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应用于各种病理类型胸腺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胸腺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病理结果与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40例患者CT诊断中,侵袭性胸腺肿瘤18例,颈部胸腺囊肿3例、胸腺癌4例、胸腺类癌7例、异位胸腺瘤4例、胸腺淋巴瘤3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无较大差异,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对胸腺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应用CT诊断,可对各种病理类型做出明确的判断,同时还可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恶性胸腺肿瘤确定,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胸腺肿瘤 肿瘤样病变 病理类型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女性恶性肿瘤患者4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21例为乳腺癌,12例为子宫内膜癌,13例为卵巢癌,检测血清癌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指标的联合检测对确诊的意义。结果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阳性率不高,最高为卵巢癌CA125阳性率69.2%(9/13,69.2%),最低为子宫内膜癌CEA阳性率16.7%(2/12,16.7%);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阳性率最高为卵巢癌100%(13/13,100%),最低为子宫内膜癌83.3%(10/12,83.3%),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妇科肿瘤的检出率。结论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可增加诊断敏感性,使确诊率上升,漏诊率下降,可为肿瘤血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恶性肿瘤 联合检测 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 甲胎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AM)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接收的恶性肿瘤患者96例、非恶性肿瘤患者106例及健康体检人员200例进行TAM检测,并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检测,恶性肿瘤组的TAM检测水平为(100.83±13.56)U/ml,非恶性肿瘤组的TAM检测水平为(86.15±10.29) U/ml,健康体检组的TAM检测水平为(80.67±9.13) U/ml。恶性肿瘤组患者的TAM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M检测可以更好的提升对恶性肿瘤患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中应大力推广和应用,为更多的患者争取到最佳治疗时间。

  • 标签: 血清肿瘤相关物质 恶性肿瘤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得到射波刀(CyberKnife)各准直器的输出因子,对比分析各方法的结果,从而得到准确的输出因子。方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半导体探测器测量(PTW60017、PTW60016)、电离室探测器测量(PTW31010)和热释光探测器测量(?1.5mm、离散度1%)等方法,在相同的参考条件下,源轴距800mm以及深度15mm(SAD=800mm,Depth=15mm),得到相应的输出因子。结果:在射野较大(≥25mm)时,各种方法的输出因子差异不大,但是在射野较小(≤20mm)时,各方法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最小射野(5mm)的情况下,热释光探测器测量以及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略低于半导体探测器测量,最大误差分别为13%和7%,而电离室探测器测量误差高达37%。结论:输出因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而半导体探测器相对于其他探测器,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便于在临床应用中展开,因此可采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和热释光探测器测量的方式测量射波刀系统的射野输出因子

  • 标签: 射波刀 输出因子 蒙特卡罗 小射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炎症因子与动脉内膜变化方法10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用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合单硝酸异山梨醇脂治疗。对照组50例用单硝酸异山梨醇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7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显著降低炎症因子和消退动脉粥样斑块。

  • 标签: 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 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免疫反应中处于中心环节。它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参与并调节免疫反应。

  • 标签: MIF 免疫反应 作用
  • 简介:摘要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依赖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及细胞因子IFN-γ、IL-4及TNF-α的水平变化与MG的关系。

  • 标签: 细胞因子 重症肌无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58例和常规治疗组58例。神经生长因子每日一次,每次4ml肌肉注射。其余的常规治疗两组相同,连续20-3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5.12-2017.12期间我院诊治的1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5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情况,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生活质量分值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改善出血情况,促进患者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脑出血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凝血因子vlll(Fvlll)长期小剂量次级预防重度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的疗效与相关因素方法对不同体质量的患儿,每次使用相同用量的凝血因子VIII(250U/次,一周3次)进行预防治疗,观察及记录预防治疗后患儿的出血次数,与预防治疗前对比,考察预防治疗的疗效;根据患儿体质量的不同,计算每位患儿相应的每公斤体质量凝血因子使用VIII剂量(以下简称剂量),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研究不同剂量与预防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8名患儿预防治疗前出血次数为(4.36±1.78)次,预防治疗后出血次数为(2.22±1.04)次(t=7.91,P<0.001);VIII因子用量在5~10U/kg的患儿预防剂量与出血次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21(P=0.005),VIII因子用量在10~15U/kg的患儿预防剂量与出血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331(P=0.030);VIII因子用量大于15U/kg的患儿预防剂量与出血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16(P=0.325)。结论预防治疗能明显减少血友病患者的出血次数。

  • 标签: 血友病 重组人凝血因子 VIII 疗效 相关因素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病程及其治疗中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病程第8天)、治疗后2、5天(病程第10、13天)采静脉血,其他感染性疾病组患儿于入院第1天及入院第5天采静脉血。以上标本均采用ELISA法进行IGF-1、IGFBP3测定。结果(1)川崎病组治疗前(病程第8天)的IGF-1、IGFBP3血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而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川崎病组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其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治疗前(病程第8天)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3)川崎病组经治疗后5天(病程第13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仍持续在高水平,与川崎病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后5天)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与入院后5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川崎病组分为发生CAL组和未发生CAL组,两组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5)川崎病组中分典型KD和不完全KD两组,其治疗前后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应用有关,其水平升高,可能减少了川崎病后期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川崎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7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12月到2015年1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84%,平均住院时间为(19.67±3.62)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平均住院时间为(31.06±7.66)d(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并促使其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针对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X线与CT的临床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病例证实为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45例的X线和CT诊断影像学资料。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45例,X线检查I期患者有1例,II期患者有3例,III期患者有16例,IV期患者有25例;CT检查I期患者有6例,II期患者有8例,III期患者有10例,IV期患者有21例;两种检查患者I、II、III期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较X线效果更明显。结论在对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检查和诊断的过程中,CT与X线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相对来说CT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更为理想,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成人股骨头坏死 X线诊断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X线诊断老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CT与X线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总检出率及临床分期检出率。结果CT对老年股骨头坏死的总检出率较X线更高,差异显著(P<0.05);CT对I、II期老年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较X线更高,差异显著(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III、IV、V期老年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头坏死采用CT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CT X线 老年股骨头坏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