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药学服务对策。方法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中医门诊科就诊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的不良反应可在任何年龄段患者身上发生,其中以老年患者的发生率最为多见,合理用药可以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患者安全用药意识、强化药物安全监管、保障中药质量可以减少和避免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药 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的应用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通过1例血栓通致皮肤严重不良反应,结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引发因素、防范措施探讨中药注射液安全。结果中药注射液引发的医疗风险增多,须引起重视。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应践行于临床中,通过医护药患多方工作正确用药,避免或降低潜在风险,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中药注射液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儿童的异常反应表现,并探讨接种异常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早期在我中心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给予一般护理的1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该组患儿设为一般组,同时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中心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18例患儿设为整体组,对整体组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结果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主要包括全身异常反应、局部异常反应和其它异常反应三种。实施护理后,一般组患儿的异常反应消失时间为(7.1±1.2)d,与整体组患儿的(4.1±0.9)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出现异常反应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可有效缩短患儿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表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ADR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绝大多数ADR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ADR发生时间在输液过程中最多,占29.16%。结论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科室近期连续出现的6例输液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其发生率,将不良后果减少至最低。方法根据我科近期发生5例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观察输液反应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小儿输液反应近期异常增多,且在同一病房连续发生,如不及时控制,后果很严重。结论引起临床输液反应原因甚多,主要有液体的质量、环境污染、操作不当等因素,应加强对各环节质量的控制,减少发生率。

  • 标签: 小儿输液 临床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前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在我国越来越多,已经引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药学与科研工作者重视与反映。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对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逐步加以阐明,这对提高临床药学的合理用药水平、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此对输液药物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阐述了一些当前输液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 标签: 输液药物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局部反应分析,进行护理措施的探究。方法文章在研究中选择了本院2014年3月到2016年5月的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健康儿童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儿童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儿童在接种前以及接种之后,都会采用针对的预见护理措施,该组儿童均在接种后的六小时进行了热水湿热敷的护理。实现两组护理工作的比较。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儿童的不良反应会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针对干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局部反应,充分保证了儿童的健康质量,在整个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儿童 百白破疫苗 局部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收集到的83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ADR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27.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97.6%,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为6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6.69,结论临床应加强抗生表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种西药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门诊开具的西药处方1680张,分析其用药配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680张处方中,1192张为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占总数的70.95%。其中,5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6%,主要表现为恶心、发热、头痛、胃肠道不适、体虚、眩晕、皮疹、水肿以及睡眠不佳等。结论多种西药联合应用不合理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严格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不良反应以及配伍禁忌,合理联用西药对于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 西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信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近一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析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结果2017年合格不良反应报告共1051份,男486例(46.24%)、女565例(53.75%);引发不良反应前五位的药品种类为心血管系统药、抗微生物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抗肿瘤用药、诊断用药,总药品种类共涉及20种。结论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定时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抗肿瘤药检测危险因素。医疗机构要加大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着重管理不良反应的上报报告质量,从而及时掌握不良反应情况,得到预警信息,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住院患者 抗肿瘤药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3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ADR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n=45,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实验组(n=75,出现不良反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在性别方面比较,2组无差异(P>0.05);实验组用药途径静脉、口服、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化疗次数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化疗次数是导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影响因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分析2013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结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整理上报ADR96例,分析不同科室、年龄段、性别、药品种类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差异。结果门诊注射室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占82.29%,与其他科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比较发现0-10岁>21-29岁>30-40岁>其他年龄段;女性患者(52.08%)稍高于男性患者(47.92%)(P>0.05);抗菌药物和中成药药品种类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心血管药、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维生素、生物制品,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损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我院2013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以门诊注射室的低年龄段女性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和中成药为主,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急诊应激高血糖的联合检测中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作用以及临床意义展开论述。方法将来医院急诊就诊的危重病人,分为非糖尿病应激组和糖尿病应激组。同时选取普通糖尿病患者以及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成年人,划分到对照组。对两组给予糖化血红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糖尿病应激和糖尿病非应激组在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上,比非糖尿病应激组和健康体检人员组成的对照组要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糖尿病应激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应激组和非糖尿病应激组在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上,比糖尿病非应激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数值要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应激高血糖的鉴别上,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联合检测,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应激性高血糖 血糖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被动抬腿试验(PLR)联合无创心排血量监测系统(USCOM)预测65岁以上单肺叶切除的患者的容量反应。方法采用前瞻、观察队列研究设计方法,入组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南京市胸科医院ICU收治的65岁以上单肺叶切除术后的患者共42例。在PLR期间和进行扩容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技术测量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VP),根据对容量负荷试验的反应(△SV≥15%者为有反应)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观察试验后SV的变化(△SV)及其相关。结果入组的43例患者中,有反应组22例次,无反应组21例次;反应组在PLR后的SV、CO、FTc和CVP均明显增加(P<0.05);上述指标在第三阶段后有所下降,第四阶段后又明显增加(P<0.05);反应组患者SV的变化((△SV)高于无反应组(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联合无创心排出量监测△SV对65岁以上单肺叶切除的患者的容量反应有预测作用。可用以指导患者的液体治疗。

  • 标签: 被动抬腿试验 无创心排血量监测 容量反应性 单肺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使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相比单用厄贝沙坦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理性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高血压性心脏病 美托洛尔 厄贝沙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ICU收治的96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n=48,行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48,行循证护理),比较2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不良反应与常规组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大力普及。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ICU 常规护理 循证护理 相关性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年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与脑白质损害(whitematterlesion,WML)和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50例中年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及60例单纯肥胖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完成头颅MRI检查,测定hs-CRP水平。结果(1)、与单纯肥胖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B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AHI,平均SaO2%和平均最低SaO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与单纯肥胖组比较,OSAHS患者脑白质损害较单纯肥胖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随着病情加重,WML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hs-CR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AHI与hs-CRP呈正相关(r=0.562,p=0.021);平均SaO2%与hs-CRP负相关(r=-0.689,p=0.004);hs-CRP与WML呈正相关(r=0.601,p=0.014)。结论OSAH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可能参与了OSAH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导致脑白质损害的机制之一。因此,尽早对OSAHS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减缓脑白质损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脑白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