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脑梗死 ROC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及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与心功能的相关.方法:45例临床诊断DCM患者,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A组(心功能Ⅰ~Ⅱ级)l6例,B组(Ⅲ~Ⅳ级)29例;检测各组HRV时域指标、QT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检测其相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M患者HRV各项时域指标显著降低(P<0.05~<0.001),QTd显著增加(P<0.001);且随着心功能恶化,HRV时域指标下降,QTd增加越趋明显(P均<0.001);HRV各时域指标与QTd及LVDd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P<0.001);QTd与LVEF及LVDd也有显著相关(P<0.001).结论:HRV和QTd变化与DCM患者的心功能恶化是一致的,对预测DCM患者预后有较高价值,是一种简单的无创评定方法.

  • 标签: 扩张性心肌病 心率变异性 QT离散度 心功能 HRV DCM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车祸致右侧肢体偏瘫伴双眼球突出1个半月入院.患者外伤后因神志不清送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挫裂伤".住院治疗20d后右侧眼球开始肿胀突出,2d后左侧眼球也逐渐肿胀突出,患者自诉左侧脑部嗡嗡作响.2004年11月由当地医院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病例报告 栓塞治疗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与心室重构及炎症反应的相关。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23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病例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其分为NYHAⅡ级组(n=47)、NYHAⅢ级组(n=41)、NYHAⅣ级组(n=35),并于同期随机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40)。采用酶循环法测定各组血清TBA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重构参数包括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PWS)、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研究TBA与心室重构参数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TB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NYHA分级越高,血清TBA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室重构参数LVPWT、PWD、PWS、IVSS、LVMI大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NYHA分级越高,心室重构参数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NYHA分级增加,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表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TBA水平与心室重构参数LVPWT、PWD、PWS、IVSS、LVMI呈正相关(r=0.243~0.392,P<0.05),也与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394~0.427,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TBA异常升高,且与心室重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早期检测TBA或可辅助临床评估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总胆汁酸 心室重构 炎症反应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塞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在心肌梗塞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选取心肌梗塞模型大鼠通过心脏超声评价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静脉注射MSCs后其组织结构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塞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超声检查发现在细胞移植后实验组(12只)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左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12只):[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0.92±0.16):(1.078±0.15)c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0.66±0.13):(0.79±0.11)cm;左心室短轴缩短率(28.4±4.2):(24.3±3.1)%;左室射血分数(52.7±4):(42.89±4.2)%,P均〈0.05]。结论: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移植细胞有向梗塞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及其所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心肌梗塞 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顺应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PP≤40mmHg组(PP1)25例,40mmHg〈PP≤60mmHg组(PP2)33例和PP〉60mmHg组(PP3)29例,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及心脏各指标。结果PP3组与PP1、PP2组比较,颈动脉紧张度与扩张明显降低,而僵硬度明显增高。PP3组较PP1和PP2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室内径(L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LVM)与颈动脉紧张度呈负相关,而与颈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PP与颈动脉顺应密切相关。PP升高,颈动脉顺应降低,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增加。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 肥大 左心室 血压测定 脉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4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疗法,对比两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情况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只有1例偏瘫患者,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5.00%,对照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25.00%,除了偏瘫症状外,还有语言功能障碍、四肢麻木以及单肢无力等其他临床症状,两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可以明显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梗死不良临床症状。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 预后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1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无恶性室心律失常组(无MVA组,n=69),恶性室心律失常组(MVA组,n=41),比较两组性别、血糖、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肌钙蛋白Ⅰ、血钾、血肌酐、超声心动图和有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例患者共41例(37.27%)出现早期恶性室心律失常,其中死亡7例(17.0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罪犯血管支数及梗死面积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早期恶性室心律失常者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心律失常的可能及死亡率较高,伴有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的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早期恶性室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
  • 简介:QT离散度(QTd)和T波峰末间期(TpTe)异常增大,标志心室肌复极化的离散,与室心动过速发生密切相关。室期前收缩Lown’s分级是临床用于评价室心律失常预后的方法,Lown’s3—5级患者易发生恶性室心律失常而猝死。本文目的旨在观察冠心病室期前收缩Lown’s分级和QTd和TpTe,探讨这些指标对冠心病发生恶性室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QT离散度 冠心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肌复极化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真菌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6例真菌外耳道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派瑞松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并且进一步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4.33%,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碱性溶液耳浴加微波照射治疗真菌外耳道炎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碱性溶液 微波照射 真菌性外耳道炎
  • 简介: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的有效、安全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益处.方法:77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ACS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对照组38例(ACS常规治疗).随访1年.结果:通心络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9.7%与68.4%),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有效率分别为58.9%与39.5%);通心络组降低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心络组治疗半年,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心络组随访1年中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需PTCA/CABG者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通心络安全有效,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通心络胶囊 治疗结果 安全
  • 简介:目的对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短暂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变化情况以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0例患者为显效,9例患者为有效,1例患者无效,本次治疗有效率为(19/20)95.0%;对照组患者中,6例患者为显效,9例患者为有效,5例患者为无效,本次治疗有效率为(14/20)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指标降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可以采用联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的用药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发作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钙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代谢相关酶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位碱基突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方法对6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脑梗死组)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检测CBS基因T833C多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在脑梗死组有9例CBS基因纯合子突变,28例为杂合子突变;对照组3名为纯合子突变,5名为杂合子突变。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X^2=11.429,P〈0.01;脑梗死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34.33%,T等位基因频率为65.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8.978,P〈0.01。CBS基因杂合突变者血清Hey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基因者(t=4.612,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ey浓度为(23±7)nmol/ml,显著高于对照组(13±4)nmoL/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t=8.826,P〈0.01)。结论He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BS基因T833C点突变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 标签: 脑梗塞 胱硫醚Β合酶 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探讨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伴随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关系,分析临床漏诊和治疗不规范的原因,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69例以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进行睡眠呼吸检测,确诊为OSAHS,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病人分为轻、中、重度3组。对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和接受规范治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69例OSAHS患者,合并2种疾病54例(78.26%),合并3种疾病36例(58.17%)。合并2种疾病3组间比较,随着OSAHS的加重合并2种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1)。在合并3种疾病组中,重度组明显增多,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各组患者对OSAHS的知晓率为4.35%,治疗率为2.99%。结论OSAHS常同时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随着OSAHS程度加重合并疾病种类增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多数患者缺乏对该病的认识,临床漏诊率高,治疗率低。应重视对该病危害的宣传,积极推广OSAHS的规范治疗。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阻塞性 呼吸暂停低通气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辅助T淋巴细胞亚群1(Th1)和亚群2(Th2)频率的变化,探讨辅助T淋巴细胞在ACS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内细胞染色对32例ACS患者(ACS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Th1、Th2分型,ELISA法检测血浆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ACS组患者Th1细胞较SAP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组间Th2细胞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患者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CS组患者Th2相关细胞因子IL-10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L-4低于检测水平;IFN-γ和IL-2水平与Th1的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Th1和Th2的失衡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水平的升高,使系统炎性反应进一步恶化。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染色体 白细胞介素类 炎症
  • 简介:卒中急性期,损伤脑组织释放炎介质触发炎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随后卒中可诱导免疫抑制以减轻炎性反应并发挥脑保护的作用。辅助T细胞(Th)17及其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A在卒中后增加,进一步促进卒中后炎性反应,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而卒中后免疫抑制相关通路可对Th细胞亚群进行调节,反馈作用于Th17细胞。

  • 标签: 卒中 免疫抑制法 TH17细胞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体内变化的意义.方法:男性正常人和上气道阻力综合征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25名(56.8±9.9岁)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男性OSAHS患者(AHI≥15次/h)28名(56.7±11.6岁)为OSAHS组.做多导睡眠图(PSG)检查,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TNFα、胰岛素及瘦身素(leptin),血糖、尿酸、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脂蛋白含量;动态血压检查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出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OSAHS患者组的体重指数(BMI),TNFα,胰岛素,瘦身素,24hSBP,24hDBP,TG,尿酸水平等均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QUICKI、ISI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OSAHS组患者AHI与TNFα(r=0.5371)最低氧饱和度(SaO2nadir,r=-0.5286)、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数(TSaO2<90%,r=0.6716)、24hDBP(r=0.4685)均显著相关.结论:OSAHS患者存在TNFα、瘦身素水平的增加及胰岛素抵抗(IR);TNFα水平与AHI呈正相关;但TNFα的来源及其与IR和瘦身素的关系有待阐明.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胰岛素抵抗 瘦身素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管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及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Willebrandfactorcleavingprotease,vWF-c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WF活性水平,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①血浆vWF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25%、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期131%±25%,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84%±19%和对照组72%±13%(P<0.01);亦高于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恢复期为77%±9%,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76%±11%)(P<0.01);②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3%±12%、急性心肌梗死组46%±12%,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77%±10%和对照组81%±17%(P<0.01);亦低于该组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分别为80%±7%和81%±7%,P<0.01);③恢复期各项指标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vWF水平升高、vWF-cp活性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