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屈光异常性视疲劳与干眼症的联系,以及戴镜屈光矫正对干眼症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统一标准,门诊随机调查视疲劳的患者,分析其中屈光不正性视疲劳的患病率。在视疲劳的患者中调查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屈光不正性视疲劳与干眼症的联系。再把干眼症合并屈光异常性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戴镜治疗、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治疗3mo,观察干眼症的治疗效果。结果:40岁以上视疲劳的患者中因屈光不正而引起的占42.0%。屈光不正性视疲劳与干眼症存在显著联系(P〈0.05)。随访3mo,戴镜治疗组干眼症状好转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中老年屈光异常性视疲劳与干眼症存在紧密联系,戴镜矫正治疗屈光异常性视疲劳可以明显改善干眼症状。

  • 标签: 干眼症 屈光不正 视疲劳
  • 简介:目的:观察增强的下斜前转位联合上直后退对大度数上斜的矫正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上斜〉25△度斜视患者24例行增强的下斜前转位联合上直后退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该24例患者术后随访6mo~1a,其中治愈21例(87.5%),好转3例(12.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增强下斜前转位联合上直后退术是矫正大度数上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下斜肌前转位 上直肌后退 上斜
  • 简介: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及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改善LASIK术后视疲劳的疗效观察。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戴全矫眼镜用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术后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30d,B组不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分别对其术后1wk;1mo行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术后融合范围均较术前减小。术后1wk时融合范围两组分别为18.58±8.91和13.45±8.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融合范围分别为20.55±7.23和18.12±6.1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时A组视疲劳评分3.92±1.65,B组评分5.16±2.3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评分分别是1.28±0.96和1.45±0.9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双眼的融合功能下降是出现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后早期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视疲劳症状。

  • 标签: 近视 LASIK 视疲劳 融合范围 融合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ff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400眼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随机分成两组。100例为试验组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另100例为对照组应用潇莱威滴眼液。分别于手术前、用药后1,2,4wk评估患者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近视患者视疲劳症状逐渐缓解,在术后1,2wk时,试验组的视疲劳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0,P=0.001;t=2.727,P=0.0025);术后4wk时,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3,P=0.10)。结论: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ASIK术后患者视疲劳症状可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改善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有效。

  • 标签: LASIK 七叶洋地黄双苷 视疲劳
  • 简介:目的研究不典型眼型重症肌无力(OMG)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3年6月-2009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36例不典型眼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年龄10-68岁,上睑下垂9例,内直麻痹8例,外直麻痹6例,上斜麻痹2例,4例有复视,2例仅有眼睛不适和视物模糊感,2例辐辏麻痹,1例眼轮匝麻痹,1例患者先后出现内直麻痹,外直麻痹及上斜麻痹,1例全眼外麻痹。全组中症状有晨轻暮重及波动性表现且疲劳试验阳性的有24例,占66.7%;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者32例,占88.9%。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全组10例,阳性率27.8%。SFEMG额异常29例,阳性率80.6%。结论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疲劳试验阴性的眼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应常规给予新斯的明试验。不典型OMG重复低频电刺激阳性率低,SFEMG仍可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提高眼型重症肌无力的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不典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单纤维肌电图 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
  • 简介:<正>从1989年起以耳后带蒂皮瓣对5例耳甲腔和耳道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整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手术患者见表。手术方法耳甲腔和耳道的肿瘤,在切除肿瘤后测量皮肤缺损的范围,如为耳道闭锁,则应切除耳道内闭锁组织后,磨除一部分耳道后、上、下壁骨质,充分

  • 标签: 耳后肌 皮肤缺损 耳甲腔 带蒂皮瓣 耳道 耳后皮瓣
  • 简介:喉部分切除术后术腔缺损,可采用颈部皮瓣、带状软骨膜瓣、会厌等修补,自1982年以来,对合适的患者在喉部分切除术后以会厌、胸骨舌骨筋膜联合修补喉腔缺损,扩大了新喉腔,较好地恢复了喉的功能,取得了预期的手术效果,现将近几年所做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喉部分切除术 会厌肌筋膜喉腔重建术 手术方法 术腔缺损修补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眼麻痹疾病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眼麻痹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其疗效差异,经人院前检查,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眼科疾病史、遗传眼科疾病史均无明显差异,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19/30),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眼麻痹疾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更好,不仅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同时改善患者的眼部血液循环,补充眼部肌肉所需营养,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眼肌麻痹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内直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和14例正常内直,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内直肌 病理 手术效果
  • 简介:<正>眶内囊虫病比较少见,且多寄生于眼外内,这是因为眶内结构以眼外血液供应较丰富之故。本病诊断较困难,随着医学影像学发展,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检查不断应用,使眼眶内豚囊尾蚴病的诊断成为可能。现报道近二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6例眼外豚囊尾蚴病。

  • 标签: 眼外肌 彩色多普勒超声 医学影像学 囊尾蚴病 眼眶内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对青少年低度数近视及视疲劳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于2015年6月至9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眼科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用药情况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托吡卡胺组,施图伦组,每组40例80眼,分别比较三组用药前与用药后一月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态,根据视疲劳问卷调查表评估用药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变化。结果(1)裸眼视力:施图伦组及托吡卡胺组较治疗前裸眼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视度数:施图伦组较治疗前矫正度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卡胺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3)视疲劳症状:施图伦组视疲劳症状改善37例,总改善率达92.5%。对照组及托吡卡胺组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图伦滴眼液能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对于低度数近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七叶洋地黄双苷 近视 视疲劳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提上睑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0例(40眼)中(3mm)重度下垂(≥4mm)的先天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折叠术。结果本组30例(40眼),随访2个月-1年,除2只眼发生轻度回退外,无未矫正病例,无穹窿部结膜脱垂,无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提上睑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提上睑肌折叠术 先天性上睑下垂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内直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AIM:Toinvestigatethediffusioncharacteristicsofwaterofopticnerveandopticradiationinhealthyadultsanditsrelatedfactorsby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at3T.METHODS:Atotalof107healthyvolunteersperformedheadconventionalMRIandbilateralopticnerveandopticradiationDTI.TheprimarydataofDTIwasprocessedbypost-processingsoftwareofDTIstudio2.3,obtainingfractionalanisotropyvalue,meandiffusivityvalue,principalenginevalue,orthogonalenginevaluebymeasuring,andanalyzedbytheSPSS13.0statisticalsoftware.RESULTS:Thebilateralopticnerveandopticradiationfiberspresentedgreencolorindirectionalencodedcolor(DEC)mapsandpresentedhighsignalinfractionalanisotropy(FA)maps.TheFAvalueoftheleftopticnervewas0.598±0.069andtherightwas0.593±0.065;themeandiffusivity(MD)valueoftheleftopticnervewas(1.324±0.349)×10-3mm2/sandtherightwas(1.312±0.350)x10-3mm2/s;theprincipalenginevalue(λ?)oftheleftopticnervewas(2.297±0.522)×10-4mm2/sandtherightwas(2.277±0.526)×10-3mm2/s;theorthogonalenginevalue(λ⊥)oftheleftopticnervewas(0.838±0.285)×10-3mm2/sandtherightwas(0.830±0.280)×10-3mm2/s;theFAvalueoftheleftopticradiationwas0.636±0.057andtherightwas0.628±0.056;themeandiffusivity(MD)valueoftheleftopticradiationwas(0.907±0.103)×10-3mm2/sandtherightwas(0.889±0.125)×10-3mm2/s;theprincipaleigenvalue(λⅡ)oftheleftopticradiationwas(1.655±0.210)×10-3mm2/sandtherightwas(1.614±0.171)×10-3mn2/s;theorthogonalenginvalue(λ⊥)oftheleftopticradiationwas(0.531±0.103)×10-3mm2/sandtherightwas(0.524±0.152)×10-3m

  • 标签: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