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间歇性斜视患者手术年龄越小(大于1.5岁),其眼位矫正术后眼位正位的机率越大,治愈的机会更大,所以建议发现双眼视功能损害时早期即可进行手术矫正,以期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达到美观和功能恢复的双重目标。

  • 标签: 外斜视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术矫正共同斜视的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岁以上共同斜视患者共90例,将所有病例分两组,组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同视机训练,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观察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情况。结果经同视机训练后比较两组患者具备I、Ⅱ、Ⅲ级视功能的人数,训练组与非训练组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具备I、Ⅱ、Ⅲ级视功能人数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过矫或欠矫率明显下降。结论7岁以上的共同斜视患者,术后实施同视机训练,可使部分患者单视功能恢复且眼位回退明显减少。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矫正术后 双眼单视 眼位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斜视术后眼位回退有关因素。方法对124例不同类型的共同斜视患者术后远期及近期的疗效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共同斜视术后近期与远期治疗率分别是86.29%和79.03%,其中继发性斜视术后远期复发率最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者治愈率最高,无眼位回退现象。结论共同斜视术后眼位回退与手术原则和设计,双眼单视功能,患者自身因素,术者的技巧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 标签: 外斜视/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个共同斜视家系的新发PAX3基因突变。方法:实验研究。选取一个3代6人的共同斜视家系,另选择散发患者180例,正常对照组150例。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平台测序,对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针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设计引物,在家系成员及散发患者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PAX3基因的c.G434T突变(p.R145L)可能是共同斜视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发现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PAX3基因的c.434G>T杂合突变,且突变在家系中与疾病共分离,180例散发患者中有27例检测到此突变,150例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PAX3基因G434T突变。结论:PAX3基因的c.G434T(p.R145L)突变可能为共同斜视的致病突变。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全外显子组测序 致病基因 PAX3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非共同斜视治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以手术治疗为主,度数较小或术后有残余度数者可用三棱镜矫正。外展神经麻痹如发现明确病因,应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针对神经麻痹可以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 标签: 非共同性斜视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共同斜视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共同斜视患者围手术期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结果通过对共同斜视患者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患者眼位偏斜得到满意的矫正,复视症状消失,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通过对共同斜视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克服了心理障碍,安抚了不安情绪,以健康心态接受治疗,并有利于减轻斜视术后眼部不适及胃肠道症状,心理护理和术后眼部护理对患者的治疗、顺利康复同等重要.

  • 标签: 护理 围手术期 共同性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眼),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眼),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58.6±44.9)mm3,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34.7±35.6)mm3,C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437.5±49.3)mm3,A组、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肌,其他直肌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肌及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共同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23-227)

  • 标签: 外斜视 动眼肌 斜视 磁共振成像 垂直斜视
  • 简介: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内直肌 病理 手术效果
  • 作者: 陈万云 金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南昌大学医学部,南昌 330000 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昌 330000,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昌 3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on, RSFC)的方法,对共同斜视(comitant exotropia, CE)患者进行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功能连接性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24例CE患者病例(CE组)以及24例性别、年龄与CE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者(HC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均进行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RSFC方法分析了两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on, FC),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V1的FC的差异。结果两组间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CE组双侧V1与Cerebelum_7b_L之间的FC增强(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结论CE患者双侧V1与小脑下部之间FC增强,可能为CE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受损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初级视觉皮层 自发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共同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共同斜视并进行手术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188例,其中男性114人,女性74人。分析共同斜视患者发现斜视的年龄、进行矫正的年龄、临床表现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发病年龄、进行矫正的年龄、是否伴有弱视、病程长短、术后立体视觉训练情况等对患者术后立体视的功能重建都有影响。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立体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共同斜视的病因多样且发病机制复杂,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并不少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遗传模式复杂且遗传异质性高,内斜视斜视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遗传模式与遗传度。7q31.2和4q28.3基因位点、ARIX等基因的变异、NPLOC4-TSPAN10-PDE6G基因簇等与共同斜视发病相关,未来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和家系研究及更多基因的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66-369)

  • 标签: 共同性斜视 遗传
  • 简介:如果把出生6个月后急性发病的有复视的共同斜视称为急性共同斜视,对成人急性共同斜视病人1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14例看远、看近复视均消失

  • 标签: 临床观察 共同性内斜视 内斜视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共同斜视手术前后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了2017年2月-2018年2月33例共同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恒定性内斜、恒定性斜以及间歇性斜三组,每组11例,利用共同斜视手术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的双眼视觉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后的双眼视觉功能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恒定性斜视以及恒定性内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要优于间歇性斜视共同斜视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 标签: 共同性 斜视手术前后 双眼视觉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探查共同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肌止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共同斜视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术终、术后2周及术后1、3和6个月测量角膜缘至水平眼肌止端的距离,手术开始及术终时用卡尺进行测量,术前及术后用AS-OCT进行测量,应用AS-OCT评价斜视矫正术后不同时间点眼肌止端的位置变化。采用33 cm三棱镜联合交替遮盖法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斜视度。结果共测量共同斜视患者25眼的44条水平眼肌,包括直肌25条和内直肌19条。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AS-OCT对肌止端的检出率低。术终卡尺测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AS-OCT测量的角膜缘至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12.30±1.40)、(11.72±1.45)和(11.84±1.27)m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85,P=0.023);术终测量角膜缘至直肌止端的距离大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终卡尺测量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的角膜缘至内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5.12±0.42)、(5.56±0.61)和(5.28±0.57)mm,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12,P=0.055)。术后各时间点患者斜视度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S-OCT可以成功显示共同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肌止端位置的纵向变化。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生物测量 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前节 眼外肌 肌止端
  • 简介:在现代都市中,还有什么比午后陪着二三知己或者挽着恋人徜徉于公园之中,更令人惬意的吗?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独自一人在公园中或苦思冥想或游目骋怀,在观看他人或风景的时候,也成为他人的风景。公园和街道一样,是彻头彻尾的开放空间,它一视同仁,甚至乞丐、拾荒人也可以踏足其中。但正如哈维所指出的,在汽车出现之后,作为共享资源(即我们下文所说的共同)的街道就被摧毁了,转变为一种由汽车支配的公共空间(城市行政当局会通过安排步行街、街头咖啡、自行车道供游戏休闲使用的街头小型公园等等,来恢复一些过去的“较文明的”公共场所)。

  • 标签: 共同性 公园 公地 现代都市 开放空间 一视同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共同斜视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全麻下斜视矫正手术的患者8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全麻诱导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复合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将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并发症的一组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恶心呕吐现象的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共同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长、下直肌手术、下斜肌手术以及眼肌手术操作均可影响术后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长、下直肌手术、下斜肌手术以及多条眼肌手术均是影响共同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控制手术时长,加强手术操作,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恢复期,避免产生过多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医疗学习和运用。

  • 标签: 共同性斜视 术后恶心呕吐 影响因素 地塞米松 5-HT3受体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引入视感知觉可塑性评分检查训练系统,评价该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预测共同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状况的准确度以及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1─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共同斜视且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在术后1周接受视感知觉可塑性评分检查。采用秩相关分析手术年龄、病程时长、术前斜视角度、术后1周斜视角度等因素与可塑性评分相关性。所有患者均从术后1周开始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测,制作ROC曲线,评价可塑性评分对术后不同时间点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预测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Delong test将可塑性评分以及传统临床指标对半年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状况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间歇性斜视患者109例(80.2%),恒定性斜视27例(19.9%)。可塑性评分分别与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病程、斜视类型、术后1周斜视度相关(r=-0.3、-0.2、-0.3、0.4、-0.3,均P<0.05)。可塑性评分在术后半年内不同时间点对立体视功能均具有预测能力,其中对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均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均>0.7,P<0.001。传统临床指标中,术前近立体视功能对术后半年近立体视功能有较低的预测能力(AUC=0.63<0.7,P=0.009);术前看远斜视角度对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功能能否完全恢复正常具有较低的预测能力(AUC=0.66<0.7,P=0.02),但这些指标与可塑性评分的预测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4,P>0.05)。结论: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系统中,可塑性评分可以有效地预测共同斜视患者术后远、近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状况,为术后患者制定进一步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立体视 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系统 可塑性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斜视患者101例,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远视19例,<12岁组以远视为主,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岁有71例,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82, 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戴镜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 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24.8%,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结论:急性共同斜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现急性共同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直肌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近距离用眼 屈光状态 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