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两年前,吕进、骆寒超及其它一些学者共同提出了“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两年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问题,受到新诗创作、批评与研究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诗学建构与诗歌创作之中,对新诗精神重建、诗体重建等重大问题获得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和《文艺研究》编辑部于2006年9月24日至28日在重庆主办了“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

  • 标签: 新诗创作 诗学建构 国际论坛 审美范式 名家 华文
  • 简介:<正>以田汉为代表的南国社在二十年代末的转变,是现代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件大事。历来的文学史家在描述田汉这一转变时无不喜形于色,即便是那些较有文学眼光的批评家,鉴于某种历史的原因,也对此投以廉价的赞叹声。这种评价在过去那个时代曾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问题是:当一个时代、民族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当文学已开始卸去压在身上超负荷的政治学、社会学负担,并走上正当的审美渠道,当文学的自觉需要批评的自觉来支撑的时候,这种对田汉转变的基本价值取向便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 标签: 中国现代戏剧 现代审美意识 早期剧作 戏剧艺术 灵与肉 获虎之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5
  • 简介:提之力也是梁启超所界定的最神奇的艺术感染力,只有经过梁启超的‘新文体’把大量文言词汇、新名词通俗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

  • 标签: 中国文学 审美意识更新 文学审美意识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竟陵派提出"静好柔厚"与"和平冲澹"的诗教说,追求诗歌含蕴的中和之美以及静穆幽深的意境,重视比兴手法的运用。其审美追求与诗学宗尚是在传统儒家诗教的基础上,汲取性灵文学思潮的精义,结合了道家美学与佛禅思想的独特产物。

  • 标签: 竟陵派 温柔敦厚 比兴 诗教
  • 简介:<正>A.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一无例外地要以吐故纳新作为其登基典礼。本世纪以来,发生在整个文化领域内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现代主义运动,使得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的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嬗变。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观念与新方法,正在对经典艺术范式的权威性进行着消解。但究竟该如何把握当今的艺术创作这个问题,

  • 标签: 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 现代主义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3
  • 简介:诗作为精神元素,语言的本源性特征,并不局限于诗歌文本。也就是说,在情调、氛围、意象、抒情等诸多诗歌构成要素之外,并不排除叙事性话语产生"有意味的形式",传递出特有的诗意或诗性。一种被称作"诗性叙事"的方式,体现的正是诗与小说的联姻,叙事学和诗学的结盟。当然,叙事性文本是否呈现这种特征,关键在于创作者的设计、规划,以及对诗的认知程度和转化能力。

  • 标签: 叙事文本 诗化 审美 作品 有意味的形式 诗歌文本
  • 简介:蒙古族青年诗人伊勒特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诗心萌动,以诗歌画就过一幅"自我"肖像:"苏尼特的儿子/阿尔善的嘴唇/牧羊人的鞭子/牧马人的酒壶/失学儿童的椅子/伊勒特啊/东孜拉山上不死的眼睛/苏尼特不死的诗人"(《苏尼特八行》)。此后,伊勒特这位"蒙古高原坚韧的种子",总是"牵着故乡的缰绳/嚼着青草的气息"(《乡恋》),以他独立特行且自我坚持的力量,"迎着西伯利亚寒流",执着地在诗苑中奋力翱翔,已先后出版有《伊勒特诗选》、《心造的跋涉》、《起辇谷的传说》、《永远的痛》和《鸟的祈祷》(蒙古文)等多部诗集。这

  • 标签: 伊勒特 情感体验 蒙古高原 草原 诗歌 蒙古族
  • 简介:生活,在庶民百姓的心目中,不单是追求物质、满足物欲的日常营生,还是一种观照人生、寄托情怀的介质。朴素的世俗生活以它载负、实证人生意义的时空存在,无边而随机地激发和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人们会在流动的每一种生活形质上,发见精神的光辉和生命的色彩;人们也会赋予生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以神圣的意味和亲切的情趣。庶民百姓对待生活的创造性的审美情怀,让朴素的生活显示出人文的美丽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

  • 标签: 世俗生活 情感态度 文化观念 中国民间 情怀 审美
  • 简介:前言清乾嘉年间,被誉为“岭南才子”的宋湘(公元1757~1827),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白渡镇创乐村象湖)人。宋湘在世时,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贵州乡试主考,文渊阁校理,咸安宫、国史馆、文颖馆总纂。尔后,又被派往云南,先后担任曲靖、广南、大理、凤庆、保山、楚雄知府,

  • 标签: 审美特色 书法艺术 宋湘 文章 精神 意气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1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6
  • 简介:唐代被誉为“诗的唐朝”,山水田园诗派则卓有成就,久负盛名。孟浩然、王维被公推此派开山人,孟更是其前驱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先秦诗歌中,自然山水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受到人们的注意,《楚辞》里的湖光山色也仅仅是作为陪衬出现的。可以说,这时的自然还不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多半是带有功利性而非艺术性地出现的。由于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是随着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是由我们的(即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 标签: 山水田园诗 王维诗歌 孟浩 诗人情感 五言 田园诗人
  • 简介:当代生活日新月异,审美现象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加富有解释力、穿透力的美学理论来应对。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倡导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作为审美感官并注重它在审美体验中的功能,比旧有的美学更多地关注了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解释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具有较大的启发。但是,它的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待拓展的理论空间很大。本文首先介绍并分析身体美学的由来、学术意图、理论核心与基本缺憾,然后从‘使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这一学术追求出发,重新界定了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活动论’,最后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身体美学 舒斯特曼 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 学术追求
  • 简介:一、道德与中庸之“圆”——中国古典悲剧1.实用主义与道德满足相比于青睐“命运悲剧”的古希腊人,古中国人对于命运这一命题是比较冷淡的。中国人没有特定的、集体的宗教信仰,诸多外来宗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的信仰在千百年间变得很混乱。

  • 标签: 中国古典悲剧 思想差异 西方美学 十字架 审美 宗教信仰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的审美现代性品格,具有了现代性本质特征,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的品质。

  • 标签: 审美品格的现代性 经典性
  • 简介:一、吴越文化作为艺术精神的建构文化是人类的重要创造。江南地区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壮大的强势,润泽妩媚的吴越文化对小说家杨静龙的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与渗透。或者可以说杨静龙陶醉于其中,自觉地以吴越文化的姿态进行写作,是这种文化异常坚定勤恳的信使。

  • 标签: 吴越文化 小说创作 审美特征 杨静 社会生活 艺术精神
  • 简介:楹联起源于古代的诗歌,到明清两代已发展至鼎盛时期,尤其是清末民初,楹联创作已达巅峰状态。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差不多都会撰对吟联。无论是皇宫大院还是寻常百姓家,抑或深山古刹、亭台殿阁,到处都能见到楹联的倩影。难怪台湾的南怀瑾先生直呼有清一代的文学主流是楹联了。

  • 标签: 楹联创作 审美价值 山川 流派 山水 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