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正畸科5S管理中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口腔畸形患者,共计82例,本次实验在2019年7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患者采取牙膏牙颌模型,实验组患者采取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两组均实施5S管理,对两组患者模型精准度、模型遗失率、有效使用率、器械规范放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深入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模型精准度、模型遗失率、有效使用率、器械规范放置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组间差异凸显,(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科5S管理中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提高医护工作水平及空间利用率等方面表现优异。

  • 标签: 口腔正畸科 5S管理 牙膏牙颌模型 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感染C57BL/6小鼠诱导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免疫应答的最佳剂量和最佳时间。方法分别根据剂量和时间效应进行分组,剂量效应:无特定病原体(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8周龄C57BL/6雌鼠15只,根据MCMV滴度分为四组,未感染的0个蚀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组(3只)、2.5×104PFU组(4只)、5.0×104PFU组(4只)和10.0×104PFU组(4只),随后常规饲养7天;时间效应:将8周龄C57BL/6雌鼠14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0天组(4只)、3天组(4只)、7天组(4只)、14天组(2只),建模0天腹腔注射5.0×104PFU的MCMV感染各组小鼠。在感染后对应天数处死各组小鼠,取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种组NK细胞比例、Ly49H及颗粒酶B(granzyme B,GZMB)、NK细胞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CD107a)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结果MCMV感染7天后,与0 PFU组相比,2.5×104PFU组、5.0×104PFU组和10.0×104PFU组脾脏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1.90±0.32)%比[(0.91±0.14)%,(0.62±0.16)%,(0.85±0.26)%],F=21.271,P<0.05},CD27+CD11b+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2.40±4.55)%比[(13.20±1.29)%,(10.78±1.21)%,(11.38±1.76)%],F=17.272,P<0.05},CD11b+NK细胞比例显著增加{(59.87±5.33)%比[(71.08±1.82)%,(74.25±1.95)%,(70.90±2.49)%],F=14.641,P<0.05)},CD43+KLRG1+NK细胞占NK细胞的比例增加{(39.40±5.73)%比[(77.00±0.67)%,( 81.23±2.21)%,( 76.63±7.36)%],F=55.282,P<0.05)},Ly49H+NK细胞亚群数量显著增加{(42.07±1.21)%比[(63.50±1.30)%,(63.58±3.71)%,(61.68±4.84)%],F=32.273,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NK细胞功能方面,MCMV感染7天后,与0 PFU组相比,2.5×104PFU组、5.0×104PFU组和10.0×104PFU GZMB的表达显著增加{(287.00±30.79)%比[(384.25±63.91)%,(529.75±66.08)%,(466.50±83.38)%],F=8.730,P<0.05},IFN-γ分泌减少{(36.00±5.33)%比[(4.88±3.35)%,(3.03±1.56)%,(3.61±2.18)%],F=87.663,P<0.05}。时间效应的比较结果显示,MCMV感染3天后,NK细胞CD107a和颗粒酶B表达与0天相比显著升高[(22.98±4.58)%比(6.32±0.75)%,(5969.25±1159.86)%比(788.50±88.17)%,F值分别为41.072和67.448,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MCMV感染C57BL/6小鼠模型可选择的最佳感染剂量为5×104PFU,最佳建模时间为感染后3天。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 鼠巨细胞病毒 C57BL/6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三叉神经痛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跨伦理模型护理模式的应用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内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联合跨伦理模型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结果 在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分数可以构成统计学分析(P

  • 标签: 跨伦理模型护理模式 三叉神经痛 护理质量评分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术后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基于跨理论模型指导的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手术的8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随机方式将患分为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44例,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指导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跨理论模型 急性阑尾炎 康复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内脏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内脏型肥胖的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简单易行,能更好地反映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相关疾病的预测与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内脏型肥胖 内脏脂肪 人体测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扫描信号强度(SS)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黄斑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20年9—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测量平均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和黄斑6 mm×6 mm浅层血流密度。提取血流密度(VD)、灌注密度(P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纳入SS为8、9、10的患者,并分为SS8组、SS9组和SS10组。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比较3组间VD、PD和FAZ参数之间的差别。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黄斑VD和PD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S、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以及mGCIPL厚度对黄斑浅层血流的影响。结果:75例(75眼)健康人纳入研究,其中SS8组20眼,SS9组20眼,SS10组35眼。黄斑总体V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9.86,P<0.001)。黄斑总体P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5.51,P<0.001)。3组间FAZ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分析显示黄斑总体VD和总体PD呈正相关(r=0.97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平均mGCIPL厚度值每减少1 μm,总体VD减少0.05 mm-1,总体PD减少0.002;SS每减少1个单位,总体VD减少0.55 mm-1,总体PD减少0.02。年龄、性别和SE对VD和PD无影响。结论:在SS为8以上的扫描中,正常人黄斑FAZ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别,但是在黄斑VD和PD不同信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解读旁中心凹区域血流参数时需要考虑信号强度差别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信号强度 黄斑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双平面透视技术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评估胫距关节旋转轴的位置与方向的动态变化。方法使用两个垂直放置的"C"型臂X线机对15位健康受试者步态周期中7个关键时相的进行透视摄片,其中男7位,女8位;年龄(26.2±5.4)岁(范围19~39岁);身高(170.4±6.9)cm(范围160~183 cm);体重(65.6±14.0)kg(范围50~100 kg)。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确定步态中的不同时相胫骨、距骨空间位置,分别对距骨滑车面内外侧进行球形拟合,其几何旋转轴定义为拟合球体的球心连线。分别计算内外侧拟合球体半径,并比较7个时相的6次空间变化旋转轴的空间位置与成角。结果双球拟合的内侧球半径为(19.52±1.47)mm,外侧半径为(20.62±1.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1,P<0.05)。胫距关节几何旋转中心与原点的前后方向距离分别为(1.54±1.84)、(1.71±1.69)、(1.70±1.57)、(1.72± 1.62)、(1.80±1.75)和(1.96±1.86)mm;内外侧方向距离分别为(0.06±1.84)、(-0.03±1.83)、(0.08±1.83)、(0.10±1.73)、(0.10±1.47)和(0.09±1.46)mm;上下方向距离分别为(-21.92 ±1.46)、(-22.10 ±1.32)、(-22.10±1.50)、(-22.06±1.64)、(-21.93 ±1.62)和(-21.98±1.50)mm;其几何旋转轴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3.31°±2.48°、3.10°±2.67°、3.64°±2.71°、3.96°±3.19°、4.28°±2.82°、4.16°±3.11°;与矢状面成角分别为84.11°±2.42°、83.77°±3.19°、83.77°±3.45°、83.81°±3.69°、83.99°±2.97°、84.23°±3.01°;与水平面成角分别为4.40°±2.93°、4.54°±3.74°、3.97°±3.34°、3.73°±2.49°、3.78°±2.76°、4.48°±2.49°。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旋转轴与水平面平均成角3.74°,与冠状面平均成角4.15°,从踝关节外下指向内上。结论胫距关节在步态周期下可能是沿着单一固定的旋转轴运动,使用拟合球体半径内侧小于外侧的单旋转轴的双球模型拟合距骨滑车面,可能更加符合胫距关节的运动学特点。

  • 标签: 踝关节 人体运动学,实用 旋转 X线透视检查 步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医务人员的安宁疗护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服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科学研制医务人员安宁疗护行为测量量表,于2019年11—12月抽样调查上海市16个区217家注册临终关怀科或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机构,选择调查2 982名开展过安宁疗护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总体行为频度介于“偶尔做”(3分)和“经常做”(4分)之间,得分(3.7±0.9)分,总分(52.1±10.0)分,平均得分率为74.5%。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方面行为频度最高(77.7%,2 317/2 982),在主动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推荐临终照护医疗机构方面实践不足(46.4%,1 383/2 982)。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已婚或其他婚姻状况(离异或丧偶)、医生、副高职称、目睹死亡过程、目前在安宁疗护科室岗位工作医务人员的行为实践较好。结论医务人员安宁疗护行为总体频度较好,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行为状况存在差异。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宁疗护行为能力。

  • 标签: 临终关怀医疗 医务人员 问卷调查 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技术在正常成年人海马定量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72岁健康成年人139名,男性61名,女性78名。按照年龄分为三组:20~35岁36名,36~55岁72名,56~72岁31名。所有受试者均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 T MRI进行头颅检查。扫描序列包括3D T1WI毁损梯度回波序列(3D T1WI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T1WI-SPGR)和SyMRI序列,应用SyMRI后处理软件对全脑进行自动配准及数值提取。不同侧别间的海马T1、T2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值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性别分组间的海马T1、T2及PD值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年龄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分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39名健康成年人的T1、T2、PD均值分别分别是(1258.43±110.59) ms、(105.88±16.05) ms、(74.71±1.52) pu,T1值、T2值、PD值的范围依次是(1070.16~1725.59) ms、(86.43~190.71) ms、(70.72~80.21) pu。不同侧别海马T1和P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T1和PD值左侧均大于右侧。而不同侧别海马T2值以及不同性别间的T1、T2和PD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T1、T2及PD值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组和36~55岁组与56~72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组与36~55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成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不同年龄及性别正常成年人海马定量参考值,为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年龄 性别 海马 集成磁共振成像 定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束CT扫描,对锥形束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束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常 Monson球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1例股骨短小胎儿的遗传学检测结果和超声测量指标,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孕19~37周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超声检查提示股骨短小并进行产前遗传学检测的胎儿41例。根据遗传学检测结果,将41例胎儿分为遗传学未见异常组、染色体变异组(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致病或可能致病的拷贝数变异)、基因突变组(包括致病或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根据3组胎儿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HC)、腹围(abdominal circumference, AC)、股骨长度(femur length, FL),计算ZFL、FL/HC、FL/AC、ΔZH-F、ΔZH+A-2F,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1例股骨短小的胎儿中,遗传学未见异常28例,染色体变异5例,基因突变5例,另有临床意义不明确变异3例。(2)遗传学未见异常组、染色体变异组、基因突变组ZFL分别为-2.78±0.77、-4.36±0.69、-4.69±0.70,FL/HC分别为0.178±0.011、0.170±0.010、0.131±0.022,FL/AC分别为0.197±0.013、0.186±0.011、0.151±0.017,ΔZH-F分别为2.49±1.09、3.53±1.28、8.17±1.30,ΔZH+A-2F分别为4.44±2.00、6.78±2.20、14.28±1.26。遗传学未见异常组ZFL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因突变组FL/HC、FL/AC和ΔZH-F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ΔZH+A-2F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本组股骨短小胎儿发现的遗传学病因为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和致病或可能致病的拷贝数变异)和单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胎儿股骨发育相对于HC及AC发育落后的程度较遗传学未见异常的胎儿重。

  • 标签: 股骨 先天畸形 头部 腰围纵径 遗传变异 突变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医务人员的安宁疗护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服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科学研制医务人员安宁疗护行为测量量表,于2019年11—12月抽样调查上海市16个区217家注册临终关怀科或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机构,选择调查2 982名开展过安宁疗护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总体行为频度介于“偶尔做”(3分)和“经常做”(4分)之间,得分(3.7±0.9)分,总分(52.1±10.0)分,平均得分率为74.5%。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方面行为频度最高(77.7%,2 317/2 982),在主动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推荐临终照护医疗机构方面实践不足(46.4%,1 383/2 982)。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已婚或其他婚姻状况(离异或丧偶)、医生、副高职称、目睹死亡过程、目前在安宁疗护科室岗位工作医务人员的行为实践较好。结论医务人员安宁疗护行为总体频度较好,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行为状况存在差异。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宁疗护行为能力。

  • 标签: 临终关怀医疗 医务人员 问卷调查 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称重法在剖宫产手术6小时出血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剖宫产手术患者1186例作为对象,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7月末,n=532例,出血量

  • 标签: 称重法 剖宫产 手术6小时 出血量 应用价值 主观目测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角膜厚度和眼压的变化。方法 对临床病例进行比较研究,挑选了28名激光手术的患者(56只眼睛),其中包括13名男性和15名女性,年龄在22至53岁之间。同一操作员使用Pentacam进行后角膜厚度和眼压的变化。对测量的数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经测量后角膜术前厚度(547.74± 33.86)μm,后角膜术后厚度(438.71± 42.1)μm,后角膜实际厚度(468.60 ±39.90)μm,预测后角膜厚度值与实际后框值之差手术前眼压为8.0 ~ 26.5mm Hg,手术后眼压为7.9 ~ 25.9mm Hg。结论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角膜厚度和眼压术后术前没有明显的变化,眼压相对稳定。

  • 标签: Pentacam测量 准分子激光手术 角膜厚度和眼压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前16种评分模型在预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的价值,探索高效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4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的HB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16种模型评分(CTP、UNOS-MELD、Updated-MELD、Integrated-MELD、MELD-Na、MLED Na、CLIF-SOFA、CLIF-OFs、CLIF-C ACLFs、CLIF-C ADs、Refit MELD、Refit MELD Na、MELD-AS、Zheng's Risk、UKELD、MESO)的依时操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移植术后3个月生存的预测准确性。单变量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然后依次将16种评分模型以及相关因素纳入LASSO回归筛选独立变量,最后经Cox回归构建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共有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6例,女性29例,年龄(45.0±10.5)岁。在16种评分模型中,MELD-Na评分和CLIF-SOFA评分在预测移植术后早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7。经单因素及LASSO回归变量筛选后,在16种评分模型中,仅MELD-Na评分作为独立的预测变量进入最终模型(HR=1.0481, 95%CI: 1.0136~1.0838, P<0.05)。MELD-Na评分联合其他临床参数(女性、全身感染、术中放置T管)构建的最终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模型整体的C指数=0.886,经内部验证后,在术后3个月的预测准确度C指数为0.844。结论MELD-Na评分和CLIF-SOFA评分对于预测HBACLF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均具有一定优势;基于MELD-Na评分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有助于风险评估和病例筛选。

  • 标签: 肝移植 评分模型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早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局部皮肤温度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作为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预后模型,并开发可视化列线图。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20年06月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期间所有进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创伤患者,采取Braden量表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测量患者骶尾部受压部位皮肤温度与血氧饱和度,作为微循环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微循环评价指标的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及可视化列线图,并与单纯Braden量表构建的预测模型比较。通过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判断预测模型区分度。C指数对最佳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L拟合优度检验、整体鉴别指数观察预测模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33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占21.71%。Braden量表联合局部皮肤温度与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后曲线下面积为0.866,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47。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8.37,P=0.051,即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模型整体鉴别指数=0.144,P=0.023。结论Braden量表联合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较单纯Braden量表预测效力提高14.4%,据此构建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快捷、方便可靠的预测工具。

  • 标签: 创伤 压力性损伤 预测 Braden量表 微循环 ICU 风险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特点及皮肤菌群改变。方法将30只雄性、无特定病原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小鼠背部涂抹200 μl丙酮和橄榄油(体积比为3∶1)每周2次,连续6周;高、低浓度DNCB组小鼠于第1周的第1、3天均涂抹1% DNCB 200 μl,第2周起分别涂抹0.5%、0.1% DNCB 200 μl,每周2次,连续5周。末次给药24 h后评估皮损严重程度,测量经表皮水分丢失和角质层含水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切取背部皮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取3只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检测小鼠背部皮肤菌群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并分析皮肤菌群的组成结构及不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Games-Howell法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结果高、低浓度DNCB组小鼠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9.83 ± 2.45)分、(2.71 ± 0.56)分,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51 ± 0.12)分],t值分别为-7.19、-2.85,均P < 0.05。高、低浓度DNCB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值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72,-2.68,均P < 0.05),而角质层含水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77、5.99,均P < 0.05);高浓度DNCB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值显著高于低浓度DNCB组(t=2.76,P < 0.05),而高、低浓度DNCB组间角质层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棒状杆菌属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85,P < 0.001),高浓度DNCB组棒状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3组小鼠皮肤样本observed species和Chao1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高浓度DNCB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低浓度DNCB组(t值分别为6.96、-6.37,均P < 0.05)。结论DNCB可诱导小鼠皮肤形成AD样皮炎,其皮损严重程度、屏障功能受损程度与DNCB浓度相关;高浓度DNCB组小鼠皮肤菌群物种多样性明显下降,高浓度DNCB造模对研究AD的微生物学变化更具优势。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疾病模型,动物 二硝基氯苯 棒杆菌属 皮肤菌群 皮肤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1992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共15 856例。按照患者有无血栓将其分组,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选择随机森林(RF)、贝叶斯(Bayes)、决策树(DTC)及梯度提升树(GBDT)4种常用算法构建VTE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院内患血栓与否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将原始数据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比较上述方法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真阳性率(TPR)和精确度,评估不同模型在VTE临床诊断中的效能。根据研究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程度进行重要特征排序,筛选VTE的重要预测特征。结果RF、Bayes、DTC和GBDT模型AUC分别为0.89,0.86,0.68,0.71,TPR分别为0.29,0.44,0.38,0.66,精确度分别为0.97,0.94,0.95,0.76;其中RF模型AUC最大,精确度最高。对各VTE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重要特征分析表明,血栓病史可以作为不良结局的首要预测因素。RF模型重要临床特征排序为:血栓病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剂量、最后一次葡萄糖测定结果、术后首次葡萄糖测定结果等。结论RF模型在创伤患者VTE风险预测中的精确度最高,能够为VTE预防策略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人工智能 随机森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行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1~63岁。所有病人术前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观察指标:(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2例、卵巢癌肝转移1例;肿瘤位于肝S4a段3例,肝S8腹侧段2例,肝S8背侧段2例,跨肝S4a+S8段腹侧段3例。肿瘤长径为(3.4±1.0)cm。(2)手术情况:1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均为R0切除,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腹病人。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49±59)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63)mL、标本最小切缘为(1.1±0.2)cm。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4±151)U/L、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01±1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9±4)d。10例病人均未发生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无再次手术。(3)随访情况:10例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13个月。所有病人无切缘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肿瘤 肝中叶 肝切除术 三角模型 手术路径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敲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和对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的调节机制。方法构建稳定敲低TNF-α的病毒载体(AAV9-shRNA-TNF-α)后,40只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大鼠左后肢胫骨骨腔中植入煮沸的Walker 256细胞构建假手术组;肿瘤细胞植入组(TCI组):将Walker 256细胞植入大鼠左后肢胫骨骨腔中诱导骨癌痛模型;TCI+AAV9-shRNA-TNF-α组:TCI大鼠鞘内注射AAV9-shRNA-TNF-α;TCI+AAV9-shRNA-NC组:TCI大鼠鞘内注射AAV9-shRNA-TNF-α的阴性对照(NC)。各组大鼠造模前1 d及造模后1、3、7、14、21 d分别使用von Frey纤维测痛仪以及热板痛觉测试仪检测大鼠左后足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觉缩足潜伏期;于造模后21 d处死各组大鼠取L4~L5节段脊髓和DRG。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RG和脊髓中TNF-α和TRPV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脊髓TNF-α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CI组机械痛阈值在3 d(8.174±0.181)g、7 d(7.089±0.582)g、14 d(6.344±0.222)g、21 d(7.603±0.122)g降低(P值依次为0.006、0.021、0.016、0.022),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在3 d(6.41±1.05)s、7 d(6.21±0.15)s、14 d(6.58±0.12)s、21 d(6.42±0.47)s也降低(P值依次为0.003、0.018、0.012、0.032);与假手术组比较,TCI组21 d时的DRG中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3与0.008),脊髓中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7),DRG中TRPV1的mRNA升高(P=0.006),脊髓中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分别为0.016,0.009)。与TCI+AAV9-shRNA-NC组比较,TCI+AAV9-shRNA-TNF-α组机械痛阈值在3 d(12.224±0.802)g、7 d(15.331±1.917)g、14 d(18.903±5.882)g、21 d(21.321±4.695)g升高(P值依次为0.011、0.023、0.018、0.006),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在3 d(10.18±0.23)s、7 d(11.91±0.53)s、14 d(11.76±0.17)s、21 d(12.15±0.26)s也升高(P值依次为0.015、0.032、0.009、0.017);与TCI+AAV9-shRNA-NC组比较,TCI+AAV9-shRNA-TNF-α组21 d的DRG中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29与0.017),脊髓中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31),DRG中TRPV1的mRNA降低(P=0.036),脊髓中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6,0.009)。结论沉默TNF-α可缓解骨癌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并抑制大鼠脊髓和DRG中TRPV1 mRNA水平及脊髓的TRPV1蛋白水平。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癌痛 骨肿瘤 腺病毒干扰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