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涎腺乳头状瘤(bronchial sialadenoma papilliferum,B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阅片筛选,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诊断的4例BSP,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BSP均见于男性,年龄55~75岁(平均62岁),肿瘤直径6~21 mm(平均13.5 mm),分别发生于左下叶(2例)、右下叶(1例)及气管(1例)。在病理形态上4例BSP均由外生的覆盖有非角化鳞状化生上皮、柱状上皮的乳头成分及内生的双层导管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K)7、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导管上皮中为强阳性,p63、p40、CK5/6在导管及乳头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OX10在导管上皮和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100蛋白在底层细胞中均为阳性,2例导管上皮亦为阳性。运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例BSP中2例携带BRAF V600E突变。结论BSP是一种起源于气管黏膜下涎腺的罕见良性肿瘤,切除后可获得根治。通过其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可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分子检测发现其可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

  • 标签: 支气管肿瘤 乳头状瘤 涎腺肿瘤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是原发性肺癌的主要类型,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到晚期,以基因变异为治疗依据的靶向治疗给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经支气管镜细针穿刺、淋巴结转移的细针穿刺及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的细针穿刺为基因检测顺利完成提供了另一途径,实践证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核酸滚环扩增(RCA)的简便快速、超灵敏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结核杆菌耐药相关基因的多重检测。本研究在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针对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耐药的高频基因突变位点katG315(AGC➝ACC)、rpoB531(CAC➝TAC)和rpsL43(AAG➝AGG),分别设计锁式探针(padlock probe,PLP)、引物和捕获探针,构建了基于磁珠的固相RCA恒温扩增反应体系,并进行了实验参数的优化。通过多色荧光探针(Cy3/Cy5/ROX)对RCA产物精准捕获与信号放大,实现了对3种突变基因的单管多重检测。进一步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与线性范围等分析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同一反应体系中katG315的响应范围为1.0 pmol/L至0.1 nmol/L,rpoB531和rpsL43的响应范围为1.0 pmol/L至50.0 pmol/L和1.0 pmol/L至20.0 pmol/L,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在混合靶标中可精确识别单碱基突变,最低检出限低至1.0 pmol/L;在模拟血清样本的回收实验中,回收率可达95.0%~105.2%。综上,本研究构建的恒温扩增型多重检测方法可快速实现3种耐药突变位点的单管多重检测,该技术成本低廉、简便快速、不依赖大型设备,为病原体耐药基因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耐药性 荧光 滚环扩增 多重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本研究着眼于建立新型的转移相关基因分类器及相关的预后模型,以有效预测PTC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interval, PFI),并识别复发高危风险的患者。方法利用转移相关基因(metastasis-related genes, MTGs)与人类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合并分析,并使用套索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来建立相应的新型基因分类器,并与相关的临床特征一起建立预后模型,以预测PTC术后的PFI。最后,在外部数据集和不同细胞系上验证基因分类器的有效性。本研究使用R 3.6.3和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差异整合分析提取了155预后相关的MTGs,从中建立并优化了新型的10基因分类器,预后分析证实分类器评分是PTC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最后,建立了包括新型分类器的回归模型。新型分类器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6,回归模型的AUC为0.80,同PTC的各种进展期临床特征高度符合,此外,新型分类器与关键临床特征和细胞系的侵袭性密切相关。结论基于转移相关基因建立的新型分类器和回归模型与PTC的预后密切相关,将有助于临床实践中对PTC患者预后进行精准的个体化预测。

  • 标签: 甲状腺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计算生物学 转移相关基因 分类器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铁死亡标志物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本研究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甲状腺癌患者及甲状腺正常样本的RNA表达数据及生存信息。基因差异分析中增加653例来自GETx数据库的正常甲状腺样本。选择22个铁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分析。使用LASSO回归进一步在TCGA队列中筛选与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Adjusted P<0.05且|log2FC>1"为阈值筛选出22个差异表达基因。将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列线图。结果纳入的24个铁死亡相关基因中22个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其中高表达13个,低表达9个,1个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基因在半数样本中无表达。单因素COX分析发现DPP4和TFRC与疾病风险程度相关(HR分别为<1和>1)。将GPX4、TFRC和DPP4纳入LASSO模型筛选后,以公式lambda.min=0.002 7,Riskscore=(0.731 6)×TFRC+(-0.253 9)×DPP4,将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组后发现与预后相关(Log rank P=0.006 35)。多因素COX分析发现DPP4和TFRC与疾病风险程度相关(HR分别为<1和>1)。结论铁死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TFRC和DPP4构建的模型可能是DTC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仍需进一步验证,将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铁死亡相关基因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患者围术期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变化的麻醉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期间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的1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性别、年龄、体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用药时长、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药总量以及用药速率等数据,对可能影响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独立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22~75岁),术后CGRP水平较术前比较,63例升高,37例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ASA分级、瑞芬太尼用药速率与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明显相关(χ2=4.285,χ2=4.240,F=4.475,P<0.05),升高组瑞芬太尼用药速率高于降低组[(0.166 9±0.035 6) μg/(kg·min)比0.149 2±0.029 5) μg/(kg·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麻醉中瑞芬太尼用药速率[优势比(OR)=1.117,95%可信区间(CI)为1.003~1.244,Wald χ2=4.073,P<0.05]是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麻醉中中瑞芬太尼用药速率是围术期血清CGRP水平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静脉麻醉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瑞芬太尼 危险因素 神经源性保护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原位肺腺癌患者和120例微浸润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120例,年龄25~79岁。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CR,ARMS-PCR)方法检测以上组织中EGFR基因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采用χ2检验。结果受检的174例标本中,EGFR基因的总突变率为58.6%(102/174),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分别占4.9%(5/102)、27.5%(28/102)、3.0%(3/102)、64.7%(66/102)。EGFR基因突变率的特点为:女性患者(64.2%,77/120)高于男性患者(46.3%,25/54)(P=0.027);无吸烟史患者(64.7%,77/119)高于有吸烟史患者(45.5%,25/55)(P=0.017);微浸润肺腺癌患者(65.0%,78/120)高于原位肺腺癌患者(44.4%,24/54)(P=0.011);纯磨玻璃病灶(59.8%,67/112)和混杂磨玻璃病灶(63.5%,33/52)高于实性病灶(20.0%,2/10)(P=0.035);肿物长径≥1 cm的(76.9%,60/78)明显高于肿物长径<1 cm的(43.8%,42/96)(P=0.001);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804)。结论在早期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常见于女性、无吸烟史、微浸润肺腺癌、磨玻璃病灶、肿物长径≥1 cm的患者,以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EGFR基因突变在早期肺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标签: 早期肺腺癌 EGFR 突变 AMRS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福建闽南地区地中海贫血(又称地贫)的罕见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来自于福建闽南地区的38例因血液学检测的结果与常规基因突变测定结果不相符、可能是罕见的地贫类型的样本,其中男16例,年龄5~47岁;女22例,年龄15~56岁,运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法进行一一鉴定。结果本研究检出了地贫罕见基因突变21例,其中包括了罕见的 α 珠蛋白基因突变6种,分别是8例泰国型缺失(--T HAI)、2例中国香港型缺失(HKαα)、2例菲律宾型(--FIL)、1例CD 30(-GAG)、1例CD 122 CAC>CAG,WSM和1例αα/αααanti4.2,其中,2例--FIL来源于一对母子;罕见 β 珠蛋白基因突变6种,分别为1例CD56 GGC>GAC、2例IVS I-129 A>G、1例同时检出CD54 GTT>GTC和Terminal CD +32 A>C两种突变、1例113A>G(Poly A(A>G)AATAAA>AATAAG)、1例越南型-HPFH(Vietnamese HPFH)缺失型β地贫,其中CD54 GTT>GTC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本研究通过测定的几种较罕见地贫基因加以了分析,对福建闽南地区地贫基因突变的种类加以了补充,可为地贫基因的检测诊断提供必要的分子信息。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基因突变 罕见突变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1例RHOBTB2基因突变致癫痫性脑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3个月12 d,因"反复抽搐2 d"入院,临床表现为无热性癫痫持续状态,包括双眼向左侧凝视,四肢强直、抽动,持续约30 min缓解;体格检查发现患儿不能抬头,哭声小,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儿RHOBTB2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新发错义突变c.1448G>A(Arg483His);抗癫痫发作药物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后,患儿癫痫发作控制,但生长发育明显落后。RHOBTB2基因突变所致癫痫性脑病预后不佳,多数患儿伴运动障碍和小头畸形。

  • 标签: RHOBTB2基因 癫痫性脑病 发育落后 运动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SMC凝聚素I复合亚基G(NCAPG)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和其分子机制。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110份。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NCAPG基因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评估NCAPG在110个肺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获得稳定敲低NCAPG的肺腺癌的细胞系。采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研究NCAPG对肺腺癌细胞系(A549,H1975)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和共表达分析探究NCAPG的共表达基因,并使用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采用Log-rank方法判定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统计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评估1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NCAPG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CAPG在TCGA肺腺癌数据库和110个肺腺癌组织中上调,并且与肺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P=0.048)和临床分期(P=0.021)有关。此外,敲低NCAPG抑制了肺腺癌细胞增殖和生长。机制上,我们进一步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与NCAPG具有表达相关性,并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了肺腺癌的进展。结论NCAPG可以用作肺腺癌预后不良的标志物和肺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非SMC凝聚素I复合亚基G 增殖 肺腺癌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 治疗靶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弥散峰度成像(DKI)对直肠腺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28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020年8月167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69例,年龄29~89岁、中位年龄为62岁。患者术前均行MR常规序列和DKI序列检查,将DKI图像导入Matlab软件并勾画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平均弥散系数(MD)、平均峰度系数(MK)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依据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MD、MK、ADC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及DeLong检验分析,评价其对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在167例直肠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TA6/6)130例(77.8%)、突变型37例,后者中杂合突变型(TA6/7)34例(20.4%)、纯合突变型(TA7/7)3例(1.8%)。野生型患者的ADC与MD值均高于突变型,而MK值低于突变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根据ROC曲线分析,MD、MK以及ADC值预测UGT1A1*28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47、0.836、0.72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8%和57.7%、78.4%和81.5%、75.7%和65.4%。结论DKI参数(MD、MK)以及ADC值均可用于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的预测。

  • 标签: 直肠肿瘤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28基因突变 弥散峰度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一株新鉴定的流行重组型HIV-1 CRF103_01B在北京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其近全长基因组(near full-length genome,NFLG)遗传特征。方法对2017—2020年北京新诊断或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监测,发现5例疑似感染CRF103_01B毒株。通过逆转录、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巢式PCR扩增HIV-1 NFLG。获得的序列与分型参考序列进行基因比对,使用MEGA11软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确定基因重组断点,绘制基因组结构图。基于亲本毒株同源NFLG序列比对,挑选较长的重组片段构建NJ进化树,判断可能的亲本毒株来源。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解析基因型耐药特征。结果共获得5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其中4例经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1例为女性。与从河北检出的4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合并分析其重组特征:在CRF01_AE骨架上,gag、pol和nef-3'-LTR基因片段被B亚型重组替换[HXB2 nt 1111±19 - 1539±16,2531 - 4478±16(片段Ⅴ),9008±23 - 9615]。亲本来源分析显示,CRF103_01B的片段Ⅳ与Ⅴ分别与北京B亚型(BJMP3294B)和g5簇CRF01_AE序列(JX112804)聚集成大单系进化簇(bootstrap值分别为97%和100%)。9个CRF103_01B病例均携带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V106I突变。结论CRF103_01B毒株最可能起源于北京MSM人群,并在北京和河北等地的MSM人群中低水平持续流行,并经异性性途径向一般人群播散。需加强该毒株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监测,关注疾病进展。

  • 标签: CRF103_01B 近全长基因组 男男性行为 流行重组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神经科确诊的一例国内首例Hao-Fountai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24例Hao-Fountain综合征患者的文献资料。结果患儿存在运动语言发育落后、智力障碍、冲动易怒、社交障碍等孤独症样表现,面容特殊,生殖器多发畸形。头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脑额叶白质减少,胼胝体发育不良,侧脑室颞角扩大。基因检测发现患儿USP7基因上出现c.992A>G杂合子错义变异,父母亲的该位点均为野生型,经Sanger家系测序验证结果一致。复习文献,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共24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落后,精神、运动、智力、社交等多方面发育落后,特殊面容、婴儿期喂养困难;此外,少见的表型还有惊厥发作、生殖器畸形(小阴茎、隐睾、尿道下裂)、哮喘发作、身材矮小、睡眠障碍、肠道功能异常(便秘、慢性腹泻)、小手、小脚、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方面,患者头核磁共振可表现为白质减少、胼胝体变薄、大脑沟回变浅、脑室扩大等。结论USP7基因杂合突变可以导致单倍体功能不足,引起Hao-Fountain综合征。该病临床表型复杂,与广泛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密切相关。

  • 标签: USP7基因 Hao-Fountain综合征 智力低下 生殖器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ormorken综合征(Stormorken syndrome,STRMK)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突变致STRMK患儿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抽搐、反复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完善基因检测提示STIM1基因存在c326A>G杂合突变,该突变非新发突变,确诊STRMK。文献复习共检索到19篇英文文献,共报道52家系87例STRMK患者,主要由STIM1 EF-hand、STIM1 CC1、ORAI1突变后诱发,该例突变位点位于STIM1 EF-hand,其中7例和该例患儿突变类型相同。结论STIM1 EF-hand和ORAI1突变以肌肉系统受累为主,前者以肌无力及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后者常表现为肌肉挛缩、痉挛及脊柱强直。而STIM1 CC1突变主要影响血液系统、生长及语言发育等。对于儿童不明原因的抽搐、血小板减少,除常见原因外,需警惕STRMK,积极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 标签: Stormorken综合征 微管聚集性肌病 血小板减少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构建基于自噬相关基因(ARGs)肺鳞状细胞癌(LUS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分析。方法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4 418个ARGs。从TCGA数据库收集了551例LUS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及临床数据,提取所有ARGs的表达数据,利用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的ARGs。对差异表达的ARGs进行富集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构建ARGs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根据风险评分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样本的风险评分,以中位数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评分组和低风险评分组。绘制多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风险评分评估模型性能。最后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模型是否具有独立预后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利用外部数据集对其验证。结果初步筛选了50个有预后价值的差异表达的ARGs,以此为基础,利用Cox回归分析构建了由5个ARGs(LAMP2、TUSC1、CDKN1A、ITGB1、RGS19)组成的LUS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中,低风险评分组与高风险评分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2年比2.275年,t=3.23,P<0.001)。风险评分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与LUSC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提示风险评分可作为LUSC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并且,与外部数据集交叉验证仍有良好预测效果。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高风险评分与年龄、性别和发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构建了一个由5个ARGs组成的LUSC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为预测LUS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未来或可与恶性肿瘤分期联合应用于LUSC患者的预后预测。

  • 标签: 肺肿瘤 自噬 预后 Cox回归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死亡基因(FRGs)和肝癌预后的关系,构建FRGs的肝癌预后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及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下载肝癌的转录组及临床数据,应用R和Per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TCGA肝癌数据集中,采用Wilcoxon检验获取肝癌和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FRGs,单因素Cox回归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分析挑选与生存相关的基因并构建肝癌预后模型。根据模型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低评分两组,Wilcoxon检验获取两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同时进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探究预后差异的可能机制。在ICGC肝癌数据集中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生存数据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独立t检验比较高低评分组间的免疫细胞浸润。结果对比肝癌和癌旁组织,从292个FRGs中,筛选8个(AURKA、LOX、FOXM1、G6PD、MAPT、SLC7A11、NQO1和STMN1)与肝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显著相关,基于此构建了肝癌预后评估模型。高评分组患者OS明显短于低评分组患者(3.148年比5.838年,χ2=15.307,P<0.01),且模型[风险比(HR)=3.02,95%可信区间(CI):2.15~4.23,P<0.05]能独立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及分期,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模型预测患者1,2,3年生存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测试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794,0.726,0.691和0.740,0.772,0.766。模型的高低评分组间DEGs的GO富集主要与免疫功能相关;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ssGSEA分析提示高评分组高于低评分组的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有树突状细胞(DC,0.627比0.602,t=-4.522,P<0.01)、巨噬细胞(0.753比0.727,t=-4.944,P<0.01)、Th2细胞(0.537比0.506,t=-3.733,P<0.01),Treg细胞(0.777比0.766,t=-4.719,P<0.01),而高评分组低于低评分组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有NK细胞(0.510比0.544,t=4.121,P<0.01);在免疫功能中,高评分组的免疫检查点(0.656比0.641,t=-2.880,P<0.01)及HLA-Ⅰ类抗原(0.978比0.973,t=-4.382,P<0.01)高于低评分组。结论FRGs预后评估模型可独立预测肝癌患者预后,其可能机制是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

  • 标签: 铁死亡基因 肝癌 预后 生物信息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