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是一种由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ase Cu2+ transporting beta polypeptide,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归纳总结不同突变的致病机制,包括诱导突变蛋白错误定位、改变蛋白间或结构域间相互作用、调控ATP7B蛋白催化活性、改变ATP7B基因剪接方式等多个方面。临床上,系统总结了常见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如p.R778L,被认为与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相关;同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亦可能对患者是否发病或发病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在分子层面上对ATP7B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及所致临床表征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有助于加深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提示可针对不同的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诊疗手段,以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临床表型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TG1基因在乙醇诱导的LO2肝细胞急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LO2肝细胞中加入0、100、200、400、800、1 600 mmol/L不同浓度的乙醇,0、3、6、12、24、48 h不同刺激时间进行预实验,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摸索乙醇损伤模型适合的参数。使用携带PTTG1 shRNA的荧光慢病毒载体感染LO2正常人肝细胞系,嘌呤霉素筛选PTTG1敲低稳转株组(PTTG1/KD组),同时建立空载病毒对照组(PTTG1/vector组),两组按摸索参数加入400 mmol/L乙醇作用24 h。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爬片的形态变化及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检测PTTG1、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等的表达情况。多组PTTG1表达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预实验镜下发现,LO2肝细胞在400 mmol/L及24 h出现明显肝细胞急性损伤形态差异,确定为模型实验参数。PTTG1表达量随乙醇浓度升高和时间增加而增加,于400 mmol/L乙醇浓度、24 h达最高(LSD-t=6.90,4.14;P<0.05)。HE染色发现乙醇组中PTTG1/KD组凋亡细胞较PTTG1/vector组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TTG1/KD组PTTG1表达量为0.22±0.11,明显低于PTTG1/vector组的1.09± 0.11(t=-11.60,P<0.05);而PTTG1/KD组的Cleaved-Caspase3表达量为0.05±0.01,明显高于PTTG1/vector组的0.03(t=8.20,P<0.05)。结论乙醇能引起LO2肝细胞PTTG1基因表达变化,而该基因可减轻乙醇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起到抗凋亡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肝损伤 肝疾病,酒精性 乙醇 PTTG1
  • 简介:摘要嗜乳脂蛋白(BTN)基因是一组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基因,嗜乳脂蛋白第三亚家族成员一(BTN3A1)是BTN家族7个成员之一,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抗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对BTN3A1与肿瘤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血液系统疾病,但已有研究表明,其与部分实体肿瘤有一定联系。本文旨在总结BTN3A1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乳脂蛋白第三亚家族成员一 T细胞 血液肿瘤 卵巢癌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年上海地区呼吸道感染流感样病例中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流行状况和基因分型特征。方法对2018年1—12月上海地区8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960件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标本,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HRV核酸筛查。所有HRV核酸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其VP4/VP2基因片段,并测序,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特征分析。结果960件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标本中,HRV核酸阳性检出62件,检出率为6.46%(62/960),其中对56条VP2/VP4基因序列进行分型,51条为HRV-A型,1条为HRV-B型,4条为HRV-C型。在HRV感染阳性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为14.61%(13/89),青壮年和老年人中所占比例在2.70%~8.97%之间。1—3月未检出HRV,9—11月检出率较高,为62.90%。结论2018年上海地区流感样病例中HRV感染主要在秋季,10岁以下儿童高发,HRV-A型是主要型别。

  • 标签: 人鼻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基因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CHI)的临床诊治和基因突变情况,丰富CHI基因突变谱。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CHI患儿临床资料,均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HI相关基因,应用polyphen2、SIFT、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其致病性。结果共收集21例CHI患儿,平均出生体重3 748 g,52.4%(11/21)系大于胎龄儿,90.5%(19/21)生后3 d内起病,33.3%(7/21)出现抽搐。二氮嗪治疗有效6例,奥曲肽治疗有效8例,7例二氮嗪和奥曲肽治疗均无效。行18-氟-左旋多巴PET-CT扫描11例,8例提示局灶型胰岛细胞增生,3例提示弥漫型胰岛细胞增生。8例局灶增生型患儿(包括7例药物治疗无效、1例奥曲肽治疗有效但出现明显肝损害患儿)接受胰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局灶型胰岛细胞增生,7例术后血糖正常,1例发展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3例弥漫型患儿奥曲肽治疗有效,均未手术治疗。检测到致病/可疑致病突变13例(61.9%),包括ABCC8基因12例,KCNJ11基因1例;共发现15个突变位点,包括ABCC8基因位点14个,KCNJ11基因突变位点1个;发现3个新的ABCC8基因突变位点(exon13:c.1822C>T, p.Q608X; exon22:c.2691delC, p.W898Gfs*5; exon33:c.4039C>T, p.Q1347X),突变类型包括2个无义突变,1个移码突变;发现1个未见报道的KCNJ11基因错义突变(exon1:c.629T>A, p.H315Y)。结论胰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局灶型胰岛细胞增生病变效果良好,但有发生糖尿病的风险。ABCC8基因和KCNJJ11基因突变是CHI的主要致病基因,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对药物治疗反应不同。发现3个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ABCC8基因突变,1个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KCNJ11突变,丰富了基因突变谱。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婴儿,新生 临床诊断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发展成为神经内分泌性前列腺癌的关键基因。方法从cBioPortal数据库下载前列腺癌的转录本测序数据,使用R语言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明确癌症类型相关性最高的基因集。对该基因集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明确该群基因和细胞周期及细胞分裂的相关性。再利用STRING数据库计算该基因集内基因的相关性,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构建基因网络,并计算出处于网络核心的前10个基因。然后在GSE105416数据集中验证这10个基因的表达。最后选择关键基因UBE2C和NUF2做GSEA分析。结果鉴定了10个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中的关键基因,分别是BUB1、CDCA8、CENPF、HJURP、KIF23、KIF2C、NUF2、PTTG1、TPX2和UBE2C。结论本研究对前列腺癌的神经内分泌转化提供了新视角,鉴定出关键基因可作用于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AR信号通路来影响其神经内分泌转化。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癌,神经内分泌 基因
  • 简介:摘要患儿 女,4.5月龄,以“腹泻2周、咳嗽10 d、发热1 d”就诊,结合既往史、临床表现及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基因检测,诊断为白细胞介素7受体α(IL7R)基因缺陷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IL7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 c.169T>C,p.C57R和c.799A>G,p.R267G(NM_002185)既往均未见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和验证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探讨其在儿童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ICU进行救治的3例脓毒症患儿和3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通过lncRNA测序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根据GO分析结果选出与线粒体ATP合酶(F1FO-ATPase)活性相关的lncRNA-mRNA关系对;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对筛选结果中F1FO-ATPase活性相关的部分mRNAs及lncRNAs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与健康儿童相比,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共252个(86个表达上调,166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s共2 652个(955个表达上调,1 697个表达下调);qRT-PCR验证结果显示:lncRNA ENST00000621933.1、ENST00000616950.1、ENST00000595748.1在脓毒症患儿中表达升高(P<0.05),MT-ATP8、ATP5E以及lncRNA ENST00000624705.1和ENST00000615535.1在脓毒症患儿中表达降低(P<0.05),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存在差异表达的lncRNAs,以MT-ATP8及ATP5E作为靶基因的lncRNA ENST00000621933.1、ENST00000616950.1、ENST00000595748.1、ENST00000624705.1和ENST00000615535.1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儿童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长链非编码RNA 线粒体ATP合酶 儿童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断的1例DDX3X基因突变引起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102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2岁3个月,因"发育迟缓1年余"就诊,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检测,结果显示DDX3X基因13号外显子存在c.1463G>A杂合突变,属于新发突变。中国人群尚无DDX3X基因突变患者报道,国外文献共检索到8篇相关病例报道,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精神发育迟滞。因此对不明原因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尤其是女性),需警惕DDX3X基因突变的可能。

  • 标签: DDX3X基因 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胶质瘤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基因(Dapk1)甲基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甲基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70例胶质瘤患者(GLA组)、40例颅脑良性疾病患者(CON组)、U251和BT325胶质瘤细胞(购于中国科学院细胞库)Dapk1基因甲基化、mRNA和蛋白质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胶质瘤患者不同临床病理中Dapk1基因甲基化的差异,Kaplan-Meier法对胶质瘤患者Dapk1基因甲基化和未甲基化患者生存分析。结果GLA组胶质瘤患者Dapk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CON组颅脑良性疾病患者(65.7%比2.5%,χ2=39.023,P<0.05)。U251和BT325胶质瘤细胞中Dapk1基因处于甲基化状态。GLA组胶质瘤患者、U251和BT325胶质瘤细胞中Dapk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CON组颅脑良性疾病患者(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4±0.05、0.35±0.06、0.33±0.05、0.65±0.08,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4、0.23±0.05、0.21±0.04、0.57±0.07,F=67.125、52.198,P<0.01)。GLA组胶质瘤患者Dapk1基因甲基化率在肿瘤最大径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基化率分别为78.9%、80.0%,χ2=5.240、7.039,P值均<0.05),肿瘤最大径≥5 cm和WHO Ⅲ+Ⅳ级患者Dapk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5 cm和WHO Ⅰ+Ⅱ级级患者。Dapk1基因甲基化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未甲基化患者[(13.8±1.1)个月比(16.3±1.5)个月,Logrank=5.107,P<0.05]。结论Dapk1基因高甲基化与胶质瘤发病机制有关,有助于胶质瘤病情及预后评估。

  • 标签: 胶质瘤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基因 甲基化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KLHL4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线状体肌病的病例。患儿女,生后即起病,以"气促、肌力、肌张力低"为主要表现,常规治疗后症状加重,体格检查示四肢肌力低、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均未引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患儿未行肌肉活检。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证实患儿存在KLHL4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c.932G>T(p.R311L)和c.1487T>A(p.M496K),并且分别来源于父母,其中c.932G>T(p.R311L)为已发现的突变位点,c.1487T>A(p.M496K)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线状体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肌肉疾病,肌纤维中发现线状体是特征性肌肉病理改变。病理及基因诊断是诊断线状体肌病的金标准。

  • 标签: 肌病,杆状体 肌蛋白质类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核因子κB2基因突变会导致常见的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儿童期发病,反复感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B淋巴细胞减少。本例患者29岁,自幼体弱多病,反复发生感冒和肺炎,入院诊断为鼻窦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B淋巴细胞减少。经遗传性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基因检测提示为核因子κB2基因突变,存在一处杂合性改变。但其父母和女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均正常,考虑为自发性基因突变。

  • 标签: 核因子κB2 基因突变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 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miR-203是近来研究发现的上皮特异性miRNA,通过调控靶mRNA转录后的表达,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潜能,诱导细胞周期退出和细胞分化,在上皮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HPV通过抑制miR-203,调控下游靶基因以调节病毒生命周期。本文就miR-203的生物学特性,调控靶基因p63、survivin、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HPV感染中的作用以及与宫颈癌、尖锐湿疣和口咽癌等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微RNAs 靶基因 HPV 宫颈癌 尖锐湿疣
  • 简介:摘要泛素特异性蛋白酶6(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USP6,亦称TRE17或Tre2)是第一个被证实具有致肿瘤作用的去泛素化酶,属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亚家族成员。近年来,有报道骨及软组织疾病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结节性筋膜炎、骨化性肌炎等存在USP6基因重排,且该重排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本文重点介绍USP6基因重排在骨和软组织疾病病理诊断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化学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紫杉醇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已被广泛应用,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部分患者对紫杉醇类药物反应不佳,紫杉醇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导致化疗的延误,甚至中止,均会影响治疗效果。ABCB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是紫杉醇类药物体内转运途径的关键酶。大量研究表明ABC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会改变P-糖蛋白的结构,从而影响其功能活性,继而对紫杉醇类药物清除和细胞内外转运过程产生影响,产生个体化差异的化疗反应。这不仅与紫杉醇类诱导的不良反应相关,并且能够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因此,ABCB1基因多态性具有预测紫杉醇类药物化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潜在价值,对于个体化的药物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乳腺肿瘤 紫杉醇 ABCB1 多态性,单核苷酸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无创产前诊断EDA基因突变致胎儿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病例。该孕妇曾生育过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此次停经11周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采用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cell 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对孕妇及胎儿行无创产前检测,并进行绒毛活检取材术验证。结果显示,孕妇EDA基因c.340C>T(p.Gln114*)为杂合型,胎儿基因型为正常野生型C/C,与绒毛活检取材产前诊断结果一致。提示cfBEST技术可用于外胚层发育不良EDA基因点突变的无创产前诊断。

  • 标签: 外胚层发育不良症 外胚层发育不全蛋白质类 突变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1例ADPRHL2基因变异致应激诱发儿童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女性患儿,2岁时于感染后出现发作性步态异常,病情渐进展合并肢体无力,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和小脑萎缩等,4岁9月龄首次入院,4岁11月龄因再次感染病情急剧进展,死于呼吸衰竭。其姐18月龄行走即出现步态异常,早期神经系统表现与患儿类似,13岁感染后出现癫痫和意识障碍等,治疗无效死亡。患儿及其姐ADPRHL2基因均存在c.309-1G>T纯合剪切变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信号通路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癫痫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BDNF基因和NTRK2基因分别是该信号通路中编码BDNF蛋白和TrkB蛋白的基因,这2个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其编码蛋白的功能和表达异常,影响BDNF-TrkB通路活化程度,进而影响癫痫的发生和治疗。本文围绕BDNF-TrkB信号通路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癫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癫痫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诊断染色体结构异常,为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的疾病提供可靠、实用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和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技术对1例患者染色体异常进行诊断与验证。结果患者核型分析结果为16号染色体可能为未知结构异常或16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相互易位,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和CNV-seq分别诊断和验证为染色体16p11.2-p12.2区杂合性缺失。结论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可以作为染色体结构变异检测与诊断的新型技术。

  • 标签: 染色体结构异常 基因组光学图谱 微缺失/重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地区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症(PTPSD)基因变异规律及特点,为PTPSD早期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就诊的1 906例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患儿,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其血苯丙氨酸(Phe)水平,对血Phe>120 μmol/L者进行尿蝶呤谱分析和红细胞二氢蝶呤还原酶(DHPR)活性测定,对临床初步诊断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的79例患儿行HPA相关基因(PAH、GCH1、GFRP、PCBD1、PTPS、QDPR)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对筛选出的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 906例HPA患儿中,79例临床诊断BH4D,且均为PTPSD,HPA中PTPSD发生率为4.14%;79例患儿158个等位基因中156个检测出变异,检出率为98.73%;共检测到30种变异,第5外显子的变异检出率最高(92/156个,58.97%);变异频率较高的依次为c.259C>T (61/156个,39.10%)、c.286G>A (17/156个,10.90%)、c.155A>G (13/156个,8.33%)和c.272A>G(10/156个,6.41%);共检出6种新的错义变异,分别为c.-77G>T、c.158A>G、c.207G>A、c.262C>T、c.316A>G、c.332C>G。79例患儿检测出38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变异基因型3种,复合杂合变异基因型33种。结论c.259C>T可能为河南省PTPSD患儿热点突变类型,发现6种新发变异,丰富了其基因突变谱。

  • 标签: 高苯丙氨酸血症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基因 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