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75年,FrederickSanger等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Sanger法)核酸测序技术,该技术以其高准确率、读长较长的特点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相关科研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Sanger测序成本高、测序速度慢、通量低的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背景,新一测序技术应运而生。新一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也被称为深度测序、高通量测序或大规模平.

  • 标签: 新一代测序 高通量测序 深度测序 临床微生物
  • 简介: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很高。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抗HBV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相应的HBV耐药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制约其抗病毒疗效的首要因素。本研究对109例乙肝患者的核苷类药物耐药性变异进行分析,旨在观察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是否存在变异,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核苷类药物 P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变异 抗病毒疗效 药物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髓质海绵肾(MSK)患者基因特点,探讨遗传因素在MSK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基因测序,对7例髓质海绵肾结石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并与正常人基因组进行差异分析,基因型频率差异倍数在10倍以上,认为在患者和对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出其与髓质海绵肾发生存在的关系,筛选出在中国人群中该疾病发生相关的因素,为进一步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髓质海绵肾患者存在两类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分子功能方面(GO:0005488 Gene 1003,GO:0003674 Gene 1138,GO:0005515 Gene 795,GO:0005509 Gene 86,GO:0043167 Gene 470),生物过程方面(GO:0007275 Gene 440,GO:0048856 Gene 463,GO:0032502 Gene 487,GO:0009653 Gene 232,GO:0032501 Gene 566),可能导致髓质海绵肾的易感性。结论MSK患者存在基因水平的结石易感性。

  • 标签: 髓质海绵肾 基因检测 泌尿系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用基于多重PCR(multiplex PCR,mPCR)扩增子的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mPCR-NGS)检测MTB的耐药基因突变,并评估其检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诊断耐药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常规进行了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氧氟沙星比例法检测且具有药敏试验结果的50株MTB临床分离株,包括42株耐药MTB和8株敏感MTB菌株。参考耐药基因数据库及相关文献,针对以上8种抗结核药物主要耐药基因及常见位点设计耐药基因组合,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理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耐药结核病患者55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果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氟喹诺酮类至少存在一种耐药相关基因突变。首先对已知表型药敏试验结果的MTB临床分离株进行mPCR-NGS检测,验证该方法检测纯菌样本的有效性,再进一步检测结核病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临床验证。主要评价指标为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一致性。结果以比例法为金标准,mPCR-NGS检测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的敏感度分别为95%(38/40)、93%(27/29)、93%(27/29)和72%(13/18),特异度分别为100%(10/10)、95%(20/21)、100%(21/21)和94%(30/32);线注射类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度均为100%(2/2,3/3,3/3),特异度分别为98%(47/48)、100%(33/33)和100%(47/47);氧氟沙星的敏感度为70%(7/10),特异度为100%(40/40)。总符合率为94%,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7。纳入的55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经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28例利福平耐药,37例异烟肼耐药,13例乙胺丁醇耐药,17例氟喹诺酮类耐药。mPCR-NGS与探针熔解曲线法比较,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氟喹诺酮类的敏感度分别为100%(28/28)、95%(35/37)、100%(13/13)和100%(17/17);特异度均为100%(27/27,18/18,42/42,38/38)。两种方法总符合率为99%,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8。结论mPCR-NGS检测MTB临床分离株及结核病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耐药基因突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较高,有望成为耐药结核病准确、快速的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石蜡包埋组织 抗药性 基因测定
  • 简介:<正>记者从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获悉,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小兰屿蝴蝶兰基因测序和分析,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作为本期封面文章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测序和分析的兰科植物基因组图谱。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暨深圳市兰科

  • 标签: 兰科植物 全基因组测序 小兰屿蝴蝶兰 种质资源保护 刘仲健 封面文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检测血友病A倒位的可行性。方法采集临床上已经明确为血友病A倒位携带者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家系携带者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纳米孔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的先证者外甥女为血友病A Inv22携带者,家系2的先证者母亲为血友病A Inv1携带者,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且精确定位倒位的断裂位点。此外,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携带者的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结构变异如缺失、重复、插入、倒位和易位等。结论纳米孔测序技术可用于血友病A倒位的基因变异分析,并为基因倒位导致相关遗传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选择的方法。

  • 标签: 纳米孔测序 血友病A 倒位 遗传病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基因测序对南京"5.7"192Ir源事故患者外周血及组织进行照后第2 047天(5年7个月零7天)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电离辐射引起的体细胞变异情况,为明确电离辐射引起的远后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南京"5.7"192Ir源事故患者王某照后第2 047天的背部正常皮肤组织、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外周血3种样本,分别提取DNA后采用全基因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分析。以背部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开展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外周血的基因变异检测分析。结果与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和外周血的基因组出现了多种基因变异,包括碱基置换(碱基转换、碱基颠换)、小片段插入、小片段缺失、拷贝数变异(拷贝数增加、拷贝数减少)以及结构变异(大片段缺失、大片段重复、倒位、染色体内易位以及染色体间易位),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出现10 666个基因变异,外周血出现11 233个基因变异,变异DNA涉及上万个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存在于外显子、内含子、3'UTR(3'untranslated region,3'端非编码区)、5'UTR(5'untranslated region,5'端非编码区)、剪切位点附近、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 kb区域以内、转录终止位点下游5 kb区域以内、非编码RNA以及基因间隔区域,且所有染色体都存在基因变异。结论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照后第2 047天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和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功能及电离辐射诱发的远后效应。

  • 标签: 放射事故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深度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在早期流产组织中遗传学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332例在孕早期(6~13周)自然流产标本进行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结果332例孕早期自然流产样本均成功检测。共检出致病性明确染色体异常210例(63.25%,210/33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95例(92.86%,195/210),染色体结构异常15例(7.14%,15/210)。染色体数目异常中单体29例,三体134例,双重三体10例,三重三体2例,三倍体20例。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孕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CNV-seq具有检测通量高,覆盖度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好等技术优势,可以很好的全面发现胚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改变,为再次妊娠和临床咨询提供合理咨询建议。

  • 标签: 自然流产 高通量测序技术 拷贝数变异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无痛无汗症合并白化病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在未完全找到变异位点的情况下对先证者进行了全基因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变异位点进行了验证。结果WES结果显示患儿NTRK1基因存在c.1729G>C(p.G577R)杂合错义变异,OCA2基因存在c.1363A>G(p.R455G)杂合错义变异和c.1182+1G>A内含子杂合变异。WGS另外检测到了NTRK1基因c.[851-798C>T; 851-794C>G]深度内含子杂合变异。结论患儿同时患有无痛无汗症和白化病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于NTRK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和OCA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在WES没有检测到编码区变异位点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WGS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检测以期找到变异位点。

  • 标签: 无痛无汗症 白化病 全基因组测序 NTRK1基因 OCA2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孕期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配偶行相应基因测序在降低出生缺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对广东地区2003例听力正常且无耳聋家族史的孕妇进行GJB2、SLC26A4、GJB3和mtDNA12SrRNA这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检测。对检出的耳聋基因携带者丈夫进行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和相应基因测序,双方检测发现为同一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孕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再对其胎儿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结果检出孕妇携带者103例,检出率5.14%。这103例携带者的丈夫中检出同样为相应基因的携带者6例,其中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与GJB2基因杂合突变携带者各3例。6对夫妇在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羊水穿刺进行胎儿耳聋基因产前诊断,1例胎儿确诊为GJB2基因c.109G〉A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为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患者,1例为SLC26A4基因IVS7-2A〉G/c.2086C〉T双杂合突变患者,还有1例为GJB2基因c.511_512insAACG杂合携带者,另有2例为正常基因型。结论在听力正常孕妇中使用基因芯片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检出耳聋基因携带者,然后对其丈夫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相应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双方为同一基因治病突变携带者的夫妇进行相应基因的产前基因诊断,可以有效降低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标签: 耳聋基因 携带者 筛查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第抗精神病药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而第抗精神病药可引起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但其引起代谢不良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围绕肠道微生物在第抗精神病药引起代谢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和益生元在预防或治疗第抗精神病药引起代谢不良反应中的作用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代谢 肠道微生物 益生元 益生菌
  • 简介:留守儿童简称为“留守”,是指一群和父母一样拥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人,他们正在或曾经经历过父辈的留守状态。目前,我国第留守儿童现象初见端倪,在未来将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亟待探讨和分析。本文重点结合实地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尝试提出“第留守儿童”等概念,并认为该群体呈现出5个新特征:1.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2.对父母的认知偏差更为严重;3.情感更为脆弱和敏感;4.生存、发展环境更为多元;5.抗逆力和赋权有所增强。提出该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有3个层次:1.留守儿童问题的高度复杂性是该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2.阶层固化和代际循环是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3.新生农民工的理性选择和现实境遇是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标签: 留守儿童 留守二代 第二代留守儿童 农村问题 社会分层
  • 简介:改革开放撼动城乡元结构,结果之一是农民工的出现。第农民工与第一农民工、市民皆有差异,在心灵上与城市、乡村存在双重亲近与疏离;这一方面与其农村生活时间短、接受现代化教育、尤其是与他们的城市期望使之认同城市有关,另一方面,文化观念、相对剥削和社会排斥等又令他们对城市有所疏离。这种疏离感不利于社会团结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化解之道在原则上宜执两用中:一方面提高城市职业群体的人文化,另一方面推进不失乡村记忆的、有机发展的乡镇化。

  • 标签: 第二代农民工 二重性 新城市化 乡镇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应用4种第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30例,比较A组(给予利培酮治疗)、B组(给予奥氮平治疗)、C组(阿立哌唑组治疗)、D组(给予齐拉西酮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比较四组患者的各项PANSS评分减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得以有效缓解。结论以上4种药物均可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症状。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急性期 第二代 抗精神病药物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下一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及高风险个体胚系基因突变,分析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通路基因突变状态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补充中国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数据库。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自愿接受基因检测的350例乳腺癌患者和49例乳腺癌高风险个体的全血样本。应用NGS检测32个乳腺癌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统计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家族史、单/双侧肿瘤、Luminal分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²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HR通路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350例乳腺癌患者中,64例(18.3%)携带基因致病突变(包括致病和疑似致病两类突变),包括47例(13.4%)BRCA1/2突变,16例(4.6%)非BRCA1/2基因突变,1例(0.3%)BRCA2和FANCL突变。在49例乳腺癌高风险个体中,7例(14.3%)携带基因致病突变,包括6例(12.3%)BRCA1/2突变,1例(2%)ATM突变。BRCA1/2致病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年龄相关(18%,8.7%,χ²=6.346,P=0.012),发病年龄≤45岁的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较高。HR通路基因突变(包括致病、疑似致病和临床意义不明确的三类突变)与单/双侧肿瘤(49.5%,68.4%,χ²=4.841,P=0.028)和Luminal分型(45.7%,62.2%,32%,60%,χ²=12.004,P=0.007)具有相关性,双侧乳腺癌、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较高。结论乳腺癌高风险个体BRCA1/2致病突变频率与乳腺癌患者相近,对高风险个体进行BRCA1/2检测有利于指导乳腺癌的筛查和预防。早发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HR通路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应及早进行HR通路基因检测,为乳腺癌的诊疗预后和风险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乳腺肿瘤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基因,BRCA1 基因,BRCA2 重组DNA修复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RNA测序技术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正常人小梁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POAG可能的基因学病因。方法实验组小梁网组织来自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小梁切除术的3例POAG患者,对照组小梁网组织来自汕头眼库的2例非POAG供体眼球。提取2个组小梁网组织RNA进行测序获得基因表达谱,用R软件包edgeR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的差异,用DAVID生物信息分析网站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功能注释聚类分析。采用KOBAS 3.0进行PANTHER富集通路分析,揭示POAG可能的基因学病因。结果(1)RNA测序共得到28 821条基因,2个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22条[错误发现率(FDR)<0.05],其中转录表达上升的基因1条,转录表达下降的基因21条;(2)表达差异的基因功能集中,生物学过程涉及角化、表皮发育、中间丝细胞骨架组织等,细胞成分涉及角蛋白丝、中间丝、细胞外泌体、触珠蛋白-血红蛋白复合体等,分子功能涉及结构分子活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等;(3)与差异基因相关的PANTHER富集通路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级联反应、p38 MAPK、氧化应激反应及p53通路等。结论角蛋白表达异常、中间丝细胞骨架结构改变、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级联反应以及p38 MAPK等通路调控改变引起的小梁网及细胞外基质重塑可能是POAG发病的原因。其中,与发病机制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包括细胞骨架相关基因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相关基因,细胞骨架及细胞外基质可作为青光眼治疗的靶组织。

  • 标签: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网 RNA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小鼠颈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模型,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研究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异常表达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46只,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VF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3只。AVF组行小鼠颈内AVF成形术,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应用转录组学可逆链终止物和合成测序法测定AVF内膜增生狭窄小鼠全基因组序列,建立微阵列数据集;应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多重假设检验校正(Benjamini & Hochberg法)筛选AVF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语言富集分析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应用多样性增量分析BUSCA软件进行AVF增生狭窄差异表达基因亚细胞定位;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网络互作可视化分析。结果AVF组造模成功21只,失败2只,故最终AVF组21只,假手术组亦仅执行手术操作21只。小鼠颈内AVF模型创新采用连续-间断缝合法,提高了此模型建模的成功率。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显示,AVF增生狭窄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2 514个,其中上调基因1 323个,下调基因1 191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活性激活、氧化还原及线粒体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富集在代谢、能量物质合成、糖尿病、氧化应激等相关信号通路;亚细胞定位统计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在线粒体蛋白(24.24%)、胞质蛋白(17.51%)、细胞核蛋白(13.13%)、细胞膜蛋白(11.45%)、细胞外蛋白(10.77%)。结论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病理损害过程。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管内膜 缩窄,病理性 富集分析 差异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对4个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S)患者进行耳聋基因突变筛查,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4个Ⅱ型WS家系的临床资料。抽取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患者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并对可疑基因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家系验证。结果4例患者均携带SOX10基因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c.355_356insTCAGGCAGCGC、c.1106_1107insTGGGGCCCCCCACACTA、c.511T>C(p.Y171H)、c.91_100del,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ci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指南,3个移码突变判定为致病突变,1个错义突变判定为可能致病突变。结论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高效准确地对WS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 标签: Waardenburg综合征 高通量测序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