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于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静脉(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化疗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30例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腋下血流速度与DVT形成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腋下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静脉液流速较对照组高(P<0.01)。研究组DVT形成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置管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并提高其自护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穿刺 静脉置管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静脉栓塞(VTE)药物预防时间对下肢静脉(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VTE药物预防[皮下注射100 IU/kg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LMWH)、1次/d]启动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47例,启动时间距离入院时间<48 h)及晚期组(43例,启动时间距离入院时间≥48 h),1周后比较患者下肢DVT形成、颅内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等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晚期组患者VTE药物预防启动时间分别为(28.91±4.50) h、(71.56±8.89) h。与早期组比较,晚期组患者下肢DVT形成的发生率较高(12.8% vs. 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颅内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启动VTE药物预防可以显著降低DVT的发生,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术后早期 静脉血栓栓塞药物预防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不同物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9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GCS)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GCS联合足底动静脉泵干预。分别于术前、术毕即刻、术后第3天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下肢静脉(股总静脉、股静脉)管径和血液流速及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3个月的DVT发生率。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即刻、术后第3天的D-二聚体水平、PT、APTT比较存在交互、组间、时间效应;股总静脉管径、股静脉管径、静脉液流速比较存在交互、组间、时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GCS联合足底动静脉泵可改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加快下肢静脉液流速,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妇科肿瘤 物理预防 梯度压力弹力袜 足底动静脉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3 784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有无下肢烧伤、吸入性损伤,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及有无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外科手术史、输注浓缩红细胞。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选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对AUC的质量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及住院期间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发生情况、外科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下肢烧伤情况、吸入性损伤情况,住院期间股静脉留置CVC和输注浓缩红细胞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7,Z值分别为-5.04、-10.83,χ2值分别为21.83、5.37、7.75、4.52,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均是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5、1.02、1.1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1.06、1.00~1.03、1.10~1.20,P<0.05或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ROC的AUC分别为0.74、0.67、0.8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8~0.80、0.60~0.74、0.83~0.89,P值均<0.01),最佳阈值分别为50.5岁、10.5%体表总面积、1.845 mg/L,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分别为71.4%、70.1%、87.0%,最佳阈值下的特异度分别为66.8%、67.2%、72.9%。D-二聚体水平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年龄(z=3.29,χ2值分别为284.91、34.25,P<0.01)和烧伤总面积(z=4.98,χ2值分别为326.79,29.88,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间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相近(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是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优于年龄和烧伤总面积,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烧伤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静脉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静脉发生率、术后疼痛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疼痛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4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w、4 w时,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焦虑状态、抑郁状态4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度及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胫腓骨骨折 深静脉血栓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有效性。方法:时间选择在2019年3月到2021年11月之间,在我院收治的偏瘫脑梗死患者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分析组,每组8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组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肢体功能。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分析组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经过数据分析,分析组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以防止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早期运动护理干预 偏瘫 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对其静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 ~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5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开始研究,将其设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静脉的概率。结果:观察组中老年患者在术后静脉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静脉形成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60例)开展预防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明显更低,护理满意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静脉发生率,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症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的集束化综合护理在下肢静脉形成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6例2019年3月~2021年7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3)与实验组(n=23)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及基于循证的集束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形成率及局部溃疡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的集束化综合护理能够降低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发生率,可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有利于促进其预后改善。

  • 标签: 集束化综合护理 ICU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静脉预防性管理采取护理干预后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6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后预防治疗的基本内容,总结骨科创伤患者该措施应用效果及对下肢静脉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始时间:2020年1月,结束时间:2021年8月,选取电脑随机法方式,对该阶段于本院收治患者分组,组别类型为:对照组、观察组,其病例数总计86,调查统计发现,抽取患者均行骨科创伤手术,术后予以不同治疗,具体方案为:常规治疗(n=43例,对照组)、综合治疗(n=43例,观察组),比较2组临床成效。结果:对观察组予以评测,总有效率(95.35%)相较对照组(79.07%),数据在观察组中高,P<0.05;下肢静脉发生率在观察组中居更低水平,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的综合治疗,既可对其下肢静脉进行有效预防,降低发生率,又能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可推荐、使用。

  • 标签: 预防 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 总有效率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肺动脉栓塞与静脉应用无创心血管超声进行诊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调选该时段内我院中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13名入院后确诊存在肺动脉栓塞与静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由医务人员进行无创心血管超声检测,由医务人员分析无创心血管超声,对于肺动脉栓塞与静脉的检出情况,并分析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13名患者通过无创心血管超声进行检测,共确诊肺动脉栓塞与静脉13例,确诊率为100%,其中肺动脉栓塞6名,静脉7名。所有患者经医学研究诊断或复查后证实。在患者静脉管腔内,无创心血管超声可观测到实性嵌均匀回声,并且在急性期呈现弱回声或低回声,而在亚急性期则伴随存在不规则中等以及不均匀回声通过探头轻轻下压,则血栓处管腔无法压瘪。在无创心血管超声结果中,显示患者的静脉管腔血流充盈缺损,或者不表现彩色血流信号,而患者吸气时血流信号未见减弱情况。结论:在进行肺动脉栓塞与静脉诊断时,选择无创心血管超声检测,能够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以及患者的肺动脉栓塞与静脉控制来说,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 无创心血管超声 诊断分析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手术患者预防下肢静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发生率更低。结论:集束化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手术患者预防下肢静脉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影响。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中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胸科手术患者静脉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3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失血量和下肢静脉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中采取预防性护理对于胸科手术术后所发生的静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预防静脉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胸科手术 预防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于预防静脉形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80例进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静脉形成并发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BI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静脉形成率和住院时间更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以及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可改善患者预后质量,降低静脉率,临床上值得推荐。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介入术 冠心病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重点对我院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静脉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采集病例共100例,均为我院诊治的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采集时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采用方法:将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患者分在研究组(50例),另外剩余患者均未形成下肢静脉分在参照组(50例),同时分析血栓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组间资料年龄区间、胆固醇、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数据未见明显性差异,显示出P值超过0.05;组间资料高血压者、糖尿病、D.二聚体、体质量数据可见明显差异性,P值显示<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术后下肢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外科于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间收治的手术患者7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7例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后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外科手术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开展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泌尿外科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干预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均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1-2021.12被我院收治,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在两组DVT发生率对比中,干预组(6.67%)比参照组(26.67%)低,P<0.05。结论 对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开展预防性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DVT概率,为治疗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泌尿外科 老年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予以ICU患者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对静脉(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在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辅助护理;对比两组静脉发生率、下肢静脉流速度及下肢周径肿胀程度。结果:比较DVT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下肢静脉流速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下肢周径肿胀程度,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间歇性气压治疗仪 ICU 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