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 简介:摘要通过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重视患者主诉、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观察及护理,做好抗凝治疗护理、腰穿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CVST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411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411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血栓,399例未发生血栓。经溶栓和抗凝联合治疗方法治疗10~28d后行彩超复查,其中10例患者的DVT基本消失,2例患者的DVT明显减少。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与缺乏常规常规筛查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经过规范的护理和抗凝治疗,可以继续正常使用导管至治疗结束。

  • 标签: 恶性肿瘤 PICC 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入选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0月的骨科手术患者 82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结果: 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其中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子。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4.1%,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结论: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是影响骨科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其中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科在2015年2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22)予以普通肝素治疗,实验组(n=22)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较比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95.45%>72.73%),各凝血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9.09%<27.27%),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较比普通肝素更具优势,且不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疗效研究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瘫痪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在 2019年 4月到 2020年 3月开展本次研究,期间选取我院部分瘫痪患者 100例作为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随机置入完成分组。 常规、实验组接受常规、血栓预防护理。 回顾性总结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栓发生风险。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 结论:为瘫痪患者提供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护理控制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综合预后水平,值得普及。

  • 标签: 预防护理措施 瘫痪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下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3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同时对这43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彩色超声及DSA结果,总结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3例患者累及静脉42条,其中累及左侧肢体24例,累及右侧肢体15例,累及双下肢者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累及静脉42条,DSA诊断累及静脉46条,符合率为91.30%(42/4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符合率高,且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做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初筛检查手段,但应积极提高超声医生的业务水平。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 血栓 形成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2例CVST患者,12例中有11例行常规MR检查,9例行MRV(2DTOF)检查,8例行SWI检查.结果11例常规MRI检查中10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其中8例MRI表现为静脉窦T1WI、T2WI高信号,2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部分伴有脑组织梗死、出血.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出血性脑静脉性梗死8例,SWI表现为低信号,周围可见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MRI与MRV及SWI结合对诊断CVST具有高度敏感性,对CVST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50-02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肾移植术后1个月发生移植肾静脉血栓受者,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11 d血肌酐降至111 μmol/L,下肢肿胀明显缓解,术后随访肾功能稳定,治疗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移植肾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肾静脉血栓形成 栓子清除术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栓形成,主要累及深静脉、肺和脑等器官。中心静脉置管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实变范围超过肺组织2/3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风险。血液D-二聚体(>5 mg/L)升高是预测血栓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敏感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成像等检查是确定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动脉栓塞宜采用个体化的抗凝与溶栓治疗。

  • 标签: 凝血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肺炎支原体 儿童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患者因膀胱鳞状细胞癌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给予达肝素钠注射液5 000 U皮下注射、1次/d抗凝治疗。第8天,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从术前132×109/L降至65×109/L。第10天,患者出现左侧大腿乏力、肿胀、皮温低、皮肤发绀;PLT 22×109/L,血清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检测呈阳性,左下肢CT血管造影示左侧髂总动脉血栓形成,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停用达肝素钠,改用磺达肝癸钠7.5 mg皮下注射、1次/d。2 d后患者左侧大腿肿胀等症状好转,PLT 62×109/L;8 d后患者左下肢肿胀消退,PLT恢复正常(128×109/L);18 d后左下肢CT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髂总动脉血栓部位血管再通,PLT 185×109/L。

  • 标签: 达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血栓形成 髂动脉
  • 简介:摘要心室辅助装置置入后泵血栓形成是其长期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治疗泵血栓并发症对置入术后效果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后泵血栓形成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探讨泵血栓形成的临床监测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表现为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克隆性增殖。血栓形成是影响MPN患者生存的主要并发症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影响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血栓形成史、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细胞比容(HCT)增高、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伴MPN驱动及伴随基因突变等。笔者拟就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Ph- MPN患者的血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后90 d随访资料,对并发颅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CVST患者,男性42例,女性62例;年龄(35.24±10.92)岁(范围22~68岁)。38例(36.84%)并发颅内出血,其中34例为出血性脑梗死,4例为同时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更多见于产褥期/妊娠期患者(60.52%对48.48%;P=0.012),更多表现为急性起病(57.89%对48.48%;P=0.004)、局灶神经体征(47.37%对19.70%;P=0.003)和癫痫发作(39.47%对18.18%;P=0.017),而且血栓形成部位更多见于上矢状窦(57.89%对36.36%;P=0.03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褥期/妊娠期(优势比2.857,95%置信区间1.095~7.453;P=0.031)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2.847,95%置信区间1.110~7.302;P=0.027)是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后90 d转归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转归良好率与非颅内出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84%对89.39%;P=0.695)。结论产褥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但颅内出血与CVST患者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无关。

  • 标签: 窦血栓形成,颅内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分期、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现状。结果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为ⅢB~Ⅳ期〔45例(80.35%)〕、血栓阴性〔41例(73.21%)〕及上肢静脉血栓〔39例(69.64%)〕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3个月内有手术史、导管尖端位置、肿瘤远处转移、运动以及穿刺部位均为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合并疾病、导管尖端位置均为影响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需充分利用正确、科学化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分析,做好相关血栓栓塞的准备及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淋巴瘤 PICC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导致诱导期透析患者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预防动静脉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发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患者危险因素,详细制定护理计划、措施。做好透析间期健康教育,透析前充分准备,透析中医护配合,透析后密切观察,减少动静脉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结果干预组81例患者7例发生内瘘血栓形成,未干预组62例患者14例发生内瘘血栓形成。结论评估透析患者的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干预护理,可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液透析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妇科手术后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讨论,并且分析具体的治疗方式。方法针对来到我院就诊并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13例妇科手术患者,对比其留下的临床资料,采用相关手段进行分析。结果于妇科手术之后产生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大约为0.11%,并且阴式手术后的发生率大约为0.9%,仰卧位手术后的发生率大约为0.09%。下肢静脉血栓有10例产生在左下肢,3例产生在右下肢。这部分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等手段之后,其症状都有所缓解,最终得到治愈。结论妇科手术之后应该积极注重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现了症状就要及早进行诊断,这样才能尽早进行治疗,避免病症的扩大。

  • 标签: 妇科手术 静脉血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1月进行髋部手术的52例患者,给予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早期预防等护理措施,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的5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5例,所占的比例是5.8%;平均住院时间是(9.3±4.2)天;疾病知识掌握率是90.4%(47/52),遵医用药患者50例(96.2%),坚持功能锻炼患者46例(88.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94.2%(50/52)。结论对于髋部手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髋部手术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