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75±4.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21.88±9.63)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其死亡率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 标签: 脑血栓 尿激酶 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本组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4~72岁.高血压性脑出血24例,动静脉畸形3例,原因不明4例.本组病人均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痛、呕吐的16例,昏迷的11例,失语2例,复视2例.所有病你均在发病后48小时内行颅CT检查.全部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术.双侧脑室引流25例,单侧脑室引流6例.全部手术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术中引流管置于脑室后呈低位,尽量放出脑室内的血性脑脊液,然后注入尿激酶.每日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3次,每次1~2万U,注入后闭管3小时后开放引流.术后复查CT2~3次.脑室内血肿消失闭管24小时,无异常反应后拔除引流管.结果本给病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8例,生活自理7例,需人照顾7例,死亡9例.结论脑室引流加上尿激酶脑室内灌注,可以加快脑室内血块的溶解,利于血肿的尽早排出.

  • 标签: 脑室引流 尿激酶 灌注 治疗 脑室出血
  • 简介:激酶为异体蛋白具有抗原性,可与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结合形成激活复合物,此复合物能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可以溶解纤维蛋白凝块的纤维蛋白溶。口服无效。静脉注射后,半衰期18~83分种。目前常用的链激酶有两种:一种为β溶血链球菌培养产生的链激酶,另一种为由DNA重组技术制得的重组链激酶。1临床资料1993年5月至1994年10月符合AMI溶栓治疗适应症及(?)溶栓禁忌症的29例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7例。梗塞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间壁或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重组链激酶 纤维蛋白溶酶原 市立医院 青岛市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尿激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本研究调查方法以分组对照研究进行,所有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均为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选择其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平均为37例。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选择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选择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欧洲卒中量表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在治疗脑血栓的过程中,为患者选择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脑卒中的症状,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溶栓治疗 脑血栓
  • 简介:该研究由厦门大学韩家淮小组完成提起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从医学的笼统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疾病。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的分子“开关”,通过调控这个开关,就可以调控细胞死亡方式。这一发现,被认为为临床治疗与细胞坏死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细胞坏死 死亡方式 蛋白激酶 调控 《科学》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眼热烧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对由于高温液体烧伤引起的眼热烧伤81例住院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少量尿激酶注射液应用结膜下注射;B组未用尿激酶注射液组。观察角膜上皮化(角膜上皮修复)的时间及角膜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角膜上皮恢复快,角膜透明性恢复好,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热烧伤后早期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结膜下注射,角膜上皮恢复快,角膜透明性恢复好,减轻眼前段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等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眼热烧伤 角膜 尿激酶
  • 简介: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早期溶栓治疗是减少脑组织坏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2009年8月~2011年12月采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尿激酶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早期溶栓治疗 脑组织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AMI患者在急诊室内应用葡激酶治疗的冠脉再通疗效。方法对急诊室内AMI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葡激酶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律失常回复情况,监测CK、CK-MB,依据冠脉再通评价标准计算两组病例的冠脉再通率。结果试验组冠脉再通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29.17%)。结论AMI患者应用葡激酶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冠脉再通治疗效果,溶栓后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急诊室内溶栓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重组葡激酶
  • 简介:在治疗时间窗内(<6h)进行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血流、缓解缺血状态、阻止梗死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从而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笔者对我院2002年2月-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总结其治疗经验.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静脉推注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蚓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选择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皆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又给予蚓激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时给予口服蚓激酶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蚓激酶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选择了2012年6月到2016年9月的82例脑血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了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了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评价分数为14.01±5.16分,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21.05±4.29分,观察组的评分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得到有效推广。

  • 标签: 尿激酶栓 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
  • 简介:急性脑梗死也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基层医院对有溶栓指征的患者,要积极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通过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避免缺血的脑组织坏死,减轻神经元损伤,降低致残率等。

  • 标签: 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
  • 简介:摘要为观察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108例(108耳)采用尿激酶治疗,每次10万u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辅以葛根素治疗,10天为一疗程,突发性耳聋治疗有效率为86.11%,由此认为,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安全可靠,副作用不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各时间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采用尿激酶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2017年12月下旬,拜耳公司和LoxoOncology公司合作开发的口服选择性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Tropomyosin-relatedkinase,Trk)抑制剂Larotrectinib在美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携带NTRK融合基因的成人或儿童实体瘤。之前Larotrectinib已被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和突破性疗法认定。该事件是精准医学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也是基于精准医学设计的创新性临床试验-篮子试验(BasketTrial)的又一伟大实践。靶向NTRK融合基因

  • 标签: 小分子激 激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脑血栓病患61例为研究对象,现将两组病患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人数30人,对照组人数31人,两组病患一般医学参数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使用传统法治疗脑血栓;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3个月之后,分析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病患在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上,均优于对照组,相关结果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是一种治疗脑血栓疾病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尿激酶溶栓 脑血栓 临床治疗
  • 简介: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成为内科久病卧床者及外科手术后病人的主要并发症。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DVT形成的三大因素。对2010年住院的80例下肢DVT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溶栓 护理
  • 简介: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1997年被Nishizuka首次发现,其存在于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许多组织中,是一种可被水解而激活的.PKC在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中发挥生理作用.近年来,PKC在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传导中的作用倍受关注.躯体内脏相关及其作用机制是中、西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新近的研究表明,躯体、内脏痛觉可以在脊髓和脊髓上中枢发生会聚和整合.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PK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躯体、内脏痛觉传入会聚及整合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蛋白激酶C 躯体内脏 痛觉调制 生物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