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康复护理在改善急性期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6例急性期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整体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便秘、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感知排便高于对照组;每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急性期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预防肠道并发症,缩短每次排便时间,促使患者疾病康复,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整体康复护理 急性期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效果与影响。方法:以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期间进行研究。接收16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80)常规护理,研究组(85)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差异。结果:研究组膀胱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明显,利于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具有意义。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功能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构成重大世界性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国内外正积极推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接种,以尽早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本共识就多发性硬化(MS)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作出共识性指导意见。总的来说,MS或NMOSD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并不高于普通人群。现有的新冠疫苗对于接受任何免疫干预治疗的患者不会造成疫苗源性感染,但在某些情况(如使用鞘氨醇-1-磷酸受体调节剂、B细胞耗竭剂)下,疫苗的有效性可能有所下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新冠疫苗会加重MS或NMOSD,或直接导致疾病复发。因此,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经接种风险预评估后,应建议病情控制稳定的MS和NMOS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疫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大鼠紫杉醇诱发神经痛及其脊髓背角核因子-κB(NF-κB)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0~200 g,4~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2只。紫杉醇模型组(P组):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隔日1次注射,共注射4次,注射持续7 d;沙利度胺(Thalidomide)组(T组):每天口服Thalidomide 100 mg/kg,隔日1次,连续4次;紫杉醇+Thalidomide(P+T)组: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每天口服Thalidomide 100 mg/kg,隔日1次,连续4次。空白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口服等量橄榄油。4组大鼠于给药前1 d (T1),给药后第7天(T2),第14天(T3)测机械缩足阈值(MWT)。于腹腔给药第14天MWT测完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快速取出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将脊髓背角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重复测量设计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C组(14.8±1.6)比较,P组、P+T组大鼠MWT在T2(P组:5.2±0.8;P+T组:9.8±0.8,t=3.345、6.753,P<0.05)及T3 (P组:2.7±0.6;P+T组:9.7±0.7)时点均显著降低(t=5.642、7.865,P<0.05),与P组比较,T2,T3时点T组(T2:14.9±1.1;T3:15.2±1.2,t=6.483、8.964,P<0.05),P+T组大鼠MWT升高(t=3.483、5.236,P<0.05);与C组比较,P组脊髓背角NF-κBp65 (0.77±0.08)、cleaved Caspase-3 (0.88±0.11)、TNF-α (152.97±4.78) ng/L和IL-1β (83.64±3.49) ng/L均表达上调(t=15.694、6.875、10.877、7.964,P<0.05),P+T组的NF-κBp65 (0.44±0.07)、TNF-α(81.79±3.89) ng/L和IL-1β(39.76±3.31) ng/L表达也显著上调(t=6.483、12.567、5.674,P<0.05);与P组比较,T组及P+T组脊髓背角NF-κBp65 (T组:0.33±0.06;P+T组:0.44±0.07,t=9.587、10.566,P<0.05)、cleaved Caspase-3(T组:0.49±0.07;P+T组:0.51±0.09,t=9.443、7.568,P<0.05)、TNF-α(T组:(66.49±1.78) ng/L,P+T组;(81.79±3.89) ng/L,t=14.573、9.861,P<0.05)和IL-1β(T组:(24.83±2.38) ng/L;P+T组:(39.76±3.31) ng/L,t=19.313、15.465,P<0.05)表达却显著下调。结论沙利度胺可通过下调NF-κB及下游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减少cleaved Caspase-3生成,预防紫杉醇诱发神经痛发生。

  • 标签: 神经痛 紫杉醇 脊髓 核因子-κB通路 沙利度胺
  • 简介:摘要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可累及全身各系统脏器,神经系统为最主要的受累器官。部分ACOP患者在CO中毒治愈后,经过假愈期,会出现感觉运动障碍等周围神经损害,并伴有神经痛症状。本文报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例CO中毒后神经痛患者,采用高压氧、镇痛药物以及神经阻滞等治疗,疗效不佳,后采取脊髓电刺激(SCS)治疗,患者痊愈。本病例报告显示SCS在CO中毒后神经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价值。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16年6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膀胱功能训练和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管理,对比其两组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和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研究。

  • 标签: 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视神经脊髓炎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区间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患者研究,总病例数42例,以护理方式不同分组,等分为2组,参照组行常规化干预,观察组基于此行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指标,如遵医性、满意度等。结果:①残疾程度(EDSS)、日常生活能力(BI):观察组EDSS评分较参照组低,BI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②满意度:相比之参照组,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③并发症:观察组疼痛、压疮等并发症率与参照组比更低(P<0.05)。结论:视神经脊髓炎采取综合护理效果可观,有益于提高患者BI指数及满意度,减轻残疾程度,且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综合护理干预 残疾程度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临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中间歇性导尿的应用对提升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4月-2022年5月;基于等量电脑随机法下分为人数均为35例的基础组和实验组,2组均行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上予以基础组留置导尿管,予以实验组间歇性导尿;针对2组护理满意度等多指标展开观察与比较。结果 在护理后膀胱残余尿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康复护理 间歇性导尿
  • 简介:摘要:维生素B12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在颈椎病术后功能恢复中的疗效观察研究中,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维生素B12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可作为颈椎病手术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策略。

  • 标签: 维生素B12 鼠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型颈椎病 术后功能恢复 疗效观察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治疗中联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和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4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其均在治疗期间联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和综合护理进行干预,比较治疗前后3例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和心理健康状态评分差异。结果:全部3例研究对象治疗前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和心理健康状态评分均要高于治疗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与综合护理的联合可有效促进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心理健康状态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综合护理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以及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所确诊收治的20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的浓度,对16例患者的肌电图进行检查,对11例患者的脊髓MRI进行检查。结果检查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剩余8例正常。有10例患者的肌电图显示异常。3例患者的脊髓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索异常。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异常、痉挛性瘫痪以及共济失调等。经过6个月时间的治疗,有17例患者的症状有了一定的缓解,3例患者的症状得到部分改善。结论维生素B12的缺乏是患者发生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重要原因,但仅仅凭借血清维生素B12并不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机体是否真的缺乏维生素B12,对于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患者,院方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体征来诊断,以免发生误诊。

  • 标签: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对 29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 19例临床治愈, 7例好转, 3例无效。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急性脊髓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变范围和受累脊髓节段将会影响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是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疗法,好转率和治愈率都较高。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对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实施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实施各种护理措施后,效果良好。结论对因脊髓损伤引起截瘫的患者进行系统护理,能更好地维持生命保存功能,较好的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截瘫 护理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牛思明(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瓦房店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5期
  • 机构:79岁男患,以“手脚麻木,走路不稳一年半,加重一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一年半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踩地像踩棉花,穿拖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伴有手脚麻木感,未诊治,近一个月上述症状加重,行走费力,像醉酒一样,自己不敢走路。求治入院,病来饮食差,二便正常,睡眠良好。既往史:二十余年前被诊为胃炎,曾有贫血病史(具体不详),平素时有返酸、腹胀,长期口服法莫替丁和气滞胃痛冲剂。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三十年。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肺气肿征,余内科系统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构音正常,记忆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BCR、TCR均正常,PSR活跃,ASR减弱,双babinski征(+),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双上肢长手套样、双下肢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指鼻轮替试验尚稳准,跟膝胫试验差,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1、血常规(—),2、肝功生化(—),3、外院胸髓MRI未见异常。诊断及治疗经过:四肢麻木长手套样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提示周围神经受损;踩棉花感、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提示脊髓后索或后根神经结受损;膝反射活跃和病理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周围神经、后索和锥体束共同受累符合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的特点,同时患者有胃病史,有过贫血史,常期服用法莫替丁,具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故临床诊断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给予VB121000ugqd.im,VB1100mgqd.im,连续两周之后改为VB121000ug、VB1100mg每周一次im。住院半月后患者深感觉障碍明显减轻,扶人可行走,一个月后可独自行走,步态稳健,临床治愈出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诸径线缩短,椎管容积缩小,压迫硬膜囊、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椎管狭窄与脊柱发育异常、椎间盘突出、退行性骨关节病、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及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先天性、获得性及混合性三种,先天性者较少见。在获得性椎管狭窄类型中,退变是主要原因。常见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退变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等。

  • 标签: 脊柱疾病 脊髓疾病 影像诊断 椎管狭窄症 鉴别诊断
  • 简介: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脊髓先天性异常,表现为脊髓或马尾被一骨性或纤维性间隔纵向裂成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两半。本病于1837年由Ollivie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病理过程 神经病学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