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模型中是否存在神经细胞的铁死亡,探究O3治疗NP的机制。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臭氧组(O3组)。NP、O3组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术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O3组术后,在损伤处局部注射15 μl O3(40 μg/ml),NP和Sham注射等量空气,均为术后1次/d。于术前1 d(T0)及术后1、3、7、14 d(T1~T4)测定模型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取大鼠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1~T4时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4时脊髓背角内NeuN+神经元细胞数,采用透射电镜分析T4时脊髓背角内铁死亡特异性改变,采用铁死亡试剂盒检测T1~T4时脊髓背角内铁沉积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NP组和O3组大鼠:T2~T4时MWT降低,TWL缩短;T4时脊髓背角NeuN+神经元数量减少;T4时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铁死亡特异性改变;T2~T4时神经组织内铁含量增高。与Sham组相比,NP组大鼠GPX4水平降低,ACSL4水平升高。与NP组比较,O3组大鼠:T2~T4时MWT升高,TWL延长;T2~T4时GPX4水平升高,ACSL4水平降低;T4时脊髓背角NeuN+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加;T4时神经细胞线粒体萎缩程度改善;T2~T4时神经组织内铁含量降低。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3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的形式,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铁死亡 臭氧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神经元损伤 脂质过氧化
  • 作者: 李琴英 王蓓 李亚楠 全超 周磊 张安静 贾杰 李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40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巩义 45120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40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控江院区神经康复科,上海 200093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宝山分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4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痛性强直痉挛(PTS)与脊髓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38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结果及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同时对累及脊髓的NMOSD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残损分级(AIS)评定,探讨PTS与脊髓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NMOSD患者中PTS的患病率为36.96%(51/138),51例伴发PTS的NMOSD患者均与脊髓病变相关,与不伴发PTS的NMOSD患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伴发PTS的NMOSD患者起病年龄、性别、病程、AQP4-IgG阳性率、受累脊髓部位、节段范围以及AIS分级与不伴发PTS的NMOS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S与脊髓病变相关,是缓解期及复发缓解期较为常见的症状。本研究未见PTS与受累脊髓部位及节段范围存在相关性,也未见PTS与AIS分级存在相关性。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痛性强直痉挛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的修复作用。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干细胞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构建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脊髓打击损伤,只行手术暴露。模型建立24 h后,干细胞组大鼠尾静脉注射0.2 ml BMSCs单细胞悬液(2×106个细胞);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造模后第1、4、7、15、30天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造模后第30天,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尼氏染色分析大鼠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与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模型组[(1.82±0.84)、(3.38±0.88)、(5.83±1.36)分],干细胞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天的BBB评分[(5.68±0.82)、(10.25±1.55)、(13.25±2.36)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第30天,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元及尼氏小体数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尾静脉移植BMSCs可显著改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其可能是通过调控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PGE2的表达加快脊髓组织神经元的修复,进而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脊髓损伤 间质干细胞移植 神经元 炎症因子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可使患者致残,降低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并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脊髓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损伤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脊髓功能监测手段,包括神经电生理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和漫射光学。神经电生理监测是目前最常用手段,漫射光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脊髓监测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未来漫射光学在脊髓监测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

  • 标签: 脊髓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 漫射光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动物,基因修饰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性视神经炎是引起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的常见神经眼科疾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控制急性炎性反应、预防复发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治疗的两个主要目标。随着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不断出现针对病变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性视神经炎的治疗现状和治疗前景综述如下。(中华眼科杂志,2020,56: 539-543)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炎 糖皮质激素类 血浆置换 免疫抑制法 水通道蛋白质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神经性瘙痒(NP)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5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6例,年龄13~85岁。依据是否合并NP,分为单纯NMOSD组(25例)和合并NP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阳性、性别、发病年龄、受累脊髓节段、脊髓病变分布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等;分析NP的临床特点,NP发作与病程、病变部位的关系,NP的治疗效果。结果35例NMOSD患者中10例(28.6%)有NP表现,男4例、女6例。合并NP组患者AQP4-Ab阳性(10/10)较单纯NMOSD组(60%,15/2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发病年龄、受累脊髓节段及ED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例NP患者均为10 d内先后出现NP及其他脊髓炎或脑干症状,其中2例NP为NMOSD首次发病的首发症状,3例为复发的首发症状。NP常发生于颈枕部、上肢、肩胛部、面部及其他部位,呈中重度;9例(9/10)NP的发生部位经MRI证实与受累的脊髓节段有明确的关系。结论NP可能是NMOSD患者被忽视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可能与AQP4-Ab阳性有关,对脊髓的病变定位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也可能提示NMOSD急性脊髓炎的发作,了解其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定位诊断及指导治疗等临床价值。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神经性瘙痒 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
  • 简介:摘要在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创新性提出脊(柱)·(脊)髓共赢理念(简称脊·髓共赢),着力促进多学科合作,构建全面、系统和规范化治疗体系,切合国际神经外科发展潮流,推动学科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脊柱脊髓防治品质,充分展现神经外科学会大力推动脊柱脊髓学科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学科与国际神经外科发展现状、与国内骨科的脊柱脊髓业务量和影响力比较均有较大差距,我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的同仁们,要向兄弟科室学习,以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为追赶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强化科研创新,彰显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神经保护和微创精准理念,普及颈椎病和腰背痛的健康知识,努力推动学科发展。

  • 标签: 神经外科学 脊柱脊髓学科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诊断标准提出了6大核心临床特征,包括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极后区综合征、急性脑干综合征、症状性睡眠发作或急性间脑综合征伴典型的间脑MRI病灶、症状性大脑综合征伴典型大脑MRI病变,其中影像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其6大核心临床特征所对应影像学改变的探讨以及常见疾病鉴别诊断的分析,使影像科和神经科医师更好地认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同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诊断标准。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影像学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皮疹5个月,双眼视力丧失3 d"的7岁患儿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经磁共振成像、肌电图、血清肌酶谱、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自身抗体等检测,临床诊断为幼年型皮肌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免疫性疾病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临床罕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符合该病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30)例和实验组(n=30)例。给予常规组一般治疗方式;给予实验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治疗,常规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6.17%)显著低于实验组(97.87%),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后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者的情绪、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建议临床推广采纳。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 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与突触素Ⅰ(SynapsinⅠ)的关系。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Con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mGluR激动剂L-AP4组(L组)和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VU组)。采用脊神经根结扎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造模后7 d行为学测试结束后,NP组、L组和VU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L-AP4 150 nmo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和VU0155041 500 nmo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2次/d,连续7 d。于造模前、造模后7 d、鞘内给药第2、4、6和8天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每组取3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mGluR4和SynapsinⅠ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NP组、L组和VU组造模后7 d和鞘内给药各时点MWT降低,脊髓mGluR4表达下调,SynapsinⅠ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NP组比较,L组和VU组鞘内给药第4、6和8天时MWT升高,脊髓mGluR4表达上调,SynapsinⅠ表达下调(P<0.05)。L组和VU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mGluR4表达下调可上调SynapsinⅠ的表达,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 标签: 神经痛 受体,谷氨酸 突触素1 脊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从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脊髓损伤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参与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脊髓损伤患者。对照组接受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接受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针灸治疗 康复治疗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脊髓梗死是一类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既往研究主要基于少量临床病例报道和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血管源性、系统疾病及医源性等。脊髓梗死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并结合MRI等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目前脊髓梗死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且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本文对脊髓梗死的临床特点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 标签: 脊髓 梗死 脊髓缺血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除视神经脊髓受累外,还可累及大脑半球,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诸多国内外学者对视神经脊髓炎认知功能障碍进行了临床和影像学研究。多模态MRI从影像学角度为阐述其认知损害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对近年来视神经脊髓炎认知功能障碍的MRI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2019年2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37岁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女性患者,其因多处压疮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急性骨髓炎。对其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护士重点做好激素减量治疗期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症候群的严密观察,警惕病情反跳;根据诊疗方案,分阶段落实创面护理,保持有效引流,确保负压合适,加强营养以促进创面愈合。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于入院后第39天康复出院。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骨髓炎 护理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本文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法,即以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学术网站可以检索到关于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材料。共查阅了 36篇相关文献,本文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电刺激方法最主要是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电刺激,能够促进患者体内蛋白质的进一步合成,会改善患者的局部流血情况,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得到刺激,从而来提高肠道对粪便的控制力。通过进一步促进患者肠道内部分粪便进行排空,进一步加强肛门等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障碍的改善。本研究的结论证明,电刺激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 标签: 电刺激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临床现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及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给予这90例患者有效的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单纯康复治疗;干预组45例,给予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功能独立性评分(FIM)、康复评价相关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的MBI评分及FI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1.11%,远超过对照组的6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脊髓损伤患者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致残率,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针灸 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内的急性、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短时程SCS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30天及第90天时药量变化情况、疼痛与睡眠变化情况,以及后遗症和并发症。结果(1)术后第30天,超过50%的患者停止用药。术后第90天,75.2%(82例)的患者停药;24.8%(27例)的患者仍有疼痛发作,需继续服用药物,但药量较前减少。(2)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术后第7天开始与术前评分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术后第90天,24.8%(27例)的患者发展成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VAS评分4~6分,未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短时程SCS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效降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转化的几率。

  • 标签: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脊髓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