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关节置换期输血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医院病例系统回顾性纳入2019年1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初次髋关节置换(THA)、膝关节置换(TKA)的患者数据。对比初次THA及初次TKA患者的输血率及输血与未输血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期输血危险因素。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期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 034例患者,2 072台初次THA及TKA;男705例,女1 329例;年龄(60±24)岁。其中初次单侧THA患者1 099例,同期双侧THA 38例;初次单侧TKA患者897例。在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0.54%)在围期接受了红细胞悬液输注,平均输血量为(2.6±1.2)U;2例(0.09%)TKA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初次THA患者的平均输血率为0.79%(9/1 137),初次TKA患者的输血率为0.22%(2/897)。输血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较低(P=0.041),术前并存血液系统疾病的比例更高(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术前Hb未达标是围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63,P=0.018)。结论在加速康复理念及现代血液管理策略的干预下,初次THA和TKA围期输血率已显著降低;术前Hb水平达标应是围期血液管理的重要门槛。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加速康复外科 异体输血 血液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一种内镜下微创前路全髋关节置换(Endo-THA)并回顾性分析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对30例患者(32髋)行Endo-THA,其中男12例13髋,女18例19髋,年龄32~87(63±14)岁,体质指数(BMI)(26.9±4.5) kg/m2。通过平卧位直接前入路,用一个近端长5~6 cm的横向切口和一个远端1 cm的穿刺切口。在内镜完成髋臼侧磨锉与股骨侧松解,分体式打入髋臼假体。股骨侧通过顶钩法在横切口内完成准备与假体的安装。统计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假体植入位置角度、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股外侧皮神经功能情况及患者自觉满意度。结果30例(32髋)手术切口长度(5.9±0.4) cm,所有患者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时间(65±14) min,中出血量(136±56) ml,髋臼外展角41.4°±3.6°,髋臼前倾角16.0°±5.3°,术后6、24 h患者静息状态疼痛VAS评分均≤2分,活动锻炼后VAS评分与静息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相同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内所有患者均可下地。术后住院1~3(2.0±0.9) d。术前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35.5±8.1)分,术后6个月为(94.7±3.0)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无患者诉大腿前侧麻木,自觉满意度评分(9.3±0.5)分(满分10分)。结论Endo-THA安全有效,避免了常规前路手术中拉钩对阔筋膜张肌的压迫,可应用于肥胖及肌肉健硕的患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内镜下关节置换 微创 直接前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康复训练与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效果。方法各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0例分别纳入常规护理之常规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之康复组,跟踪随访对比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与全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第1、2、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7.0±10.7)分、(64.3±12.8)分、(74.4±11.1)分、(85.2±12.2)分高于常规组(45.6±11.4)分、(57.6±14.2)分、(65.1±17.5)分、(72.0±19.2)分,常规组感染率15.00%、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10.00%、并发合计例次率45.00%高于康复组2.5%、0.0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落实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有助于促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风险。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医学 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除感染性关节疾病外,所有慢性髋关节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与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5例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及科学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结果术后成功45例,患者膝功能良好。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密切相关。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髋关节置换和骨折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骨科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髋关节置换,对照组行骨折内固定,随诊两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情况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老年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股骨头置换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行股骨头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中追加升压药、术后VAS评分>3分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0%(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有助于提高手术麻醉质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 标签: 硬膜外阻滞麻醉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股骨头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t=3.043,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t=3.095,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3,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邻近节段退变 异位骨化
  • 简介:摘要全膝关节置换(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而取得软组织平衡是TKA的重要目标,软组织不平衡常导致膝关节翻修。传统的软组织平衡方法依赖者的主观判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传感器智能垫片能将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应力进行量化,者可以此为参考进行相应的软组织松解,理论上能改善软组织平衡的精确性。本文将对传感器垫片辅助TK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生物传感技术 软组织平衡
  • 作者: 王月福于锡欣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5-11-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前外侧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及观察组两组(n=30),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常规入路,观察组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治疗中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效果较为明显,而长期效果差异不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ACDR)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回顾性探讨术前因素对ACDR术后长期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影响,进一步完善ACDR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71例行单节段Bryan ACDR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0年临床随访。其中男44例,女27例;术后随访时间(129±14)个月;手术时年龄(45±8)岁。术前及随访影像学评估包括通过颈椎动力位X光片测量颈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度,通过颈椎侧位中立位X光片测量术前椎间隙高度,通过CT及影像学重建评价椎旁骨化(PO)等级,临床症状评估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计算其最佳截断值。结果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4.5°和8.7°±5.4°,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ACDR术后患者长期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前症状学诊断、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JOA及NDI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与患者影像学诊断(1:颈椎间盘突出症;2: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和术前PO评级存在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OR=1.228,95%CI:1.012~1.489,P<0.05)与PO分级在总体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OR=0.190,95%CI:0.085~0.424,P<0.05),影像学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185°和2.5级,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和0.72。结论ACDR对于颈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满意的长期疗效,有效保留了颈椎整体活动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节段活动度好、椎旁骨化等级较低的患者术后远期获得良好的节段活动度的机会较大。

  • 标签: 颈椎 颈椎退行性疾病 人工间盘置换术 适应证 节段活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节段活动度(ROM)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ACDR)术后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变化的影响,并探究术前偏小或偏大的节段ROM是否为ACDR的良好适应证。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Prestige-LP ACDR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术前及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整体颈椎曲度(CL),C2-7 ROM,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DH)、椎间角度(DA)、节段ROM。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结果纳入患者161例,随访34(12~120)个月。术后JOA、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颈椎整体与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节段ROM与术后颈椎整体及置换节段ROM呈正相关(r=0.213、0.271,均P<0.05),但与ROM变化值成负相关(r=-0.534,P<0.05)。术前节段ROM偏小组(A组)ROM为4.0°±1.0°;术前节段ROM偏大组(B组)为14.6°±1.3°。A组患者影像学诊断为颈椎病占比为35.5%,高于B组的10.7%(P<0.05)。ACDR术后A组颈椎曲度改善效果优于B组(P<0.05)。A组术后C2-7 ROM增大14.2°±16.8°,B组术后ROM减小2.2°±14.4°,但B组C2-7 ROM仍大于A组(P<0.05)。A组置换节段ROM术后增加3.1°±3.7°,B组术后减少4.4°±4.2°,但B组术后节段ROM仍高于A组(P<0.05)。A组术前DH小于B组(P<0.05)。A组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ASD)发生率、异位骨化(HO)发生率、高等级HO占比均较B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节段ROM与ACDR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无关,与术后颈椎整体及置换节段ROM呈正相关,但与其ROM变化值呈负相关。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活动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前倾角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病例中,选取18例、其股骨假体柄前倾角为15±3°、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5-20°,作为标准组。选取19例、其股骨假体前倾角范围为3-10°、19-36°,复合前倾角男性控制在20-35°、女性控制在30-45°,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样本间均值成组t检验,两样本间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假体前倾角较大或较小的病例,通过控制复合前倾角,可以使人工髋关节获得较好的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复合前倾角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