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结合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探讨了偏误研究的8个步骤:(1)语料收集;(2)偏误辨识;(3)纠偏;(4)偏误点选择;(5)形式描述;(6)规则解释;(7)原因探索;(8)教学建议。语料收集可分为开放式和聚焦式两类。偏误点选择和聚焦式语料收集,可以在不同阶段介入。当这两个环节介入后,某些步骤可能要重新进行。但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的循环。由于选择后的偏误点,语料会更多更全面,相关的环节,如纠偏、类别描述、规则解释、原因探索,就会更为全面、准确,提出的教学建议也就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 标签: 语法 偏误 程序
  • 简介:在民国所有名士中间,除了我的老乡——文学巨匠鲁迅,现在让我最熟悉的莫过于苏曼殊了。这种熟悉并非只对其身世和经历的了如指掌,而是以抵达其内心为衡量标准的。其实。在灿如星辰的民国名士中.苏曼殊算不上特别耀眼的一位,而作为既非苏曼殊研究,又跟其无亲无故的我。为何如此斗胆放言?那应归功于涂国文长篇历史小说——《苏曼殊情传》。

  • 标签: 苏曼殊 心灵史 孤独者 长篇历史小说 研究者 名士
  • 简介:文章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对影响日本汉语继承语学习汉语学习的家庭和动机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在日本华裔家庭中,祖父母对第二代继承语学习的语言保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语言的态度和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日本华裔家庭的语言选择和使用。对于继承语学习来说,职业发展和交流动机是他们汉语学习的主要动机,自我提升和情感动机为一般动机,外在动机为次要动机。另外,与非继承语学习进行对比发现,外在动机是他们两显著差异所在。相对于非继承语学习来说,汉语继承语学习外在动机更强,而他们的外在动机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家庭。

  • 标签: 日本 继承语 汉语学习 家庭 动机
  • 简介:除了那种表演性的演讲比赛外,演讲在演讲过程中常要回答听众提问。有经验的演讲不仅不回避听众提问,而且还会匀出一部分时间,主动邀请听众提问。

  • 标签: 演讲者 听众 正确对待 演讲比赛 表演性 回答
  • 简介:内容简介:并列连词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为止有许多跟连词相关的研究,但是针对俄语母语的调查研究不多,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  有人一直认为纸的发明就是蔡伦,这种说法并不十分确切.其实.蔡伦只能算是纸的革新.专家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考证,得出的结沦是:这些麻纸的年代应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的两汉之时.而蔡伦大约出生于公元63年的东汉时期,由此可见,最早的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他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

  • 标签: 真正发明者 纸真正 蔡伦纸
  • 简介:基于会话修正理论,通过自建的初、中、高不同级别汉语二语学习口语语料库,综合运用量化描写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探究汉语二语学习的会话修正能力:元认知监控能力、填充词运用能力和会话修正策略运用能力,并尝试揭示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会话修正认知心理机制,以期有效提升汉语二语学习口语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和得体性。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者 会话修正能力 元认知监控 填充词 修正策略
  • 简介:本文依据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讨论汉语近义词教学的具体问题:近义词教学中应当抓住哪些重点和难点?具体有哪些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效果如何?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 近义词教学
  • 简介:采用词汇联想方法考察了澳大利亚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的心理词汇关联特征。结果显示,汉语学习和母语的心理词汇都是以语义关联为主。其中,聚合关联在母语和中级水平学习心理词汇中占主导地位。而初级学习的聚合和组合关联比例相当。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的词汇关联模式越来越接近母语。和英语学习相比,汉语学习的词汇关联有其独特的一面,比如基于汉字字形的关联多于基于字音的关联,而且,语块形式的关联较多。最后探讨了研究结果对汉语二语词汇习得与教学的启示。

  • 标签: 心理词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词汇关联 反应类型
  • 简介:认知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发现汉语存在句有“目的物一参照物”和“参照物一目的物”两种反映人们感知世界图景的组合方式。西班牙语用“Estar”和“Hay”充任述语的句法结构来表示汉语存在句所表示的语义。像汉语存在句一样,表示存在范畴的西语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也有两种排列方式,但汉西两种语言在存在句小类上略有差别。通过用“self-pacedreading”实验设计测试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背景的墨西哥汉语习得识别“是”、“有”等6个汉语句法结构来考察墨西哥汉语习得的母语迁移、汉语存在句的认知模型以及正误汉语存在句识别模型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初级汉语习得在识别汉语的存在句时:一、西语的负迁移影响到被试对“是”字存在句宾语和述语的识别;二、被试理解汉语存在句的“目的物一参照物”,“参照物一目的物”排列序列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三、被试在理解正确的存在句和错误的存在句时.理解策略有别。

  • 标签: 存在句 目的物 参照物 语法语义 母语迁移
  • 简介:“NP1+给+NP2+NP3”一般被默认为“给予”的典型表达形式之一,其中NP1和NR均由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充当,NP3由具体的表物名词充当。但对非典型形式鲜有学者论及。本文在占有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以非典型“NP1+给+NP2+NP3”的描写为前提,运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讨论了非典型参与及非典型“NP1+给+NP2+NP3”的建构。

  • 标签: 非典型 参与者 建构 隐喻 转喻
  • 简介:朗读流利度是阅读流利度的主要表现,因此发展第二语言朗读流利度在第二语言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朗读流利度主要包括三项指标:朗读速度、朗读准确度和朗读韵律。考察了多样化认读和拼音输入训练以及朗读录音作业相结合的朗读教学方法对初级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汉语朗读流利度的影响,并将中国人的朗读语料作为基线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汉语朗读教学方法提高了英语母语的汉语朗读流利度。多样化认读训练提高了解码的自动化程度,拼音输入训练增强了学习的语音意识。朗读录音作业改进了学习的朗读韵律;言语任务的难易程度对英语母语的汉语朗读速度和朗读韵律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朗读准确度的影响不显著;学习时长对英语母语汉语朗读速度的影响比较显著,对朗读准确度和朗读韵律的影响不显著。

  • 标签: 第二语言阅读 朗读流利度 朗读速度 朗读准确度 朗读韵律
  • 简介:本研究通过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汉语语调产出的行为实验研究,探讨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在不同语境下句末单字调产出的过程和阶段性特征,以及学习在语调产出的不同阶段采取的认知策略。研究发现,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在不同语境下汉语声调产出经历了母语语调迁移、汉语声调调形调节、汉语语调的调阶调节三个阶段;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声调产出的语调调节策略,其心理语言学基础是“语际识别”(interlingualidentification)的相似性;中级水平汉语学习汉语语调产出基本摆脱了英语语调的影响,按照单字调的本调产出声调。此外,汉语学习汉语声调的习得过程反映了学习汉语语调产出的“二次调节策略”。学习每个阶段的调节策略都受前一阶段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学习必须不断地克服这些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才能在不同语境下正确地产出汉语语调。

  • 标签: 语调产出 认知策略 二语习得
  • 简介:本研究以学习和母语口语样本为基础,通过母语听话人对该样本的感知判断,以及对发音人样本时间性语音指标的测量及分析,讨论中高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口语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研究发现,学习口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测量存在密切的关系,母语听话人对学习口语流利度的感知能够通过对话语流利度的测量而进行预测。母语对流利度的感知判断是在速度、语流长度、无声停顿、有声停顿、修正/重复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但他们对二语学习语速的感知最为敏感、稳定而且具有一致性,在众多时间性语音特征中,语速指标能够最准确地预测感知流利度,而流利度的感知判断可能受到口音的影响。

  • 标签: 感知流利度 话语流利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口语
  • 简介:通过读后访谈的方式,我们对20名中级汉语学习阅读时猜测78个词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猜词步骤和猜词依据使用率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语为二语时猜词过程的一般步骤。我们认为,汉语阅读者的猜词过程体现其阅读模式: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少数水平较高的学习还会利用多种语料“交互式”地加工。学习的具体猜词过程没有固定顺序,存在一些个体差异。总的来说.先利用语素自下而上地猜词,再借助语境自上而下地猜词的比例较高,这说明中级学习正处于汉语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最后本文将英、汉为二语的猜词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的异同及其词汇特征方面的原因。

  • 标签: 汉语阅读 猜词过程 阅读模式
  • 简介:本研究以新格莱斯语用机制的三原则为分类标准,选取汉语会话含意的典型例子,在汉语母语中调查后,形成一份由17个情景组成的调查问卷。使用该问卷调查97名汉语学习对会话含意的理解情况,发现学习与母语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最容易理解根据信息原则推导的含意,其次是根据量原则推导的含意,最难的是根据方式原则推导的含意。另外,学习汉语的时间和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没有造成显著差异,亚洲文化背景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汉语学习者 会话含意 理解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简介:语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本研究使用限制性语境下的自由作答任务,考察高级汉语学习的汉语口语语块提取运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水平的高级汉语学习在学过语块占全部语块的比例以及学过语块的正确提取使用率两个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也显著差于汉语母语的测验表现。这些结果暗示着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学过的汉语口语语块数量有限,难以合理得体正确使用。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汉语口语语块提取运用的影响因素及加大语块教学的必要性。

  • 标签: 汉语口语语块 语块提取 语块运用
  • 简介:本文考察了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汉语声调产出的影响,并引入多模态学习理论通过不同的实验任务考察了视觉加工影响学习声调产出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在延时测试中,对零起点汉语学习来说。三周的视听知觉训练没有显著改善学习的声调产出;(2)对于低水平汉语学习来说.即时呈现教师的手势可以引导学习发音器官的运动,可用于课堂上的即时纠音。对于高水平学习来说,由于四个声调的发音模式已经建立并固定下来,不易受教师手势的干扰。

  • 标签: 视觉加工 声调产出 多模态学习
  • 简介:《孤独旅》是凯鲁亚克记录特殊文化记忆的自传作品,这部作品将多元的文体汇集于短篇故事之中,以立体而连续的画面形式对作者的文化记忆进行呈现。本文从作者选取的记载体裁入手,分别阐述了不同故事场景中蕴含的多元文化记忆,进而分析了文化记忆背后的文化立场。

  • 标签: 凯鲁亚克 《孤独旅者》 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