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 简介:  爱米莉·狄金(EmilyDickinson)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19世纪60年代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阿默斯特镇度过,直到1886年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诗歌,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揭示了一个充实、安宁、执著的灵魂.她那既朴素又含蓄的诗句,既感伤又幽默的诗风使她成了美国民族诗歌艺术的丰碑.美国学者认为狄金是公元7世纪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在驾驭英语言的能力上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 标签: 灵魂爱米莉·狄金森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 静观灵魂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伯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伯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伯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多元文化时代使边缘文化领域对身份的敏感性合法化。本论文研究当代非裔美国作家莫里小说中身份意识与人物和地名的命名方式的关系,指出用典、反讽和启示等莫里用以命名的重要手段显示了强烈的非裔美国文化政治诉求,表现了非裔美国人对身份的渴望与对种族歧视的抗争。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命名 非裔美国文学 修辞 小说
  • 简介:<正>加莉娅,亲爱的!谢谢您的来信。您的信使我高兴万分,也叫我略略伤感,因为您提到了沃隆斯基。我信以为真,原来一切都是幻影。或许,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只是感觉到互相的存在。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成为幻影。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指望。亲爱的,您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做吧。我在沉思默想。但不知道昨天写了什么,明天将要写什么。现在,我感到自己很豁亮,我不需要这种愚蠢的,名噪一时

  • 标签: 沉思默想 最深处 手杖 幻影 拉夫 尼斯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莫里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正>62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ToniMorrison)于1993年10月7日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也是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奖的第八位女作家。莫里于1931年2月18日出生在俄亥俄州钢铁城市洛雷恩,原名夏洛·安东尼·伍尔夫(CholoeAnthonywofford),是一个佃农家庭四个孩子中的老二。1953年在霍华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1955年在康奈尔大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作家 美国黑人 伍尔夫 俄亥俄州
  • 简介:2012年5月,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褂丰托尼·英里(ToniMorrison)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家园》(Home)由美国兰登书屋辟旗下的克诺夫出版社在英国和加拿大同时出版发行。

  • 标签: 美国作家 《家园》 托尼 莫里森 简论 回家
  • 简介:托尼·莫里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夫·埃利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夫·埃利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的溃退中,风狂雨骤的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的悲苦生活的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列科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奥莉加的自叙,加上作者的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的《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的不幸的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的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亲和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的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A.金斯伯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斯伯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 标签: A.金斯伯格 反叛诗人 文化焦虑 美国 诗歌 文化反叛
  • 简介:本文拟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诗中的宗教内涵予以初步分析,追溯狄金一生对于宗教的态度:从青少年时期反抗基督教教规教义的束缚到对上帝态度的转变,直至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宗教观和神学体系,体现出诗人对于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女诗人 反抗 宗教观 独特 自身
  • 简介:<正>“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黑人作家逐渐厌倦了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对自身创作的普遍性影响,转而更加倾向于采用那些植根在黑人经验特性基础上的、兼有基督教和社会性特点的神话和仪式。这些神话和仪式在黑人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存在,“任何社会都有许多情景的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是公认的。它们可能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哈莱姆文艺复兴 美国黑人作家 佩科 罗马神话 白人文化
  • 简介:互文关系一直是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中的焦点之一.本文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当代历史文化多元语境的呼应,把研究的重点从与其他个体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移至小说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本文指出既引入历史文本又对其进行质疑解构,是一个各种话语、声音、体裁相互争鸣的动态互文.

  • 标签: 互文关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洼地》 文学评论 英国
  • 简介:“女性话语”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反映,重建女性话语意味着打破男权文化传统和语言秩序的束缚,恢复女性的想象自由,把女性对生活的体验写进历史。埃莱娜·西苏倡导的“女性书写”和莫尼克·威蒂实践的“女同性恋书写”都建立在反思身体和语言的基础上,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差异是驱动“女性书写”这种特殊语言的马达,那么威蒂的“女同性恋书写”则通过拒斥“女人”这一概念,反对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本质。本文对这两种书写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它们颠覆现有秩序、改变未来潜力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

  • 标签: 话语主体 女性书写 女同性恋书写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女作家凯特·伦维尔在她的作品《梦幻屋》中,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科班”出身所掌握的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不动声色地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主流文化、秩序、理性以及男性价值中心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反拨与颠覆。小说选择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永恒的话题——男女爱情与婚姻家庭——为框架展开故事,但却与传统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整个目的在于戏仿、消解,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彰显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表征。

  • 标签: 《梦幻屋》 格伦维尔 知识 颠覆 暗示
  • 简介:托妮·莫的名著《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评论界和读者的浓厚兴趣。它反映了主人公奶娃在精神上的成长道路,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会飞的黑人这一神话。从黑人神话的角度解读飞翔意象,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意象对于新大陆的美国黑人民族的发展有着令人兴奋的实用价值。基于全人类想飞的共同愿望,飞翔意象又把《所罗门之歌》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推动了对这本优秀作品的跨文化解读,提高了它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借助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还能够回答奶娃到底能飞多高这个似乎无解的问题。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神话 民族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