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护理环节细化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益阳市中心医院临床外科的输血患者为例,将2014年1月-2014年6月未实施输血护理环节细化管理前的205例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7月-2014年12月实施理环节细化管理后的232例输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护理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护理环节细化管理使输血过程更加安全和规范,提高了输血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输血护理 环节细化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是的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以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方法用低离子凝聚胺介质法对7475例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使用谱细胞,采用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的特异性鉴定,并观察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36例,阳性率0.48%。结论不规则抗体检查能有效地减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

  • 标签: 血清 不规则抗体 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学发光法在检测分娩、输血及手术前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检出符合率,降低漏出率。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对2013年9月---2015年9月来我院住院的23040例患者进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艾滋病抗体的检测。结果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23040例患者,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11.7%(2708/23040)、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0.76%(176/23040)、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4%(557/23040)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0.022%(5/23040)。结果送至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5例全部确认。结论CLIA方法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在手术前、输血前及产前患者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化学发光法检测 HbsAg 抗HCV 抗HIV TP-Ab 术前 输血前 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输血的5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5000例输血患者中,不良反应0.06%,过敏反应76.67%,发热23.33%;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红细胞悬液、血浆以及冷沉淀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过敏史以及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存在过敏史以及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未成年、有输血史或过敏史以及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要谨防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可以采用白细胞滤器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临床住院申请输血患者660例,给予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后以DiaMedIgG卡交叉配血,得出临床配血受阳性检出者的影响。结果经过抗体筛查,24例患者标本被判定为阳性,阳性率3.64%(24/660)。阳性标本鉴定,Rh系统、MNSs系统、抗-A1、Lewis系统、Kell系统分别为58.33%(14/24)、16.67%(4/24)、12.50%(3/24)、8.33%(2/24)、4.17%(1/24)。交叉配血操作,患者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结论临床输血中,做好不规则抗体检验工作,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控制可起到明显作用,有利于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应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临床数学 不规则抗体 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室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20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0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其中,7例(30.43%)过敏反应,16例(69.57%)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集中于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中,发生率依次为2.77%、1.42%;不同性别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18岁、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年龄≥18岁、无输血史及无过敏史者(P<0.05)。结论输血疗法具有一定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于未成年、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者,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干预。

  • 标签: 输血疗法 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 过敏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输血策略给ICU贫血患者预后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3例ICU贫血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根据输血策略不同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取限制输血方式,研究组采取开放输血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预后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I输血总量和ICU患者的预后不存在显著关系,且不同输血策略对ICU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输血策略 ICU贫血患者 预后
  • 简介:摘要通过在临床输血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的方法,并通过一定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应用PDAC循环后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措施越来越丰富和完善,而且PDCA循环是一种有效提高医院输血标准化管理质量的方法,使医院临床输血管理目标、方向、分工明确、层次明显、管理落实、使临床输血管理内容更加丰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更加健全,使医院输血质量明显改善,值得进一步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 临床输血 输血管理 应用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分输血在治疗慢性贫血患者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其临床上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贫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人,选择一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进行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0%,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在治疗慢性贫血患者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法的常规治疗方法有着更高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贫血 成分输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分输血在产科出血合并DIC(弥散血管内凝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在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例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和成分输血,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的悬浮红细胞输入量为(13.6±2.1)U,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为(1550±300)ml,冷沉淀输入量为(20.5±4.6)U,血小板输入量为(2.3±0.3)个。本组患者治疗后的HGB、PLT、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T、TT、APT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经及时的抢救治疗,9例治愈出院,1例在抢救6d后放弃治疗。结论对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辅助应用成分出血,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及各项血液指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产科抢救DIC患者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 标签: DIC 产科出血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时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06-2013.06期间我院205例患者。将其基本资料和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即EIA)的常见输血传染性疾病(包括HCV、HBV、HIV)的数据,并应用现有模式评估其HCV、HBV、HIV的参与风险。结果本组研究205例患者通过EIA检测显示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各是1/35、1/14、1/322。经残余风险公式计算初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2、1/12、1/321。多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41、1/23、1/324。HCV、HBV、HIV总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4、1/14、1/322。多次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与初次输血者相比残余风险较高。结论应用EIA检测以后,输血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明显降低。

  • 标签: 输血传染性疾病 残余风险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检验中应用低离子聚凝胺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受血者126例,根据不同输血检验方法将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3例,观察并比较盐水法和低离子聚凝胺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检验耗时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参照组7.94%VS25.40%;同时实验组的准确度、灵敏度、稳定性分别为90.48%、93.65%以及88.89%,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3.02%、74.60%以及69.84%,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检验中应用低离子聚凝胺的效果十分满意,能够准确观察并预防溶血反应,是一种具有可靠和安全输血检验方法。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输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成分输血治疗小儿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自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35例,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成分输血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定。结果35例白血病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8.6%。结论将成分输血法应用于小儿白血病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成分输血 小儿白血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986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分析。结果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血液替代制品输血不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输血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结论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血液替代制品<自体输血<滤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 标签: 血液替代制品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术 白细胞滤除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输血的1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免疫意外抗体进行筛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6例(4.0%)。其中非溶血性38例(2.7%),发热11例(0.8%),过敏20例(1.4%),头痛及胸闷共7例(0.5%);溶血性18例(1.3%),产生最多的是IgG类抗体。女性免疫意外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意外抗体的检出率与输血史和妊娠史有关,不同人群意外抗体检出率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加强意外抗体筛查,合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意外抗体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胎母输血综合征(fetalmaternalhemorrhage,FMH)病因和诊治要点,以改善母婴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FMH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孕41+1周、自觉胎动减少1天入院。人院后查胎心监护平直,考虑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分娩1女婴,术中一切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弱、肤色苍白、肌张力弱,经复苏抢救好转,转入新生儿科,予以输血等对症治疗,成功救治该新生儿。诊断新生儿重度贫血。术后查母血甲胎蛋白1215ug/l,补充诊断FMH。结论提高对FMH的认识,对FMH的快速及时正确诊断是改善围生儿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胎儿窘迫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从2009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10000例拟输血患者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进一步鉴定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结果4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其中28例女(70.00%),12例男(30.00%),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9例MNS血型系统,20例Rh血型系统,1例药物抗体,8例自身抗体,2例冷抗体;35例有输血史或者是妊娠患者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87.50%),5例无输血史或者是妊娠患者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2.50%)。结论输血前采取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保证输血安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输血 抗体筛查 不规则抗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漫萎缩胃炎的临床检测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治疗的慢性萎缩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检测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本文研究血清蛋白酶原的检测方法以及铝碳酸镁的治疗方法,血清蛋白酶原的检测方法非常有效,铝碳酸镁的治疗方法也是非常的有效。结论,检测血清PG及PGR可用于慢性萎缩胃炎的筛查,如有异常,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以确诊并指导治疗。铝碳酸镁治疗慢性姜缩胃炎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检测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