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粥硬化是以血管进展性闭塞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该过程在出生后即已启动,综合了各种基因、环境、行为等因素,最终的结局是血管闭塞,引发心肌梗塞、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性疾病。本综述主要探讨炎症在动脉粥硬化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动脉粥硬化中扮演的细胞分子生物角色。

  • 标签: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硬化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1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动脉粥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最为常见;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男性多于女性;声像图特征以扁平斑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可靠方法,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病变提供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颈动脉粥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颈动脉颅外段粥斑块引起的[1],故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粥硬化,旨在探讨颈动脉粥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检查 常见病因 粥样斑块 卒中
  • 简介: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贮能纵织,更是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如瘦索、TNF-α、纤溶酶原活化因子抑制剂1、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视黄醇、脂联素等;在免疫及代谢中具有较明显调节作用。其所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具有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受体 脂联素 信号传导 内皮 血管 脂类代谢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简介:当前动脉粥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往多基于危险因素及是否已经发生冠心病、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约半数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于表面健康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升高者¨。,如何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进行动脉粥硬化性疾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指已有客观的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相应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硬化病变(subclinicalatherosclerosis)。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临床症状 前期病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资料将28例心电图呈“墓碑”改变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选取心电图ST段呈常态改变的AMI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B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多发于前降支,除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外,心源性休克、AMI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个并发症及病死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A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段呈墓碑改变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凶险。

  • 标签: 心肌梗死 墓碑样ST段抬高
  • 简介: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缺血后梗死病灶中心的梗死区、围绕梗死区的半暗带区及外围的周边区域。多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或其他手段阻断半暗带细胞后续的系列级联病理变化,如能量代谢异常、电解质紊乱、自由基大量生成、核酸内切酶激活等。从而保护或抑制半暗带组织神经元的损伤,改善病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的死亡和功能障碍往往伴随或源自特定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基因治疗有可能足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新途径和新策略的希望所在。

  • 标签: 脑缺血 腺病毒科 基因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轻度帕金森病体征(MP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无明显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240例,比较伴发MPS(MPS组,64例)与无MPS者(MPS组,176例)患有脑白质损害、静止性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PS的危险因素。结果MPS组较无MPS组患者的年龄(P〈0.05)、出现脑白质损害的比例(P〈0.01)及糖尿病的比例(P〈0.01)明显增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损害、糖尿病及年龄仍是MP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MPS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体征,其发生与脑白质损害、糖尿病有显著关系。

  • 标签: 帕金森病 糖尿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针对动脉粥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医师采取了一些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管成形术等。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血管重塑在AS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其他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或许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就动脉粥硬化相关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1血管重塑的概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综述 血管重塑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小檗碱调节血脂及抗动脉粥硬化的作用.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料;高脂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小檗碱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小檗碱干预.饲养12周后处死动物,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测定兔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病理学大体观察显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小檗碱组主动脉壁脂质斑块面积占整条主动脉内壁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59.6±13.7)%和(36.3±16.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光镜下动脉粥硬化斑块多参数分析显示,斑块最大厚度、斑块平均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4个指标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给予小檗碱干预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分别比高脂模型组降低了28.88%和40.94%,HDL-C、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檗碱能够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和LDL-C水平,并能预防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小檗碱 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斑块 动态血压
  • 简介:患者男,19岁。扎钢筋时被压伤,伤后头部多处流血及双上肢活动受限3h而入院。呼吸21次/min,血压96/67mmHg,心率106次/min,神志清楚,心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大,胸廓……

  • 标签: 胸部钝性损伤 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样演变
  • 简介:欧洲动脉粥硬化学会于1999年5月26~29日在希腊雅典举行了第71届大会。会上由来自欧美等地区的国际知名专家,就近两年来动脉粥硬化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中,血脂及其调节与动脉粥硬化之间关系方面的最新进展是会议的主要中心议题。

  • 标签: 动脉硬化 粥样 血脂 关系
  • 简介:目的:研究多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脂、血糖测定情况确定冠状动脉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及对照组。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确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多重危险因素组较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和平均病变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多重危险因素聚集往往导致冠状动脉的病变,并影响其病变范围。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24例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108例,年龄44~80(63±8)岁.外周肱动脉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并求得脉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诊为冠心病,比较脉压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结果224例中,11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为冠心病.冠心病组除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比例上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外,两组的各种血压参数(除舒张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压、收缩压和吸烟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他各种参数与冠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脉压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是与冠心病发生相关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干预.

  • 标签: 高血压 脉压 冠心病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 简介:研究证实,HDL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同时,HDL潜在的抗动脉粥硬化(AS)功能,使其成为AS性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主要靶向。但是2007年ILLUMINATE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torcetrapib虽然能大幅增高HDL-C水平,但是torcetrapib组的死亡人数反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类 HDL 载脂蛋白类
  • 简介:目的脑淀粉血管病(CAA)患者不同病变程度脑小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表迭变化的对比.方法将10例CAA患者的200支小动脉,依据淀粉变的严重程度分为无病变组及轻、中、重度病变组,5例正常同龄人的100支脑小动脉设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病变组血管的病理改变以及α-SM-a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所有病变组α-SM-actin阳性物质主要位于中膜区靠近内侧部位,阳性单位值均小于对照组,且病变程度越重,阳性单位值越小;无病变组阳性单位值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CAA整个病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周围淀粉物质的毒性作用,由外层向内层逐步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直至最终细胞死亡.

  • 标签: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动脉 肌动蛋白类 平滑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