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粥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1948年开始的Framingtamn心脏研究致力于发现动脉粥硬化的危险因素,希望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减少或延缓其发生。50多年来,全世界展开了各种相关研究,总结了大量相关危险因素,并将之划分为不可干预(如年龄、种族)、传统(如血脂、血压)以及新型(如同型半胱氨酸)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心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脊髓的假瘤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 标签: 瘤样脱髓鞘病变 脊髓 活检 激素治疗 肿瘤
  • 简介:动脉粥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颅内动脉也是动脉粥硬化的好发部位。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硬化性狭窄所致。颅内动脉粥硬化性狭窄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近来认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强。颅内动脉粥硬化的好友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邻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粥硬化在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本文对颅内动脉粥硬化的自然病程做一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 流行病学 自然病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皮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颅内皮囊肿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且囊肿易破裂,术后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积水等各种并发症。结论颅内皮囊肿一般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颅内皮样囊肿 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30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强直2年余,于2005年3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夜间熟睡时自床上摔下,随即意识丧失,双目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持续约50min后自行缓解。此后间隔2~3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40~60min。3个月来患者自感左侧面部麻木不适,伴左眼视物模糊。入院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迟钝;右眼视力0.8,左眼0.3;左侧周边视野大部分缺损;左侧颜面部浅感觉减退。CT示左鞍旁有一均匀低密度区,形状不规则,考虑表皮囊肿。MRI示左颞叶有一占位性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4cm×6cm×3cm,考虑左颞叶表皮囊肿。

  • 标签: 硬膜外 表皮样囊肿
  • 简介:目的:探究Ⅲ型前列炎和睡眠障碍问题。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Ⅲ型前列炎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口服治疗慢性前列炎的常规用药,观察组除口服治疗慢性前列炎的常规用药外,再加一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药物,比较2组患者的慢性前列炎症状评分(NIH-CPSI)量表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CPSI和PSQI评分差别不大,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CPSI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S-CPSI评分为(30.15±5.33)分,PSQI评分为(16.07±2.18)分,治疗后NIS-CPSI评分为(15.92±4.09)分,PSQI评分为(10.45±2.03)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IS-CPSI评分为(31.07±5.21)分,PSQI评分为(16.59±2.33)分,治疗后NIS-CPSI评分为(22.68±4.27)分,PSQI评分为(13.40±2.82)分。结论:Ⅲ型前列炎患者往往合并有睡眠障碍,使用常规用药配合抗焦虑和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

  • 标签: Ⅲ型前列腺炎 睡眠障碍 镇静催眠药物
  • 简介:目的构建并产生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Al)重组伴随病毒(rAAV)载体。方法将目的基因alphastatin插入载体质粒pSSHG-巨细胞病毒(CMV)的EcoRⅠ和BamHⅠ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SSHG—CMV/NT4-Al。用腺病毒辅助质粒pFG140代替野生犁腺病毒,包装质粒pAAV/Ad及已构建的重组伴随病毒载体质粒,使用三质粒共转染法转染293细胞,包装得到伴随病毒(AAV)-Al。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回收纯化,斑点杂交方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结果重组病毒rAAV—Al滴度约为2×10^12颗粒/ml。结论成功制备了重组病毒rAAV—Al,提供了一种生产足量安全的rAAV—Al简单易行的方法,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实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alphastatin 腺伴随病毒 斑点杂交
  • 简介:颅内外动脉粥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动脉粥硬化一方面可造成原位管腔狭窄,阻碍血运,而具有溃疡、出血等特点的不稳定粥硬化斑块更是脑栓塞的重要原因。动脉粥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各种影像学手段,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对于管腔狭窄和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提高动脉粥硬化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DSA CTA MRA 分子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朝阳区太阳宫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硬化形成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市434例居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02例)和对照组(232例)。每个居民都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冠心病、腰围、体重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高血压与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P〈0.05)。结论在社区内开展颈动脉超声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及干预,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超声
  • 简介:目的介绍和评价1993年至2002年内经蝶入路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切除138例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技术及经验.方法138例大型垂体腺瘤,男性66例,女性72例.手术采用经蝶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结果本组全切肿瘤109例,占78.9%.结论经蝶显微手术仍是一种较为实用手术,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可提高大型垂体腺瘤的全切率.

  • 标签: 经蝶手术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蝶骨嵴内1/3者6例,中1/3者4例,外1/3者6例.结果本组病例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死亡1例,来诊时已出现脑疝,术后未恢复,余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是提高肿瘤切除率,保留重要神经和血管的关键,可使大多数病人获得肿瘤全切.

  • 标签: 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精确定位切除颅内小病灶时的优越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手术计划系统,对28例颅内小病灶行术前精确定位后,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病灶.结果直视下全切除小胶质瘤10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4例,结核瘤3例,脑脓肿4例,金属弹头2例.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引导并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颅内小病灶,具有定位精确,手术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

  • 标签: 立体定向 小病灶 手术切除
  • 简介:淋巴瘤肉芽肿病(1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LG)是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可侵犯多种脏器,主要是肺、皮肤、肾脏等,少数可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单独发生在颅内者极为罕见,国外仅有几例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颅内LG报告如下,并对有关国外文献进行复习.

  • 标签: 颅内 肉芽肿 淋巴瘤 肿瘤 罕见 淋巴增生性疾病
  • 简介:脊索胶质瘤(chordoidglioma,CG)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第三脑室下丘脑区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临床较为罕见。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CG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脊索样胶质瘤 显微外科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识别动脉粥硬化斑块及其易损性能有效地预测高危人群,减低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易损性,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形态功能学检查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 血管壁
  • 简介:颅内动脉粥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Wingspan自膨胀式支架作为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种措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随着其广泛应用,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就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在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原因中,颈动脉粥硬化已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同侧大脑半球卒中率相对较低,这提示临床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找到一种能更精确测量斑块大小、识别易产生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斑块的非侵袭性成像方法.研究证明,高分辨率磁共振(MR)可达到此目的.本文就当前MR对不稳定的高危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 简介:颈动脉粥硬化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开口、分叉和弯曲等部位,用全身因素难以解释,提示血液动力学在动脉粥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剪切力认为是与动脉粥硬化发生及斑块破裂最为相关的力学因素.本文对血流剪切力的主要检测方法,血流剪切力对颈动脉粥硬化的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与斑块性质及斑块破裂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颈动脉疾病 剪切力
  • 简介:目的总结自1984年以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382例手术切除的体会,以提高此类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经内听道入路,切除肿瘤,其中132例手术是在神经功能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结果肿瘤全切率为95%,面神经保留率73%;在神经功能监护仪的监测下,肿瘤全切率为100%,面神经保留率为98%,耳蜗神经保留率为42%.自1990年以后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磨除内听道后壁,切除内听道内的肿瘤,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全切.术中应用神经功能监护仪对面、耳蜗神经的辨认及保护尤为重要,并可估计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显微外科手术 听神经瘤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