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30的诗坛涌现了一股“晚唐诗热”,构成当时新诗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热潮的发生既表现在废名、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对晚唐诗词的青睐、亲近程度,也表现在当时各种刊物、论著、文章对晚唐诗词的关注与推介热度,还表现在诗人们在大学课堂及教材中对晚唐诗词的重点推崇与理论阐释等方面。

  • 标签: 晚唐诗热 1930年代 独特现象
  • 简介:"在她的故乡中,成了异国之人……"1987发表的《赵南栋》,写的是19849月7日到12日,出狱十后的左翼分子赵庆云在台北东区某大医院病房中临终前的五天,但是场面涵盖的却是自1930起的半个世纪。按照作家过去写作的风格,把历史时间座落在书写的当下,《赵南栋》有可能1984就开始写了,该是19837月完成的《山路》的续篇,

  • 标签: 50年代 第三世界 分子 左翼 陈映真 台湾地区
  • 简介:20二三十年代民营报业发行经营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行业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善。但《申报》、《新闻报》等民营大报加大了自主发行力度,不断借鉴西方报纸发行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土报业实际,逐步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自主发行模式及其经营策略。

  • 标签: 民营报业 自主发行模式 经营策略
  • 简介:进化论尤其是社会进化论对20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900以来中国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自卑情结”主导下进行现代转换的,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缺乏对艺术自律和自觉的关照。如果想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艺术界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重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更多隐匿在民间艺术中的精品呈现在大众媒体中,丰富当代国民的精神世界。其次,艺术界要更多地从传统中汲取滋养,推陈出新,实现艺术传统的再创造。

  • 标签: 中国艺术 艺术进化观 文化自觉 艺术自律性 艺术传统
  • 简介: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大问题占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模块学习内容的近一半,一直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和焦点。仅在2013各地高考试卷中就涉及15道试题.具体知识点和命题角度有:山东卷第14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全国I卷是第35题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比较:江苏卷第12题考查1990-1995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天津卷考查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旌;北京卷从一幅漫画考查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劳资关系的措施;广东卷第22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政策:福建卷第38题考查中苏工业化的比较。

  • 标签: 改革开放 调整 现代化 进程 世界 经济政策
  • 简介:本文详细论述了13—14吐鲁番维吾尔人当时的社会状况,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以农业为主的维吾尔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并过实际的事例加以佐证。

  • 标签: 维吾尔人 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 少数民族
  • 简介:选堂老人的学术生涯中,与国际汉学界顶尖学人交游频繁,该文考述其与荷兰汉学名家高罗佩的交游,介绍高罗佩的汉学成就,并就两位汉学大师均有大成就的古琴学和悉昙学两个方面,考述其交游切磋之雪泥鸿爪。

  • 标签: 饶宗颐 汉学交游 高罗佩 古琴 悉昙
  • 简介:笔者运用法学原理,以《蒙古—卫拉特法典》①(以下统称为《蒙古-卫拉特律》)为依据,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17蒙古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原则、从事法律职业的专门人员和专有法律名词,通过探讨"乌日古格"、"搏德日克"、"札鲁忽赤"、"雅鲁忽赤"、"额勒赤"和"格日赤"以及"原告""被告"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概括和阐述了17蒙古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

  • 标签: 蒙古—卫拉特律 诉讼制度 蒙古诉讼法
  • 简介:日本的对外关系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日美同盟是美国意图主导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平台。冷战后,世界格局被打破,日本致力于构建新世纪的安全战略,一方面不断的增加军费支出,转变其战略思想,重视安全外交,使其成为维护本国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并依附于美国,以便维系它在亚洲地区的主导权,力求安保。

  • 标签: 安全战略 日美同盟 军事合作
  • 简介: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湖南辛亥革命形势的成熟与粮食危机有一定关联。在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湖南出现了以粮食匮乏和粮食价格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粮食危机。面对缺粮的挑战,湖南地方官府消极被动,调控失当,未能发挥粮食流通、储备在缓解粮食危机上所起的作用,造成粮食危机频发,人心思变,民变叠出不穷。革命派有意地利用粮食危机造成社会动荡的形势;立宪派与官府在粮食危机处理上不断发生龃龉,最终分道扬镳。湖南爆发革命的时机成熟。

  • 标签: 湖南 粮食危机 官府调控 社会动荡 辛亥革命
  • 简介:摘要20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美术史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改步变古、推陈出新和交流开拓三个时期的发展演变,从研究人员、研究资料、研究方向、撰述形式和研究方法五方面对中国美术史的特点以及成因进行了讨论,给20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大方向,在传统美术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对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应有的启示。

  • 标签: 20世纪中国美术史 美术通史 研究方法
  • 简介:本文考察1933丁玲被捕事件发生后,各方力量(左翼、自由主义、大众舆论)等对此事件的言说。从5月17日上海英文《大美晚报》首次报道丁玲失踪,至6月底外界普遍相信丁玲“已死”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左联、文化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接连刊登宣言营救丁玲,当局则通过舆论坚决否认曾逮捕丁,不同地位、背景的个人,如鲁迅、沈从文、胡适等也都从自身立场对此作了反应,其各自的意识形态、亲疏关系、政治立场都从他们的反应中呈现出来,亦折射出1930中国文坛生态之“光谱”.

  • 标签: 丁玲 “丁玲事件” 左联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简介:电影引进中国之初始,就与政治宣传密不可分。192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电影成为一种有效塑造党国形象,让民众接受规训教育的快捷技术手段。从1930初开始,南京当局曾大力推动电影教育运动,杭州则是其重要地区。中国电影教育协会杭州分会及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电影巡回放映队,深入全省城乡放映,电影成为民众了解“党国形象”的重要媒介,民众也得以接触到电影这种现代事物。当然,无论是教育影片的选择,还是放映活动的宣传动员,主要仍与南京政府“党国塑造”目标紧紧相连,不过,这种党国宣传实践也有其内在矛盾,浮光掠影般的民众教育基本上不能取得实际成效。

  • 标签: 电影教育 运动 党国 浙江
  • 简介:通过重新审视《一地鸡毛》及关于它的各种评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理解80—90转变的切入口。作品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的描写,真实再现了80、90之交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生活感觉。同时,塑造了伴随着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新人——"经济人"的形象。批评家、作家的评论和言说展现出80共识的破裂,以及理解、进入90的不同方式。

  • 标签: 《一地鸡毛》 生活感觉 “经济人” 共识
  • 简介:20之初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建设性的新时代的开端。以《新青年》为中心的关于“美术革命”的论争,聚焦了20美术批评的许多重要问题。“美术革命”论争在表面上围绕新与旧、革命还是改良等敏感焦点话题,其实质是对美术功能观的不同认识,表征了不同价值取向的知识群体对美术的功能、地位的社会功能倾向的不同认知。这使得美术革命论争涉及了一个重要的美术批评观念即对美术功能的理解和定位的问题。“美术革命”前后批评界关于美术的功能的认识主要有三种:“美术革命”论者,认可并强调美术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美育功能派,强调美术的人生功能或美育功能;艺术革新派则强调艺术本身,追求艺术形式美。“美术革命”论争表征了多元开放的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

  • 标签: 美术 美术革命 改良 艺术功能 美育
  • 简介:实习活动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项常规性教育实践活动,对幼师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初期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活动注重实习时间的充足性、实习管理的精细性和实习的实效性;注重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践。借鉴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当代幼儿师范教育应安排充足的实习时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同时实行精细化的实习管理。

  • 标签: 幼儿师范教育 实习 实践教学
  • 简介:20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 标签: 20世纪下半叶 苏联教育学 引进
  • 简介:21初,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这表现在认知和体制两方面。但学科发展仍有一些不足:研究对象需进一步明确;专业话语需进一步延展;学科概念和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陈述方式需进一步特殊;研究方法需进一步规范。要解决上述问题,需以下列途径为"抓手":领域拓展: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教育社会学"知识增殖";旨趣担当:通过本土化研究实现教育社会学"走出国门";实践关怀:通过扎根教育改革土壤实现教育社会学"应用情怀";目标锁定:通过减少重复研究实现教育社会学"学科创新"。

  • 标签: 21世纪初 教育社会学 学科建设 原创性
  • 简介:20后半期发达国家政府改革可以归纳为"一个起点多重原因,两个模式多种版本,三个领域多个阶段,四个特点影响深远"。所谓"一个起点",是指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模式;"两个模式"是指美英模式与莱茵模式;"三个领域"是指政府功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四个特点"是指主体的广泛性与内容的全面性、各国改革取向的一致性、改革相对于以往政府模式的逆反性激进性、改革进程的延续性。

  • 标签: 政府改革 “撒切尔-里根主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