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内科 PICC 管相关护理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择取 2018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间在我院肿瘤内科 PICC 管患者共 2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各项资料,分析导致肿瘤内科患者 PICC 管期间出现感染的因素,探讨 PICC 管期间的相关护理措施。 结果:出现感染患者 20 例,占比 10.00% ,感染人员与非感染人员在 PICC 管留置时间、管位置以及导管材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肿瘤内科患者进行 PICC 管中,感染相关因素较多,在 PICC 管期间需要针对不同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出现率。

  • 标签: 肿瘤内科 PICC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血管管是ICU常规操作,传统的操作方法是通过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常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随着重症超声的开展,许多临床医生开始应用超声引导下行管操作,但仍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只有理解超声基本原理,规范操作方法,同时强化练习,可以真正实现“一针、一眼、一导管”的重症治疗标准。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肿瘤内科 PICC 管最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 :于我院选取 102 名肿瘤内科患者应用 PICC 管,将其随机划分为 51 例对照组与 51 例观察组,针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从 PICC 管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指标等方面予以分析。 结果 :对照组 静脉炎 3 例( 5.89% ),血栓 1 例( 1.96% ),导管堵塞 1 例( 1.96% ),导管感染 2 例( 3.92% );护理满意度超级满意 32 例( 62.75% ),一般满意 18 例( 35.29% ),不满意 1 例( 1.94% ),管时长( 47.37±4.28 ) min ,渗血量( 6.12±1.23 ) ml ;观察组静脉炎 3 例( 5.89% ),血栓 1 例( 1.96% ),导管堵塞 1 例( 1.96% ),导管感染 2 例( 3.92% );护理满意度超级满意 32 例( 62.75% ),一般满意 18 例( 35.29% ),不满意 1 例( 1.94% ),管时长( 31.48±1.98 ) min ,渗血量( 2.01±0.94 ) m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 P < 0.05 )。 结论 :针对肿瘤内科患者实施 PICC 管法的确能起到缓解患者痛苦等作用,并且采用优质护理手段还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使其在 PICC 管过程中产生较强的舒适度,故而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予以推广。

  • 标签: 肿瘤内科 PICC 置管 优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在可能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好,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时间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准确学习情况,以此来进行调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应该多把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要让同学们能够从作业中不断地探索,并且要逐渐地按照层次进行学习。

  • 标签: 小学数学 作业布置 有效性探索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应用静脉麻醉可降低 POWER PICC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护理静疗质量。方法:选取符合留置 POWER PICC的重症患者 185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n=95例)和实验组 (n=90例 ),对照组在管中应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实验组在管过程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在管中导管异位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管中导管异位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重症加强病房留置 POWER PICC,应用静脉麻醉可降低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值得在临产推广。

  • 标签: 重症加强监护病房 静脉麻醉 POWER PICC 丙泊酚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的情景设计,目的是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数学课活起来。怎样设置情景,设置什么样的情景,才能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教学实践发现,设计游戏型、操作型、新旧知识冲突型等情境引入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置境引入 三环结构 学习兴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管前心理评估与风险预判护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管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PICC管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6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1:1比例分为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管部位与管成功率、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管术和下肢静脉PICC管术。比较两组新生儿管成功率、出血量以及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管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管时,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管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管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送管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管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管术有利于提升管成功率,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管术。

  • 标签: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 置管部位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 多学科团队协作( mu lti - disci -p linaryteam, MDT) ,它是近年来 国际上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医学模式。它使传统的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 的 小组协作模式、决策模式 ,推动了全方位的专业化 、 规范化的治疗方式 以及进行合理的医疗资源整合 [1]。 2013年天津首家多学科肿瘤护理联合会诊开诊,由主治医师,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及血管外科医师,放射科会诊医师,介入医师,临床注册药师, B超诊断专家等多学科共同参与讨论特殊或疑难 PICC病例的具体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措施 [2]。查阅相关文献报道,现将国内 MDT应用于 PICC中的相关进展及效果进行综述。

  • 标签: MDT PICC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手臂操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管(PICC)患者管侧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管患者8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PICC管后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PICC手臂操功能锻炼。干预4 w后,比较两组患者管侧肢体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功能,并观察两组发生管并发症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稳定性及日常生活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肌力、活动水平、关节活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手臂操可维持和促进PICC管侧肩、肘关节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手臂操 关节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深静脉管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到进行深静脉管术的成人患者共 80例,均于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管术后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针对接受深静脉管术的患者可实施术后护理方案,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

  • 标签: 成人 深静脉置管术 护理
  • 简介:【摘 要】 目的 : 探讨 PICC管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并提供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 8例发生 PICC管堵塞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 PICC管后堵塞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结果: PICC管后发生堵塞的原因主要有血凝性堵塞、肺血栓性堵塞、 PICC接口处污染及机械性堵塞。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护理对策包括管部位选择、脉冲式正压封管、非血凝性导管堵塞护理措施、建立 PICC系统管理机制以及紧急管理措施。结论:通过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 PICC管后导管堵塞的发生。

  • 标签: PICC置管 堵塞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ECG在超声引导下 PICC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7月 -2020年 6月期间在我院行 PICC管的患者 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 n=50)和观察组( n=50)。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方式下进行 PICC管,观察组患者在 ECG及超声引导下进行 PICC管,对比两组患者的 PICC管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86.00%,而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100.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利用 ECG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 PICC管,能够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现象,从而大量减轻患者反复拍 X片经济负担和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ECG 超声引导 PICC置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ICC管后防止感染管路维护与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00例行PICC管的患者展开研究分析,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行管后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积极实施管道维护与护理改进,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低,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管道维护与护理改进于PICC管后可有效降低渗血、导管脱落以及导管感染,且得到了患者的满意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PICC置管 防止感染 管路维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行桡动脉穿刺管麻醉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触摸脉搏法,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管。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生命体征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80%)、二次穿刺成功率(100%)均高于对照组的62%、88%(χ2=3.934、6.383,均P<0.05);观察组的单次穿刺时间[(59.85±8.31)s]、总穿刺时间[(107.14±35.37)s],均短于对照组(t=5.766、6.398,均P<0.05),其穿刺次数[(1.27±0.54)次]少于对照组(t=5.689,P<0.05);穿刺后,观察组的心率[(73.79±2.46)次/min]、平均动脉压[(96.75±6.76)mmHg]均低于对照组(t=5.058、4.635,均P<0.05);观察组的皮下血肿、动脉壁穿透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的18%(χ2=5.005,P<0.05);观察组穿刺时、穿刺后的疼痛评分[(1.53±0.71)分、(1.28±0.60)分]均低于对照组(t=5.545、6.233,均P<0.05),其穿刺时、穿刺后的舒适度评分[(91.25±9.64)分、(97.31±11.37)分]均高于对照组(t=6.147、6.226,均P<0.05)。结论在手术麻醉桡动脉穿刺管时采用超声技术进行引导,可有效提高穿刺效率,还可减轻患者生命体征波动、疼痛感,减少穿刺时不良事件,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麻醉 穿刺术 置管 超声检查 手术 穿刺成功率 平面内技术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 PICC管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 在 2018.3-2020.3期间选出 114例 PICC管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延续护理、常规护理,然后分析各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 PICC管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应用效果 PICC置管 延续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