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CT扫描,对锥形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常 Monson球面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后对于受损皮质脊髓结构的重塑特征。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基础中西医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针刺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侧皮质脊髓全段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均值以及每100个节点上FA值的变化。结果(1)经治疗后(3个月末),针刺组与对照组患侧皮质脊髓全段平均F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虽然治疗后患侧皮质脊髓全段平均FA值在针刺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基于100个节点的局部FA值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针刺组患侧皮质脊髓在局部节点上的FA值具有显著增高(P<0.05,FDR校正),差异段主要分布在纤维中段(第50~ 60节点段)及顶段(第88~ 100节点段)。结论针刺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结构重塑,为临床应用针刺改善偏瘫提供了较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 标签: 针刺 卒中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结构重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常呈右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P=0.042)和PSD[(14.9°±5.0°)对(21.0°±3.5°),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P=0.037,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右束支传导延迟 心室同步性
  • 简介:摘要近些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在各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表示支持,这也就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程度以及新能源汽车其他零部件的研发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趋于专业化、标准化,同时,也对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制造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的精准和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要求。这篇文章通过对线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进行分析,加强了线设计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影响,提高了线设计本身的可靠性,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 标签: 汽车线束 线束设计 连接器防错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支传导阻滞患者中行左支起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因慢性心衰合并左支传导阻滞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左支起搏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标准:①窦性心律、左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50 ms;②经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仍有慢性心衰的症状、体征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6%~50%;③同意植入双腔起搏器行左支起搏。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QRS时限、起搏参数、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选11例患者,其中男7例(63.63%,7/11),年龄(64.27±12.85)岁。11例患者左支起搏均成功,成功率100%。QRS时限从术前的(167.09±9.69)ms缩窄为(114.91±15.1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和术后6个月相比,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09±119.70) Ω对(588.82±84.99) Ω,P<0.001];心功能(NYHA分级)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0.52)级对(1.45±0.52)级,P<0.001);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显著下降[(954.27±287.72)pg/ml对(229.10±69.08)pg/ml,P=0.023);左心室射血分数(44.00%±5.33%对54.73%±4.92%,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9.18±6.08)mm对(53.64±5.66)mm,P=0.01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5.55±6.15)mm对(36.36±5.37)mm,P=0.001]、左心房内径[(46.45±6.47)mm对(43.27±6.42)mm,P=0.002]、二尖瓣反流程度(2.14±0.95对1.45±0.79,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的慢性心衰合并左支传导阻滞患者,左支起搏成功率高,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稳定,临床心功能显著改善。

  • 标签: 起搏器,人工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MRI和锥形CT图像配准方法,并运用配准后的图像对关节盘与髁突位置关系进行初步评估。方法纳入2018年1至3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门诊的3例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共6侧TMJ),男性1例30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和26岁。使用Mimics软件分别重建TMJ锥形CT与MRI三维图像并进行配准,评价配准后的图像,并依次测量3例患者在开口、闭口状态下关节盘面积和体积,关节盘的位置即髁突最高点(C点)到关节盘中心点(D点)的距离、关节盘后带最后点(P点)到C点的距离以及线段CD与眶耳平面的夹角(∠DCF)。结果3例患者的12幅TMJ的配准图像均可显示关节盘、关节结节、关节窝、髁突等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结合临床诊断,关节盘位置正常的CD差值最小(1.94 mm),不可复性盘前移位CD差值较小,可复性盘前移位CD差值较大;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PC差值较小;关节盘正常开口位时,∠DCF角度最小为3.81°。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其∠DCF角度最大为48.03°。结论图像配准融合后可准确地显示患者闭口、开口时关节盘相对髁突的位置。开、闭口位CD差值大小对判断关节盘位置有一定意义,PC值可判断关节盘后带相对于髁突的位置。配准图像可从三维角度全面认识关节盘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和位置,并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锥形束CT 配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锥形CT图像与病理切片中缺牙区牙槽嵴顶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BT)的差异,探讨锥形CT用于评估颌骨后牙区CB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后牙牙缺失患者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43.8±1.7)岁,缺牙区内共取出骨块63块。术前将患者锥形CT图像导入口腔种植导航系统,设计完成后在测量界面中测量拟种植区的牙槽嵴顶CBT(锥形CT图像组)。术中获取目标骨块制成切片,厚度0.4 μm,用Case Viewer软件测量切片中的CBT(病理图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锥形CT影像和病理图片中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顶CBT间的差异。结果病理图像组测得的骨皮质厚度在后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分别为(1.20±0.75)、(0.68±0.46)和(1.48±0.77)mm;锥形CT图像组测得的CBT在后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分别为(1.14±0.77)、(0.64±0.24)和(1.41±0.83)mm,两组相同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CT可用于颌骨骨皮质厚度的分析,且准确度较高。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皮质厚度 牙种植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接分解"和"迭代分解"两种双能锥CT(DECBCT)分解算法对于不同尺寸模体图像质量和物质分解精度的影响。方法利用CatPhan604模体和定制套环组合,模拟不同尺寸的患者成像部位,在Edge加速器锥形CT(CBCT)系统上分别获取高能140 kVp和低能100 kVp的CBCT,并分别利用两种算法进行DECBCT的物质分解。分别计算了CTP682模块中各插件的电子密度(ED)和对比度噪声比(CNR),用于评估两种算法的分解精度和输出图像质量。结果基于模体手册中提供的真值,两种算法的ED准确度均较高,其中仅最小尺寸模体的4种插件材料存在统计学差异(z=-4.21、4.30、2.87、5.45,P<0.05),但平均相对误差均<1%。迭代分解算法的CNR显著优于直接分解,相对提高比例为51.8%~703.47%。模体尺寸的增大会显著降低ED的精度,相对误差最大增幅为2.52%。大尺寸模体也会降低迭代分解的图像质量,CNR最大降幅达39.71。结论在不损失电子密度计算精度的前提下,相比于直接分解,迭代分解算法在不同尺寸模体的DECBCT构建中显著降低了图像噪声,提高了对比度。

  • 标签: 双能锥形束CT 图像域分解 图像质量 图像引导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 ×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脑白质完整性破坏。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图谱 钩束 胼胝体辐射线额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复合可吸收骨锚钉重建伸肌腱中央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们采用复合可吸收骨锚钉治疗伸肌腱中央止点断裂患者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5例合并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术后克氏针固定4~6周,拔除克氏针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2个月,5例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周。术后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主动伸直平均-3°(-5°~0°),主动屈曲平均40°(30°~65°);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5°~0°),主动屈曲平均85°(30°~9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复合可吸收骨锚钉是重建伸肌腱中央止点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 骨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磁场会改变次级电子运动轨迹,继而影响剂量场分布,磁共振加速器(MR-Linac) X线剂量学特性与常规加速器有差别。本项目旨在测量和分析1.5T MR-Linac的X线剂量学特性。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19年5月安装1台瑞典医科达公司Unity型1.5T MR-Linac,使用磁场兼容工具对其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表面剂量、最大剂量点深度、射线质、离轴比曲线(OAR)中心位置、对称性、半影宽度、不同机架角度的输出量变化。结果不同射野面积的平均表面剂量为40.48%,平均最大剂量点深度为1.25 cm。10 cm×10 cm射野面积下,x轴方向的OAR中心位置往x2侧偏移1.47 mm,对称性为101.33%,两侧半影宽度分别为6.86 mm和7.14 mm;y轴方向的OAR中心位置偏移0.3 mm,对称性为100.85%,两侧半影宽度分别为5.92 mm和5.95 mm。不同机架角度下输出量最大偏差达1.50%。结论与常规加速器不同,MR-Linac不同射野面积表面剂量数值趋于一致,最大剂量点深度上升。x轴方向的OAR中心位置往x2侧偏移,造成对称性变差和半影不对称。不同机架角度下的输出量变化明显,需要修正。

  • 标签: 剂量学特性 磁共振加速器 洛伦兹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CT测量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为口腔种植支抗钉在下颌后牙区植入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患者20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骨颊棚区锥形CT影像,分别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和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冠状测量面上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并对左右侧、性别和各冠状测量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近中至远中5个测量平面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分别为76.08±8.52°、68.16±9.37°、58.04±10.17°、49.16±11.09°和39.81±12.53°。不同的测量平面两两比较示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变化最明显。同一受试者左右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颊棚区的坡度较大,第二磨牙区域坡度较小。左右侧颊棚区坡度存在差异。

  • 标签: 下颌颊棚区 锥形束CT 微螺钉种植体 正畸支抗
  • 作者: 傅开元 胡敏 余强 杨驰 程勇 龙星 张志光 刘洪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4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81,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北京 10085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200011,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 430079,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430079,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
  • 简介:摘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成为改善颅底手术效果、降低手术致残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近些年来,皮质核运动诱发电位(CoMEPs)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重点阐述CoMEPs的监测方法和刺激结果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已发表的关于希氏起搏(HBP)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文献,并评价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12月,以确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植入成功率、QRS时限、起搏阈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功能,并发症和病死率。对数据进行提取和汇总,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涉及503例患者。永久性HBP可导致QRS时限明显缩短,从(165.5±8.7)ms降至(122.9±12.0)ms(MD=43.5,95%CI 36.34~50.56,P<0.001)。与基线起搏阈值相比,随访时起搏阈值有上升趋势(MD=-0.24,95%CI -0.38~-0.10,P=0.001)。心功能(NYHA分级,MD=1.2,95%CI 1.09~1.31,P<0.001)、LVEF(MD=-12.60,95%CI -14.32~-10.87,P<0.001)、LVEDD(MD=4.30,95%CI 3.05~5.55,P<0.001),在>3个月随访时较基线明显改善。10项研究报道了安全信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起搏阈值的增加。结论HBP用于CRT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HBP可显著缩短QRS时限,改善随访期间左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希氏束起搏 荟萃分析 系统回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螺旋CT、锥形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成像中的应用,探讨锥形CT与螺旋CT检测准确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8.6岁(21~7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螺旋CT和锥形 CT检查,由2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及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分别对每侧颞下颌关节的关节间隙、髁突的骨质病变进行测量评估。根据有无骨关节病将患者的104侧关节分为骨关节病侧(92侧)和正常侧(12侧),比较2组关节的间隙大小及病变检出率,采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 CT 组与锥形CT 组在关节各间隙大小及关节位置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病侧的前间隙大小及髁突后位比例均大于正常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位置指数小于正常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缺损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螺旋CT对髁突骨质病变[表面缺损破坏(85.6%,89/104)、磨平变短(82.7%,86/104)、髁突骨质硬化(40.4%,42/104)、骨赘(40.4%,42/104)及囊性变(11.5%,12/104)]的检出率与锥形CT[表面缺损破坏(88.5%,92/104)、磨平变短(86.5%,90/104)、髁突骨质硬化(35.6%,37/104)、骨赘(41.3%,43/104)、囊性变(11.5%,12/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 CT和锥形CT 对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改变均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大小基本一致,均可作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常规诊断手段。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起搏。使用希氏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区域(即远端希氏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起搏。术中希氏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起搏,夺获希氏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起搏患者的希氏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起搏导线植入。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远端希氏束起搏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 三尖瓣隔叶 造影 放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