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骨颈侧穿支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8年9月,我们采用保留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颈侧穿支岛状皮瓣逆行修复2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6.2 cm×3.7 cm~2.8 cm×2.2 cm。结果22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1 mm,平均7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4例。结论第一掌骨颈侧穿支皮瓣转移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掌侧及指端感觉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希望能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400例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按照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205例、阳性组195例。阴性组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41.62±8.15)岁;阳性组中,男性102例,女性93例,年龄(40.84±7.63)岁。对两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电轴、校正QT间期(QTc)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阳性组患者晕厥时的P波时限为(95.63±38.47)ms,阴性组为(88.59±17.07)ms(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P波电轴为(69.85±18.16)°,阴性组为(65.79±16.48)°,阳性组明显右偏(P<0.05),而阳性组患者晕厥时、晕厥后的P波电轴分别为(62.85±25.37)°、(56.85±22.43)°,阴性组分别为(68.45±15.28)°、(68.46±16.33)°,阳性组则显著左偏(均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QTc为(418.67±92.33)ms,明显短于阴性组的(435.74±59.27)ms(P<0.05)。结论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来讲,其心电图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P波时限、P波电轴以及QTc能为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依据。

  • 标签: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电图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患者X线光片中骨皮质密度线与骨盆倾斜角(P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北辰医院就诊的67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脊柱X线侧位片上测量PT和髂骨倾斜角(IT),IT定义为髂骨皮质密度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分析PT与IT的相关性,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结果67例患者的脊柱X线侧位片均可确定PT与IT。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与IT呈显著相关(r=0.852,P<0.05)。以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女性与男性对应的线性回归公式分别为PT=IT-12.9°与PT=IT-16.7°。结论在X线光片上难以识别股骨头的情况下,可通过髂骨皮质密度线方便而直接地测量IT,进而通过IT可靠地评估PT。

  • 标签: 脊柱后凸 髂骨 骨盆 矢状位 X线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IOL偏心和倾斜的差别及术眼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4至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植入的IOL类型(ZCB00、SN60WF、A1-UV、AO)分为4个组,每组右眼与左眼各30只。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和1个月测量晶状体或IOL的偏心值与倾斜度(使用CASIA2扫描仪)及术眼波前像差、客观散射指数(OSI)、传递调制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值(SR)。双眼患者均取右眼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有纳入眼的眼别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招募181例(240只眼)患者,其中169例(224只眼)完成随访(右眼114只,左眼110只),男性77例,女性92例,年龄(69±9)岁。4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眼轴长度、术前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以及IOL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4个组间IOL偏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1、6.12、4.66,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SN60WF组术后1 d及1周的IOL偏心值均大于另外3个组,术后1个月的偏心值为(0.259±0.101)mm,大于ZCB00组的(0.177±0.099)mm和AO组的(0.163±0.12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5)。术后1个月ZCB00组、SN60WF组、A1-UV组和AO组的IOL倾斜度分别为(4.806±1.129)°、(5.080±1.309)°、(4.586±1.338)°、(5.112±1.406)°,术后各时间点4个组间IOL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的IOL偏心值及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4个组间IOL偏心值与倾斜度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内右眼与左眼的IOL偏心值及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有向鼻下方或向颞下方倾斜的趋势。术后1个月,在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4个组间眼内球面像差(F=131.32、85.17)及全眼球面像差(F=46.64、47.5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O组均大于另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5)。4个组间OSI、MTF cut off和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4种非球面IOL植入晶状体囊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与倾斜,但差别未显示出临床意义;术眼对轻度IOL偏心与倾斜有良好的耐受性,视觉质量良好。

  • 标签: 晶体,人工 晶体植入,眼内 视敏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偏心 倾斜
  • 简介:摘要自2019年末,始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COVID-19疫情已蔓延至全国及境外多个国家,引起国际高度关注。COVID-19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少年是受到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为了尽快控制疫情蔓延,最大限度减少院内感染,儿科陆续推出相关领域在防控COVID-19疫情方面的专家共识或诊疗建议。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儿童及青少年晕厥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是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COVID-19疫情防控要求,通过国内专家讨论论证,本文提出HUTT检查的预检筛查、防护措施及环境消毒等流程,以确保疫情期间HUTT顺利进行,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植入不同倾斜角的人工晶状体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南石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80例(88眼)的临床资料。按术中不同倾斜角分为3个组:A组植入前倾角10°的SKY人工晶状体者27例(31眼);B组植入倾角0°的AO人工晶状体者31例(33眼);C组植入后倾角5°的FLEX人工晶状体者22例(24眼)。比较3组术后前房深度、屈光度、后囊浑浊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前房深度3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9,P=0.378)。术后均未出现Ⅲ级后囊浑浊,术后6个月3组Ⅰ级后囊浑浊发生率分别为6.45%(2/31)、9.09%(3/33)、8.33%(2/24),Ⅱ级后囊浑浊发生率分别为6.45%(2/31)、3.03%(1/33)、8.33%(2/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的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945,P>0.05);3组撕囊直径和术后炎症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植入不同倾斜角的人工晶状体(SKY、AO、FLEX人工晶状体)术后后囊浑浊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晶状体,人工 浑浊,后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部分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14例手部皮肤缺损同时伴有伸屈肌腱缺损的患者,使用带部分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2.5 cm×6.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2.0~4.0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并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手指功能良好,两点分辨觉为8~14 mm,平均12 mm,感觉恢复至S3。供区无并发症,腕关节屈腕有力,对生活无影响。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带部分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一期同时修复皮肤和肌腱缺损,保留肌腱血供,粘连少,皮瓣外观、感觉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可选术式。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复合组织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wire-loop技术回收严重倾斜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或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采用改良wire-loop技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18例患者的资料,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62.1±13.1)岁(范围:29~78岁)。置入的滤器包括纺锤形滤器(OptEase 7例、Aegisy 2例)和伞形滤器(Celect 6例、Denali 3例)。术前CT血管造影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滤器严重倾斜、回收钩贴壁并被增生内膜覆盖。采用改良wire-loop技术分别经股静脉和颈静脉入路回收纺锤形和伞形滤器。穿刺成功后,置入回收长鞘,经长鞘置入4 F(1 F≈0.33 mm)单弯导管和圈套器;同时置入5 F猪尾导管,引导0.035英寸的软交换导丝(长260 cm),穿过滤器顶端返回;圈套器抓捕软交换导丝头端,将导丝头端牵出体外。循交换导丝头端置入4 F单弯导管至滤器顶端,形成以单弯导管和猪尾导管为支撑的wire-loop。体外固定导丝头端和尾端,在双导管支撑下,向前推送长鞘切割增生内膜,并将回收钩拽离腔静脉壁,回收滤器。结果17例滤器成功取出,手术时间(25.5±8.7)min(范围:15~45 min),无并发症发生。1例Celect滤器回收钩穿出腔静脉壁,wire-loop无法将滤器回收钩拽回腔静脉内,后经开腹手术取出滤器。结论改良wire-loop技术可用于回收严重倾斜的可回收纺锤形和伞形滤器,当滤器与下腔静脉壁粘连严重时,亦可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导丝圈套技术 严重倾斜 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四边形”柔性掩护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状态,总结了“四边形”柔性掩护支架在急倾斜煤层开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同类条件急倾斜煤层开采中应用“四边形”柔性掩护支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柔性掩护支架急倾斜煤层问题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引起急性开放性桡远侧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对13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的桡远侧关节急性不稳定患者进行一期手术治疗,通过掌侧钢板复位固定桡骨骨折后,术中对比健侧进行桡远侧关节冲击试验。如果不稳定者采用固定尺骨茎突骨折或锚钉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方式修复其骨和软组织的稳定结构,达到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结果术后13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与尺骨茎突骨折均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通过桡远侧关节冲击试验、握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评分、DASH评分等综合评估,效果优良。结论一期固定桡骨并修复累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尺骨茎突骨折,有助于恢复桡远侧关节骨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便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急性桡远侧关节不稳定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桡尺远侧关节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尺骨茎突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躯干倾斜对肩部失平衡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半椎体切除伴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在术后出现肩部失衡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6例,女14例;年龄(4.53±2.05)岁(范围2~8岁);胸椎半椎体10例,胸腰段半椎体12例,腰椎半椎体8例。根据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肩部软组织阴影最高处的垂直高度差,即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 >1.0 cm作为肩部失平衡的标准,分为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I、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主弯Cobb角、主弯近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proximal curve,CAPC)、主弯远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distal curve,CADC),上端固定椎偏移(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UO)、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上端固定椎倾斜(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T1倾斜(T1 til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参数。比较末次随访时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分析引起肩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4.3±33.7)个月(范围24~132个月)。融合节段为(3.13±0.86)个(范围2~4个)。术后3个月16例患者出现肩部失平衡,胸椎7例(70%)、胸腰段6例(50%)及腰椎3例(37.5%),至末次随访时仍保持失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肩失衡组SI为(2.06±0.70) cm,肩平衡组为(0.55±0.3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4,P<0.001)。13例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C7PL-CSVL>2 cm),6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末次随访时5例出现肩失平衡加重,7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低侧者末次随访时6例出现肩失平衡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末次随访时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为术后3个月及远期随访的冠状面平衡、远期随访的下端固定椎倾斜及T1倾斜。结论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获得肩部平衡;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其远期随访时肩部失平衡常加重。

  • 标签: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人体测量术 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诉,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14(10.5±2.0)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根据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比较2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1、B1、B2、B6、B9、B12、C、E水平。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UTT阴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HUTT阳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28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5例。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年龄、男女比例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UTT阳性组维生素B1水平显著低于HUTT阴性组[(77.43±16.70) nmol/L比(88.56±18.98) nmol/L,t=-2.513,P<0.05],2组维生素A1、B2、B6、B9、B12、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UTT阳性患儿存在维生素B1水平相对不足,提示维生素B1缺乏可能参与儿童和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 标签: 直立不耐受 直立倾斜试验 维生素 儿童 青少年
  • 作者: 宋成璟 尚冉冉 吴海洋 蔡贤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翼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翼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 P<0.05)。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 标签: 髂骨 髂骨翼 成像,三维 数字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模块指导下的精准神经沟扩大成形术结合神经松解治疗由肘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我们对40例由肘关节骨性关节炎神经沟骨质增生引起的神经卡压患者,根据患者术前CT扫描影像3D打印肘关节1∶1模型,经计算机辅助测量计算尺神经沟扩大标准并制作个性化"试模",术中暴露神经沟后,应用磨钻打磨增生骨赘扩大肘管,采用"试模"验证扩大程度,神经松解后重新还纳入扩大的肘管内。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3.7个月。26例患者术后1 d环小指麻木改善,18例患者术后自觉拇示指侧方捏力增加。术后3个月随访,34例患者麻木明显减轻,手部精细运动功能恢复,但仍有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6例感觉稍有缓解,精细运动恢复欠佳。术后12个月随访,36例患者环小指麻木消失,4例仅遗留小指指腹麻木;37例拇示指侧方捏力正常,肌肉萎缩大部分恢复,3例拇示指侧方捏力恢复欠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优26例,良11例,可1例,差2例。结论应用3D打印模块指导下的精准神经沟扩大成形术结合神经松解治疗由肘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肘管综合征,术后疗效确切。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 神经松解术 3D打印
  • 作者: 沈琳慧 许天民 马慧雨 周彦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第三门诊部 10019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口腔医院正畸科 157000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方法选取后牙正锁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锁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锁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 标签: 正锁 三维数字化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采用拇指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3月—2020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手足外科收治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h,创面缺损面积为1.5 cm×1.0 cm~5.0 cm×3.0 cm。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明确拇指侧指背动脉的类型和走行等情况,以此设计拇指侧指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拇指侧指背动脉缺如者采用以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2.0 cm×1.5 cm~5.5 cm×3.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上臂内侧中厚皮移植覆盖。记录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的拇指侧指背动脉情况,比较术前探测的拇指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与术中探查结果,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供受区外观,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拇指功能,依照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显示,2例患者拇指侧指背动脉缺如,另41例患者保留有拇指侧指背动脉,其中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走行的1型20例;起始于桡动脉深支或拇主要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走行的2型16例,包含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基底区域的2a型10例、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头区域的2b型6例;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在第1掌指关节区域的交汇处的3型5例。拇指侧指背动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1.12±0.31)mm,伴行静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0.63±0.21)mm。拇指侧指背动脉主要集中在第1掌指关节侧和鼻烟窝区域。术中所见拇指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一致。术后,43例患者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供瓣区仅留有线性瘢痕,拇指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处质地及弹性好、无明显色素沉着、外形美观,拇指功能评价中优23例、良17例、可3例,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达S4级者16例、S3级者22例、S2级者5例。结论拇指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同指远端特别是指间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能明确拇指侧指背动脉类型、分布,以便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供受区外观及拇指功能佳。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拇指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拇指尺侧指背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型眼前节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仪CASIA2测量扩瞳前后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IOL)偏心和倾斜的重复性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3—7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性白内障患者109例157眼。由同一检查者应用CASIA2于白内障术前和术后1周对患者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前后晶状体或IOL的偏心量和倾斜度分别进行3次测量,采用组内标准差、重测试重复性(TRT)、变异系数(CoV)、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重复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双眼晶状体和IOL扩瞳前与扩瞳后偏心量和倾斜度的相关性。结果CASIA2测量白内障患者扩瞳前和扩瞳后晶状体偏心量分别为(0.217±0.112)mm和(0.220±0.110)mm,倾斜度分别为(5.017±1.422)°和(5.310±1.645)°,扩瞳前和扩瞳后IOL偏心量分别为(0.245±0.136)mm和(0.250±0.145)mm,倾斜度分别为(5.144±1.345)°和(5.437±1.6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扩瞳前及扩瞳后双眼晶状体均向颞下方偏心和倾斜;右眼IOL均向下方偏心,向颞下方倾斜,左眼IOL均向颞下方偏心和倾斜。除晶状体偏心量外,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倾斜度、IOL偏心量和倾斜度在扩瞳前后的测量重复性均较好,ICC值范围0.815~0.984,均TRT的百分比<50%,均CoV≤14.840%。对不同眼别进行分析显示,除晶状体偏心量测量重复性较差,双眼晶状体扩瞳前后偏心轴向、倾斜度、倾斜轴向,IOL扩瞳前后偏心量和倾斜度的测量重复性均较好,ICC值范围为0.757~0.998,均TRT的百分比<50%,均CoV≤17.763%。各眼别晶状体和IOL扩瞳前与扩瞳后偏心量、偏心轴向、倾斜度和倾斜轴向的相关性均较好(r≥0.679,均P<0.01)。结论扩瞳前后CASIA2测量晶状体和IOL的倾斜度、偏心轴向、倾斜轴向及IOL偏心量的重复性均较好,扩瞳前与扩瞳后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

  • 标签: 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 诊断试验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偏心 倾斜 重复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分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组4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组57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行不同术式的患者术后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及远近斜视角度差(NDD)。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NDD较术前的改善量在S-BLR组和BLR组分别为(8.0±3.3)棱镜度(PD)和(6.1±4.0)PD,S-BLR组较BLR组对NDD的改善更明显(Z=-1.995,P=0.046)。术后3个月,视近斜视角S-BLR组为(-5.1±5.5)PD,较BLR组的(-8.3±5.8)PD明显减小(Z=-2.882,P=0.004)。视远斜视角在S-BLR组与BLR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正位率在S-BLR组为82%,高于BLR组的53%(χ2=9.34,P=0.002)。S-LR前后,S-BLR组患者上视及下视斜视角度差及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R对CIX(T)的视近斜视角及NDD疗效优于L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标签: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远近斜视角度差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