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普通幼儿园的15名听觉障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伴提名、观察、社会网络分析、访谈等方法探究他们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同伴关系现状、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听障幼儿的同伴接纳度不高,双向选择的朋友数量有限,朋友也多为同性别的其他听障幼儿;虽然听障幼儿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发起交往,但其交往活动多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之外,交往对象以听障幼儿和同桌健听幼儿为主,交往行为中负向行为占有一定的比例,更偏爱用肢体动作进行交往,并多以自我为中心,观点采择能力差,被同伴拒绝多于他们对同伴的拒绝,交往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大多数听障幼儿的同伴网络地位较低,而听障幼儿间的联系则更紧密。影响听障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幼教机构、教师、父母和听障幼儿自身等,其中幼教机构是关键,主要包括对教师的相关教育不够、和家长沟通不良、轻视幼儿社会性发展、给幼儿的游戏时间太短等。为改善听障幼儿的同伴关系,幼儿园应支持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家庭和班级结对子、重视区域活动;教师应积极评价听障幼儿、尊重听障幼儿同伴群体的文化生态、帮助听障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听障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增强听障幼儿的交往技能;健听幼儿父母要接纳听障幼儿,听障幼儿父母则要更注意多为听障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 标签: 融合教育 听觉障碍幼儿 同伴关系
  • 简介:从学习维度论的视角出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从情感维度引导幼儿教师对培训及其学习活动建立积极的态度和感受;从认知维度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并掌握培训内容;从思维习惯入手提高幼儿教师的学习能力。

  • 标签: 幼儿教师职后培训 学习维度论 培训策略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两种不同的早期教育机构——一种是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占主流的早教机构,另一种是较少普遍性的“论坛式”早教机构,并对二者在建构目的、主要特征及教育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期揭示早期教育机构的社会建构性。

  • 标签: 西方 早期教育机构 社会建构主义
  • 简介:知沟假说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认识,对研究教育公平包括学前教育公平有重要价值。由于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关键角色和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经典知沟理论主要探索和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学龄前儿童父母育儿知识知晓程度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缩小学前儿童在发展起点上的不平等提供合理建议。结果发现,家长社会经济地位与其育儿知识知晓程度无显著相关;家长的移动互联使用状况与其育儿知识知晓程度显著负相关;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移动上网频率显著负相关,与移动上网时长显著正相关。产生该结果的可能原因包括育儿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及媒体、文化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共同影响。为缩小家长在育儿知识上的差距,政府应充分发挥移动媒体的“弥合作用”;社区应充分利用家长信任家人朋友经验的心理特点,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家长应主动改变被动接受育儿知识的行为方式等。

  • 标签: 育儿知识 知沟假说 移动媒体 社会经济地位
  • 简介:对“小学化”对幼儿发展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史持。

  • 标签: 幼儿教育“小学化” “去小学化” 儿童发展理论
  • 简介: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课程的支持。文章以美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中颇具代表性的乔沃尼奥课程为例,说明该课程是如何通过整合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提高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研究者介绍了该课程的提出背景、基本构成,归纳了该课程的特点,提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在构建过程中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通过转变观念,创设适宜的融合教育环境,运用灵活的融合教学策略,增强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等途径,落实"融合保教"。

  • 标签: 美国融合教育 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乔沃尼奥课程 融合保教
  • 简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能力和职责上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双师型”教师转变为“理论+技能”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多重“双师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养,应从简单的集中培训和证书认证,转变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对每个教师制定精准的企业实践项目培养计划,通过项目驱动促进教师的实践锻炼,以实际成效予以考核。

  • 标签: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项目驱动
  • 简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协同学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对策。

  • 标签: 协同学 大学生就业 社会支持体系
  • 简介:家长投入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改善低收入家庭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某农民工聚居区的12个学前儿童家庭的家长投入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家长支持学前子女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安排子女跳级、教授知识和监督作业、口头督促和创设学业环境。这个群体的家长投入以立足于家庭的自发型投入为主、聚焦于狭隘的学业成功目标,并且家长投入质量水平整体偏低。此外,农民工家长投入具有组群内的差异性,呈现出遵从型、改辙型和退却型三种倾向。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分析,聚居区的特有文化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共同塑造了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为改善农民工家长投入的不公平现状,既需要文化与结构层面相结合的干预,更需要基于农民工家庭生存和发展权的根本改善。

  • 标签: 家长投入 农民工家长 学业 文化 社会结构
  • 简介:(以下简称)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促进幼儿健康视为直接目的的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

  • 标签: 幼儿教育 健康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
  • 简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与此同步.我国学前教育界亦开始了对评价问题的多层面、多视角研究。本文以见载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四刊《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评价类文章为对象,并辅以《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的相关文章,对1985年以来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目的则在鉴往知来。

  • 标签: 教育评价标准 文献分析 国学 综述 20世纪80年代 《幼儿教育》
  • 简介: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作为硬件的设施设备,还是作为软件的师资队伍,都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在对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调研中发现,各地政府更加偏向于硬件投入,硬件发展相对完善,而对软件的后续投入有失平衡,软件质量严重滞后。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 标签: 硬件 软件 农村 学前教育
  • 简介:《我家里有个妖怪》,画面色彩瑰丽奇幻,将每个孩子心中那个小小的'恐怖世界'溢出画面。唤出勇气和力量,勇敢不是没有害怕,而是能战胜害怕。那么,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会有'家里有个妖怪'的奇特想法呢?不如带着孩子,听他们说说这个故事吧.

  • 标签: 儿童视角 共情 妖怪阅读
  • 简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主要的教学资源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水准的家园共育能够保障幼儿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家庭是幼儿园主要的合作伙伴,在过程中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同时争取到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幼儿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进一步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本文主要分析家园共育的特点与概念,并探讨家庭与幼儿园是对幼儿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项元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 标签: 家园共育 幼儿园 合作教育 作用
  • 简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学前教育课程》在其总序中指出:“为早期儿童提供教育的看法.世界各国的学者们会由于社会文化、学术视角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让研究学前教育的人们去比较,去思考,去对话.去回应;可以让他们更全面、更深刻、更辩证、更理性地去理解学前教育的意义。”钟启泉教授在其所编著的《现代课程论》中也指出:现代课程发展的方向是统整与开放、

  • 标签: 学前教育 课程研究 世界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 现代课程论
  • 简介:作为重要内部利益相关者,幼儿园园长对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既可客观反映该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又可进一步反映园长对政策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园长对于一期行动计划的总体认可度较高。其中,对于政府职能与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改革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政策的实施效果的评价较高,对财政投入体制方面的整体评价较低,对教师队伍建设与农村学前教育普及与建设的评价有所差异。

  • 标签: 三年行动计划 效果研究 利益相关者 园长视角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逐步推进,律师在维护公民、法人等合法权益、伸张社会正义及捍卫法律尊严等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益彰显。但是,由于社会观念、法律制度以及律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了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受到,寻害的事件屡有发生,这样不仅仅使律师的执业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也使其所代理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本文以最近发生在深圳市各级法院的“安检门”事件为例,在对律师执业过程不同阶段中人身权受到侵害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对其加以全面有效的保障予以探讨。

  • 标签: 律师 人身权利 侵害 保障
  • 简介: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是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本研究根据幼儿的心理能力和交往经验分析了幼儿追逐打闹行为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取向,并与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了区分和比较。本研究假设在编码阶段追逐打闹幼儿不会扭曲追逐打闹游戏的邀请信息,而能够澄清不明晰的情境,并倾向于选择情境中较为积极友好的线索;在解释和表征阶段追逐打闹幼儿倾向于将追逐打闹游戏行为情景中的信息解释为友善的信息;在目标澄清和选择阶段追逐打闹幼儿在选定交往目标后会选择友好的游戏方式;在反应提取阶段追逐打闹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或决定某一不具伤害性的行为;在反应决定阶段追逐打闹幼儿能预测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最终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行为方式;在反应执行阶段追逐打闹幼儿会将自己所选择的游戏性反应表现出来。

  • 标签: 儿童游戏 追逐打闹游戏 游戏行为 攻击性行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