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清人金圣叹曾言:“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对人物的刻画堪称一绝,个性鲜明的梁山好汉,几乎就是《水浒传》的代名词。说到梁山好汉,不得不提的便是宋江。作为山寨之主,宋江本应是忠孝仁义的大英雄,可细读《水浒传》,笔者却隐约感觉到,施耐庵在描写宋江时,其实是别有用心的。在此,试做简单分析。

  • 标签: 忠孝仁义 德不配位 道貌岸然
  • 简介:关于自度曲“度”字之音、:“自度曲”中“度”字之读音,有人读作“du”,念为去声,有人读作“duo”,旧读念为人声(今普通话念为阳平声)。究竟该读何音?“自度曲”最早出自《汉书·元帝纪赞》:“自度曲,被歌声。”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注日:“度,音大各反(按:取“大”字之声母“d”、“各”字之韵母“UO”拼合),其意为隐度之度,非过度之度。”夏承焘先生在《(白石道人歌曲)校律》一文中,有一段更为详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 标签: 自度曲 演化 原义 “大”字 普通话 夏承焘
  • 简介:为扶贫济困,筹集善款;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粤剧事业。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倡议,由广东省民政厅、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联合举办市级领导扶贫粤曲唱晚会,于1996年1月10日在广东电视台演播厅举行。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一个唱晚会?正如半年前黎子流市长代表组委会发出的倡议书所说:一、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主要剧种之一,是岭南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长期以来,粤剧一直是我们粤语地区人民

  • 标签: 粤剧 弘扬民族文化 广州市 岭南文化 晚会 扶贫
  • 简介:摘要一字平仄两读而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别的情况。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 标签: 唐诗音义 破读 平仄两读 平去义别 平仄律式
  • 简介:<正>鲍志是青海高原的土族青年作家,是1991年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八十年代中期他登上青海文坛时,正值小说界风格流派、学说主张异彩纷呈.热闹喧嚣之际。他在密切关注、深入研究诸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对一切流派的精髓采取“拿来主义”的同时,没有眼花缭乱,迷失方向,始终将自己的艺术根须扎在家乡的热土中,在古老的土族之乡执著地耕耘,开拓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原野。鲍志生长在孕育了我们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流——黄河之畔。他裸着双足在大河的涛声中送走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由于父亲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举家被押送遣

  • 标签: 获得者 热闹喧嚣 政治运动 基金会 少年 家乡
  • 简介:南明时期的冯梦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光复明朝的大计之中,不论是编写收集时事书,还是投靠追随南明新主,他都开始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臣子”身份。本文将从其在明亡前后的生活经历、著述实践入手,探究南明时期冯梦龙的身份意识由“文人”身份到“臣子”身份的转换及其表现和成因。

  • 标签: 南明 冯梦龙 草莽臣 身份意识
  • 简介: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90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被贬蜀中,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有增无减。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而杜甫两川及夔州诗歌,特别是夔州后诗歌所代表的最高的创作水准,所达到的炉火纯青、“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极地更是让黄庭坚推崇备至,顶礼膜拜。

  • 标签: 黄庭坚 杜甫 推崇
  • 简介:由省文联和《飞天》编辑部主办的王守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奄吞秦汉·隋炀大帝》研讨会在兰州召开。40多名作家评论家与会,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登渤讲话,省作协副主席、《飞天》主编马青山主持。高平、张存学、杨光祖、郭茂全、权绘锦、尔雅、史卫东、张文轩、何光第等先后发言,表达了各自的见解。研讨会体现了畅所欲言、包容异见、但求真相的特点。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秦汉 《飞天》 副主席 编辑部 评论家
  • 简介:义理、考据、辞章分途后,朴学家与文学并不是彻底绝缘。李汝珍和俞樾身为朴学家,即分别创作和改编了长篇章回小说《镜花缘》和《七侠五》。细读二书,不难发现二人的小说创作都受到了朴学的很大影响。朴学所具有的元素如“崇实”、“思辨”、“致用”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对小说叙事语言的精炼、故事结构的优化贡献尤其突出。

  • 标签: 朴学 小说 关系 《镜花缘》 《七侠五义》
  • 简介:<正>欧阳健根据《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以下简称甲戌本)一书,在同治年间被铨福收藏时即来历不明,嗣后又转入他人之手,直至1927年才又被胡适发现等复杂情况,考证了“三代脂砚斋的嬗变历史”,提出了脂批本“伪讬”之说,这在版

  • 标签: 脂批 甲戌本 脂砚斋 批语 曹雪芹 秦可卿
  • 简介:<正>我市青年作家李创作的短篇小说《画在树阴地上的刀》(原发《六盘山》2005年第4期)被《小说选刊》2005年第11期选载。这是我市今年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小说选刊》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中国文坛的权威品牌。小说作品被其选载是对作品的质量、作者的写作实力以及原发刊物的有力肯定。《画在树阴地上的刀》约9600字,以一个发生在西海固农村的戒赌故事为依托,反映了人性深处的痛苦抉择。角度新颖、语言简洁、人物鲜

  • 标签: 中国作家 痛苦抉择 青年作家 西海固 前期作品 语言叙述
  • 简介:<正>蔡江先生和梁归智先生在他们的著述中,对雪芹原稿黛玉之死的情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考证,提出了明确的推想。蔡先生说,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与高鹗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薄幸变心;而是由于贾府被“抄

  • 标签: 黛玉 宝玉 贾府 红楼梦 考证 王夫人
  • 简介:沉浸在长篇小说《景绿叶》中,我对李十年磨一剑的执著而感叹!他倾力塑造的景绿叶、任青、陈维民、景文山、张玉、张长弓等人物形象,不知在他挑灯夜战的笔下走过了多少回。全书以景绿叶的经历为主线展开故事,穿插串起其夫、父、母、妹及校长、老师的故事。涉及教育管理、素质教育.

  • 标签: 长篇小说 绿叶 人物形象 教育管理 素质教育 故事
  • 简介:《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辑刊出了蔡江先生的《千禧年红学感言》,不点名大加歪曲地“引用”我在金华召开的’99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与他的一次私下交谈,说:“这位先生在宣讲新说前,刚对我说:‘您《(春柳堂诗稿)释疑》一文(载《红楼梦学刊》1999年3期)商榷的对象其实应该是我而非魏、刘

  • 标签: 《(春柳堂诗稿)释疑》 蔡义江 《红楼梦》 曹雪芹
  • 简介:尽管现代中国人的"清官"、"侠客"情结依旧存在,但现代人却已经对这种用"儒"、"侠"精神一体化的政治美学,来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感到陌生和不可理解;文学并没有理由和使命只去守护少年情怀,它也完全可以成为成年人的童话;对于俞樾与郑盦来说,决非情节上的有趣与大团圆心理的需要,而是看罢了一个成年人童话的满足;清官加侠客这种模式并非合作,而是前者对后者的消解;等许多古典小说对于现代人而言可算是一种不完整的成年人的童话,而政治美学对文学的要求从这一点上说则正是要补全这种不足.

  • 标签: 《七侠五义》 政治美学 成年人的童话 成年人 童话
  • 简介:传统散文所呈现出的拘泥和局限,已无法承载当下时代芜杂而充满变数的特质。在多元化和信息化充斥人类生活的今天,许多自觉且警醒的散文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程式和题材选择,在文体创新的同时,加入大量其他领域的信息,试图通过诸信息的交叉、对比、运用和实践,扭转和挽救散文的被同化、被践踏,且日趋式微的现状。新世纪以来,新散文、原生态散文、非虚构散文、在场散文等理论的提出和践行,

  • 标签: 生存体验 散文写作 生命本质 散文作家 虫洞 文化散文
  • 简介:遵循着“小改而大动”的改写原则,《聊斋新》在保持《聊斋志异》原著小说精华的基础上,以哲学的、审美的、世俗的眼光打量观照并进行筛选过滤,并对其题目、人物、情节、环境等关键地方进行了精心变动,从而以“旧瓶装新酒”在改写中注入了浓郁的现代意识,在恢复传统中实现了再创造,充溢着与众不同的精神魅力,暗合了作家独持的文学观和审美理想,为利用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改造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 标签: 聊斋志异 聊斋新义 哲理眼光 审美意识 对比研究
  • 简介:<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刘禹锡讲述的虎报恩“话”,据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录原文如次:刘禹锡守连州,替高霞寓。霞寓后入为羽林将军,自京附书,曰:“以承眷,辄请自代矣。”公曰:“奉感。然有一话:曾有老妪,山行见大虫,赢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愧其恩者。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云其事而心异之。一旦忽置一死人入,血肉狼籍,乃被村人凶呵者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

  • 标签: 《太平广记》 话本小说 刘禹锡 《绿窗新话》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