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白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局限晚期和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瘤组织进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共24例晚期GIST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接受手术,其中局限晚期患者6例,复发和/或转移患者18例.术前药物治疗反应分别为疾病控制13例(54.2%),局限性进展4例(16.6%),全面性进展7例(29.2%).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5%.疾病控制、局限性进展和全面性进展患者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24%和0%(P<0.001),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27%(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只有术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是术后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5).结论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晚期GIST安全有效,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生存获益最显著:术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是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靶向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讨论胃镜引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术式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胃间质瘤患者在胃镜引导下利用腹腔镜成功切除,肿瘤切除完整,周围无残留。手术切口长3-6cm,手术时间40-110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5d。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胃间质瘤,可以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进行手术,并且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完整,避免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和肿瘤残留。

  • 标签: 胃间质瘤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技术
  • 简介:微创手术是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锁孔手术治疗颅底及脑深部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症。方法:对25例颅底及脑深部肿瘤行锁孔开颅显微切除术,其中部分使用内窥镜及术中超声辅助技术。结果:22例实体瘤中19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其余3例囊实性肿瘤全切除,无手术死亡、致残及相关并发症。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恰当选择适应症、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尤其重要,神经内窥镜及术中超声的应用可帮助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锁孔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脑内肿瘤 神经内窥镜手术 术时超声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1年1~11月手术治疗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46例,采用空心螺钉(cannulatedscrews,CS)固定的3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DHS+CS)固定8例,近端股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s,LCP)固定3例。根据Haidukewych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和髋关节一般情况,分析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内固定方式与股骨颈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结果46例中,31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1例DHS+CS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经清创、抗感染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其它30例随访(20.1±5.9)个月,其中CS固定的22例,DHS+CS固定5例,LCP固定3例。29例复位质量为优良,1例一般。8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骨不连,1例同时存在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19例骨折愈合且维持了良好的髋关节形态(63.3%)。不同的骨折移位、断端粉碎程度及内固定方式与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的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是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CS、DHS+CS、LCP均可作为Pauwels3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是否有影响,需要更大样本的病例验证。

  • 标签: 股骨颈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49)和对照组(n=49)。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测量手术开始时、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7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癌胚抗原(CEA)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前及术后7d的IGF-1、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0.20%)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免疫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常在首次手术后8—9个月复发。肿瘤复发后,其治疗方法不一。本文旨在探索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资料35例,并对其两次手术时间间隔与术后生存时间,再次手术前后的KP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分级低者两次手术间间隔及再次术后生存时间较长;分级高者再次手术前后KPS评分提高较明显;(2)两次手术时间间隔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延长。结论:对于复发脑胶质瘤患者,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应积极选择再手术治疗

  • 标签: 复发性脑胶质瘤 再手术治疗 2004年6月 KPS评分 生存时间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60例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60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86.7%),次全切除8例(13.3%)。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缄默症2例,头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4例,1例出现术区血肿致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四脑室肿瘤接近脑干或直接来源于四脑室底,手术解剖部位特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并发症十分常见且严重。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脑肿瘤 手术 第四脑室 并发症 显微外科
  • 简介:儿童后颅窝肿瘤出现临床症状较晚,肿瘤一般较大,而儿童后颅窝空间狭小,其周围结构重要,肿瘤常累及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域,故切除困难。本文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回顾分析我院儿童(15岁以下)后颅窝肿瘤30例,术前头颅CT及MRI确定肿瘤位置,分别采用咬骨窗开颅(21例)和骨瓣开颅(9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9例,髓母细胞瘤14例,室管膜瘤4

  • 标签: 后颅窝肿瘤 儿童 肿瘤全切除 回顾分析 显微镜下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硬脊膜破裂(incidentaldurotomy,ID)在脊柱外科的整体发生率为1%-17%。颈椎手术硬脊膜破裂的整体发生率为0.5%-3%,其中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引起硬脊膜破裂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0.5%-3%,对于有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发生率明显增高,为4.3%-32%。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可能出现的创伤性操作会增加,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外科手术 脑脊液漏 危险因素 诊断
  • 简介:2016年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肿瘤学(Lancetoncology)于第17卷第3期发表了日本学者FujitaniK和韩国学者YangHK等联合发起的一项Ⅲ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EGATTA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的关键是探讨存在一个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进展期胃癌在姑息性胃切除术加化疗对比单纯化疗能否取得更大的生存获益。

  • 标签: 姑息性胃切除术 胃癌综合治疗 REGATTA 柳叶刀 单纯化疗组 肿瘤学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同步放化疗或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9例宫颈癌患者分成同步放化疗组(22例)及单纯放疗组(17例),同步放化疗组每周采用顺铂25mg/m^2,静脉点滴,同时进行放疗,化疗d1开始进行放疗,单纯放射治疗组仅行单纯放疗,方法同前。结果同步放化疗组的近期有效率95.5%,单纯放疗组82.3%,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步放化疗组有较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但患者经治疗后均可耐受。手术切除率从术前治疗前的33.3%提高到89.7%,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结论宫颈癌未前同步放化疗或放疗有效率高,副作用稍增加,但能为手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且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并发症。

  • 标签: 宫颈癌 同步放化疗 放疗 手术 疗效 副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损伤机制,报告采用带线锚钉损伤韧带/肌腱-关节囊结构一期修复、早期保护性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5例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患者的病史资料。男11例,女4例,平均34(18-72)岁。病因:助动车事故12例,坠落伤2例,摔倒1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行损伤韧带/肌腱-关节囊一期解剖修复,记录术中韧带、关节囊和肌腱损伤类别,明确软组织损伤与肘关节损伤体位、所受暴力的对应关系。术后支具保护下肘关节渐进性功能康复训练,定期门诊随访。结果内侧副韧带和前内侧关节囊撕脱损伤100%,屈肌肌腱60%、肱二头肌腱30%。肘关节损伤体位处于旋后伸直外展位;末次随访15例平均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93.2,尺神经损伤5例,异位骨化1例。结论肘关节伸直、旋后位受到轴向、过伸和外翻应力可能是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的损伤机制;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主要累及前内侧稳定结构,早期带线锚钉修复满意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韧带 关节 腱损伤 创伤和损伤 软组织损伤 肘关节脱位
  •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鞘管切开治疗复发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复发性腱鞘巨细胞瘤术中采用全程鞘管切开,对肿瘤彻底切除。结果全组肿瘤均彻底干净切除,对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疗效,术后无畸形发生,手指的外形及其功能没有影响。结论全程鞘管切开治疗复发性腱鞘巨细胞瘤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对手指的外形及其功能没有影响。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复发 全程鞘管切开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腺瘤手术分为经蝶和经颅入路两种,常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这与肿瘤的全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及双额底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适应证、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其中经单鼻孔-蝶窦手术30例。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17例,分析手术经过、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肿瘤总体全切率89-36%(43/47),其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86.67%(26/30),经双额底人路组94.12%(16/17)。肿瘤未获全切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6,24个月。4例患者肿瘤复发.接受经双额底入路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肿瘤大部分位于鞍内或向蝶窦生长的患者。经双额底入路肿瘤全切率高.便于保护垂体柄,适用于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或巨大型肿瘤.

  • 标签: 脑肿瘤 垂体腺瘤 手术入路 经蝶手术
  • 简介:背景与目的:神经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和光动力疗法均是治疗脑胶质瘤的新技术.本文探讨此二种方法有机结合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在12例脑胶质瘤手术中,先应用GE350磁导航系统引导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再应用波长为630nm半导体激光器直接照射肿瘤残腔(200J/cm^2),在照光前3小时静脉滴注血卟啉单甲醚5mg/kg。结果:术后近期效果满意,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1例于术后2个月出现脑水肿,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和光动力疗法有机结合治疗脑胶质瘤是可行的。

  • 标签: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光动力疗法 脑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24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证实患有2~3个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全部患者均行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突出的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3分,平均7.5分,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分,神经功能改善率32%~81%,平均65.6%,其中疗效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无疗效差者,优良率79.1%.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脊髓功能出现急剧恶化;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并发症少,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椎间盘突出 减压术 前路
  • 简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微波凝固技术主要应用于术中止血和切割[1].一九九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董宝玮教授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共同研究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技术,实现了对微波热场的球形调控.对于直径5.0cm以内的肝肿瘤实现了一次性原位整体灭活[2].2003年6月以来我们共行肝癌凝固治疗手术45例67个肿瘤、肝血管瘤4例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该技术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由于该治疗技术开展时间较短手术操作没有共同的标准且不尽相同,为相互交流现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超声引导 经皮微波凝固技术 肝肿瘤 手术指征 无菌操作 围手术期
  • 简介:背景和目的:颅眶区解剖复杂,有许多孔隙、开口与颅内、眶内相通。由于肿瘤邻近重要的颅神经和血管,手术切除和重建颅底往往困难。本文探讨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和球后眶内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颅入路手术切除的颅眶沟通性肿瘤和球后眶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额经眶上缘入路和经眶上一翼点入路进行。结果:全切除肿瘤14例,次全切除2例。手术后患眼失明1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和球后眶内肿瘤时,根据肿瘤所在眶内的位置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合理的手术方式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颅眶沟通性肿瘤 球后眶内肿瘤 手术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低级别胶质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本研究利用神经导航精确定位的优势。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84例临床资料.并对神经导航应用于低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手术的优越性、精确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注册误差为1.6,2.9mm。术后近期复查MRI证实全组病例均达到影像学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76例(95%);症状无改善7例;加重1例,且在短时间内恢复。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可以精确定位并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利于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导航 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AP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四肢原发性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四肢原发性骨肉瘤30例,病例资料及随访完整的20例患者纳人本研究,男12例,女8例;年龄9~38岁,平均19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7例,肱骨近端3例。根据Enneking外科分期均为IIB期,术前穿刺活检病理亚型:成骨细胞型8例,成软骨细胞型6例,成纤维细胞型2例,小细胞性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2例。20例患者均采用AP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35.6个月。20例中,保肢手术病例18例,截肢手术病例2例,手术即时保肢率为90%。7例因肺转移而死亡,其中5例死于术后2年内;2例分别在术后10、12个月复发,复发率为10%,末次随访时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Kaplan—Meier分析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66%。末次随访时规范化疗组12例中死亡3例,生存率为75%(9/12);不规范化疗组8例中死亡4例,生存率为50%(4/8)。13例存活并保留肢体的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3~27分,平均25.3分。结论AP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四肢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和保肢率尚可,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性应用的骨肉瘤化疗方案。

  • 标签: 骨肉瘤 骨肿瘤 肿瘤治疗方案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