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侵犯海绵窦的垂体瘤尤其是Knosp分级3级以上的侵袭性垂体瘤仍是垂体瘤手术治疗中的难点,手术全切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神经内镜出现后,由于神经内镜独特的成像原理,极大地改善了区的视野和暴露,使一些原来在显微镜下较难切除的侵犯海绵窦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切除成为可能。《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治疗不同Knosp分级垂体瘤疗效》探讨了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不同Knosp分级的92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垂体瘤切除术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侵袭性垂体瘤
  • 简介:两篇文章分别从功能性垂体瘤和突向鞍上及侵犯海绵窦的垂体瘤的角度探讨了神经内镜经鼻手术的应用;结果均表明神经内镜在经鼻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垂体瘤是鞍区常见肿瘤,大约占脑原发性肿瘤的10%~15%。目前针对垂体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放疗等。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药物治疗泌乳素腺瘤的效果已得到临床的公认,成为治疗的首选。对于其他垂体瘤,手术切除依然是首选方案。

  • 标签: 垂体瘤切除术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原发性肿瘤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1引言业已证实,低温在急性局灶性和全脑缺血实验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尽管其神经保护机制尚待完全阐明,但低温能影响脑缺血过程的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缺血核心(不可逆性受损的神经元)及其周围低灌注区(即“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尽管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出现功能障碍,但如能及时恢复灌注,仍可恢复正常。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低温治疗 病理生理学机制 缺血半暗带 神经保护作用 神经保护机制
  • 简介: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亚低温(肛温32~35℃)能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功能,从而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我院1996年8月至1999年8月收治80例重型颅脑伤病人,其中40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并发症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的脑损伤模型观察创伤性脑水肿后NO变化及低温保护效应。方法;按袁氏法制作脑水肿模型,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结果:脑水肿在创伤后30分钟即出现,NO也明显升高,两者具有同步效应,于份后8小时达高峰。同时发现低温可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后NO显著升高。结论:NO与创伤性脑水肿发展具有同步效应,而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NO的过度表达。

  • 标签: 急性创伤性脑水肿 NO变化 低温保护效应 亚低温
  • 简介:低温治疗可以控制急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但传统的体外诱导和维持低温技术仍有较多缺点。通过血管内技术诱导和维持亚低温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逐渐开展。本文主要就亚低温技术要点、疗效及优缺点作文献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亚低温
  • 简介: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 简介: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亚低温 创伤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Bcl-2 CASPASE-3
  • 简介:目的验证硫酸镁与亚低温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时间5~7d。同时给予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剂、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常规综合治疗,呼吸不畅者行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组:给予20%硫酸镁15m1+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共7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60例,昏迷时间平均(18.31±9.18)d;恢复良好23例(38.3%),中残8例(13.3%),重残4例(6.67%),植物生存1例(1.6%),死亡24例(40.0%)。对照组56例,昏迷时间平均(25.46+11.13)d;恢复良好11例(19.6%),中残7例(12.5%),重残2例(3.6%),植物生存4例(7.1%),死亡32例(57.1%):两组死亡率及恢复良好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硫酸镁与亚低温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显著。

  • 标签: 硫酸镁 亚低温 弥漫性轴索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介绍和评价1993年至2002年内经蝶入路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切除138例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技术及经验.方法138例大型垂体腺瘤,男性66例,女性72例.手术采用经蝶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结果本组全切肿瘤109例,占78.9%.结论经蝶显微手术仍是一种较为实用手术,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可提高大型垂体腺瘤的全切率.

  • 标签: 经蝶手术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蝶骨嵴内1/3者6例,中1/3者4例,外1/3者6例.结果本组病例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死亡1例,来诊时已出现脑疝,术后未恢复,余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是提高肿瘤切除率,保留重要神经和血管的关键,可使大多数病人获得肿瘤全切.

  • 标签: 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精确定位切除颅内小病灶时的优越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手术计划系统,对28例颅内小病灶行术前精确定位后,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病灶.结果直视下全切除小胶质瘤10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4例,结核瘤3例,脑脓肿4例,金属弹头2例.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引导并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颅内小病灶,具有定位精确,手术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

  • 标签: 立体定向 小病灶 手术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自1984年以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382例手术切除的体会,以提高此类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经内听道入路,切除肿瘤,其中132例手术是在神经功能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结果肿瘤全切率为95%,面神经保留率73%;在神经功能监护仪的监测下,肿瘤全切率为100%,面神经保留率为98%,耳蜗神经保留率为42%.自1990年以后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磨除内听道后壁,切除内听道内的肿瘤,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全切.中应用神经功能监护仪对面、耳蜗神经的辨认及保护尤为重要,并可估计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显微外科手术 听神经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深部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在BrainLabVV2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指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直径为8~25mm大小病变46例。其中脑脓肿4例,脑囊虫病2例,脑膜瘤2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1例,胶质瘤22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血管畸形4例和炎性肉芽肿4例。除脑膜瘤外,其余病灶平均距脑皮质约30mm。分别利用神经导航系统定出手术切口、骨窗大小,指示手术入路。结果40例病变全切(87%),6例次全切(13%)。骨窗平均30mm×40mm大小;平均导航误差小于1.2m。术后39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7例无变化,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指导下手术切除脑深部直径为8~25mm大小病变定位准确可靠,切口和骨窗大小适当,中合理采用导航与手术分离的方法,利用自然沟裂,加之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可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减少副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深部病灶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STBI)高死残率,是治疗的难点。我科近5年来,收治STBI患者268例,其中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辅助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92例,与改良大骨瓣开颅常规治疗87例和标准大骨瓣开颅常规治疗89例比较,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改良大骨瓣开颅术 选择性亚低温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压监测 低温 人工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Akt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探讨亚低温对局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用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缺血组分别缺血2,6h再灌注4,24,72h,1周,2周后处死,亚低温组于缺血后13~14min实施病灶侧亚低温持续4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kt、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相同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亚低温组比常温组缺血侧Akt、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病灶侧亚低温通过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Akt、Survivin表达的核内移,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 亚低温 AKT SURVI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