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例1:李某,男,42岁,因左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1月于2007年9月25日就诊。就诊前外院给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20余天无效。全身查体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5,检查未见异常,左眼正视时视力手动,向鼻侧斜视视力1.0,左眼睑、球结膜充血,角膜中央4mm×5mm直径灰白色苔垢样溃疡;边缘不规整,见伪足(图1),

  • 标签: 真菌性角膜溃疡 穿透角膜移植术 治疗 视力下降 眼部检查 球结膜充血
  • 简介:目的观察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1眼)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进行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2-36月,11眼中有10眼角膜植片透明(91%),矫正视力≥0.5者10眼。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营养不良的有效手术方法。

  • 标签: 角膜移植 穿透性 营养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几种改良鼻腔泪囊吻合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10年6月28例29眼慢性泪囊炎,行改良鼻腔泪囊吻合的病例,分别行单纯吻合瓣悬吊,吻合口填充明胶海绵加前瓣悬吊,吻合口填充医用吸血海绵或导尿管。结果26例27眼治愈或好转,有效率93.1%。结论本文几种改良鼻腔泪囊吻合疗效确定,可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改良鼻腔泪囊吻合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鼻腔泪囊吻合术 吻合瓣悬吊术 明胶海绵 吸血海绵 导尿管
  • 简介:超声乳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超声乳化的广泛应用,该种式对于眼前节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超声乳化对眼前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眼前节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瓣遮盖治疗29例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结膜瓣遮盖治疗的29例(29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8例,单纯疱疹性角膜溃疡5例,细菌性角膜溃疡9例,外伤后继发角膜溃疡者2例,不明原因者5例。所有角膜溃疡患者中伴穿孔者3眼。对上述患者行病灶清除+结膜瓣遮盖治疗,术后针对原发病进一步进行药物治疗。结果28眼经过一次手术后,角膜溃疡愈合;1眼术后2周时结膜瓣溶解脱落,出现前房积脓,再次行结膜瓣遮盖,但最终未保住眼球。该手术方法治疗角膜溃疡有效率达96%。本组病例中,28眼通过结膜瓣遮盖达到治愈角膜溃疡,保存眼球的目的。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角膜溃疡,结膜瓣遮盖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溃疡愈合,保存眼球,尤其对于不能开展角膜移植的基层医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膜瓣遮盖术 难治性角膜溃疡 临床疗效
  • 简介:<正>从1993年至今,我们对119例上颌窦根治手术患者,术后采用明胶海绵填塞窦腔的方法,其优点较多,且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119例患者中,男78例,女41例,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34岁。右侧慢性上颌窦炎57例,左侧慢性上颌窦炎62例。

  • 标签: 明胶海绵 手术患者 填塞 效果满意 慢性上颌窦炎 上颌窦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巩膜扣带中运用间接眼底镜进一步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意义.方法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采用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病例共86例87眼,在术前查找视网膜裂孔的基础上,手术中运用间接眼底镜进一步查找视网膜裂孔,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第3天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复位83眼(95.4%),术前84眼检出裂孔(96.6%),在手术中有18眼(20.7%)检查出新视网膜裂孔.中检出视网膜裂孔100%.结论在充分的术前检查基础上,强调在巩膜扣带中运用间接眼底镜进一步查找视网膜裂孔,对眼底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是必要的,可以提高视网膜裂孔检出率和巩膜扣带视网膜复位率.

  • 标签: 间接检眼镜 视网膜裂孔 巩膜扣带术
  • 简介: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且白内障患者大多是老年性,常合并有全身性疾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介绍了320例(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详细进行护理评估,做好术前心理辅导,眼球运动和注视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眼和全身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做好出院指导。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带(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治疗眼球壁异物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21例(21眼)眼球内壁异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异物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21眼)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异物,伴有角膜裂伤、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者,均得到治愈。术后视力较术前增加者6眼(占28.6%),不变者8眼(占38.1%)。术后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球壁异物取出,异物取出成功率高,同时治疗并发症,是治疗眼球内壁异物的较好选择。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眼球壁 眼内异物
  • 简介:我科采用泪囊鼻腔开放开放泪囊,使之与鼻腔相通,建立鼻内引流通道治疗合并萎缩性鼻炎、泪囊狭小的慢性泪囊炎共13例(13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13例(13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6~43岁,平均(32.0±0.5)岁。合并萎缩性鼻炎者4例(4眼),小泪囊者6例(6眼),合并萎缩性鼻炎和小泪囊者3例(3眼)。

  • 标签: 泪囊鼻腔开放术 慢性泪囊炎 治疗 萎缩性鼻炎 病例 引流通道
  • 简介: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眼球摘除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50例眼球摘除患者(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睡眠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睡眠护理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观察两组眼球摘除患者术后5天睡眠情况。结果实验组于音乐疗法干预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音乐疗法能有效提高眼球摘除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音乐疗法 眼球摘除术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型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体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是治疗晶状体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术 睫状沟
  • 简介: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技术应用于小梁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107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48例56只眼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对照组(B组)44例51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观察比较术后前房、眼压、住院日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1%(9只眼),对照组为31.4%(16只眼);术后半年,眼压的控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眼压的长期控制并不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浅前房 可调节缝线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切除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和新月形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01/2009-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按照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入选手术治疗患者30例30眼按患者入选编号末位数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行结膜定量定位切除15例15眼;偶数组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手术15例15眼。手术后第2,4,8wk分别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症变化情况,测量泪河、BUT,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仪和结膜新月形切除组术后4wk,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为87%,无差异。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87%;结膜新月形切除组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1)。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87%,BUT≥10s者,占73%,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53%。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73%(χ^2=0.833,P=0.361),BUT≥10s者,占67%(χ^2=0.159,P=0.690),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60%(χ^2=0.136,P=0.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安全、简便、准确、有效,更适合手术经验不足的医师开展。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定量定位切除术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胬肉中完整,安全,彻底剥离角膜上的变性组织的技巧性,安全性。方法25例胬肉中以逆向撕皮法,剥离胬肉组织,术后观察有无结膜变性组织残留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结果25例眼用此方法均能完整,彻底的剥离附着在角膜上的变性组织,无残留胬肉组织,上皮修复较快。结论胬肉中以角膜上皮全层为厚度行结膜变性组织的剥离方法简单,可行,安全性高的式,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向撕上皮法 安全性
  • 简介:慢性泪囊炎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治疗以手术方法为主,而泪囊鼻腔吻合迄今为止仍不失为本病公认的理想式。但传统手术创口较大,愈合时间长,术后瘢痕形成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我院自2008年起进行技术改进,使其省时简便,对外表影响小,成功率提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临床分析 小切口 慢性泪囊炎 眼科临床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改进的小梁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51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如下改进的小梁切除:1.中先行前房穿刺并多次放液降压,2.隧道刀制作薄层大巩膜瓣并紧密缝合,3.中散瞳、毕皮质类固醇结膜下注射等。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眼压控制情况、视力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随访1-6个月,眼压控制≤21mmHg者4611~:,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42眼。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手术治疗,改进后的小粱切除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持续性高眼压 小梁切除术 改进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结膜新月形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结膜松弛症患者15例(30眼)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第2、4、8周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切除程度、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评价、测量泪河、泪膜破裂时间及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术后4周国际眼表面疾病指数明显降低,术后8周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3,P=0.000)。术后2、4、8周泪河明显改善,术后8周25眼泪河恢复正常。术后8周泪膜破裂时间≥10s有18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7,P=0.004)。术后8周,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率为46.6%(14/30)。松弛结膜残留积分术后2周10分,4周7分,8周6分。手术并发症积分术后2周6分,4周12分,8周8分。结论球结膜新月形切除治疗结膜松弛症安全、有效,明显改善结膜松弛症症状。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新月形切除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