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吸除术与隧道式切口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4年间在我院住院部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选择了342眼行隧道式切口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及578眼行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并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后在视力、内皮细胞损伤、术后散光、远期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进行比对。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视力恢复、内皮细胞损伤、术后散光、远期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结论:在临床应用中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吸除术与隧道式切口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超声乳化 白内障 囊外摘除
  • 简介:目的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虹膜定位 波前像差 LASIK 近视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4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三联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在11.04~19.08(平均14.05±3.24)mmHg。3例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5mmHg左右,用5g/L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Ⅰ型、Ⅱ型)36例38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小切口 人工晶状体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估和比较异体羊膜移植术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复发性翼状胬肉计72例(72只眼),均为单眼,曾行单纯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有眼球运动障碍或胬肉增生组织达角膜瞳孔区。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另一组行异体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对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疗效比较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安全性的主要终点事件:无术后并发症;二是临床有效性的主要终点事件:避免复发。结果术后12个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38只眼中36例痊愈,2例复发,复发率5.26%;异体羊膜移植组,34只眼中28例痊愈,6例复发,复发率17.65%。在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事件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有效性主要终点事件中,胬肉复发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即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翼状胬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异体羊膜移植组。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异体羊膜移植 手术治疗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3mo观察术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小,手术更安全。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缝合
  • 简介:目的:研究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眼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患者,采取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A组)以及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B组)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中央角膜厚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超声粉碎晶状体技术可以考虑应用。

  • 标签: 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复杂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χ~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χ~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眼肌麻痹疾病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眼肌麻痹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其疗效差异,经人院前检查,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眼科疾病史、遗传眼科疾病史均无明显差异,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19/30),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眼肌麻痹疾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更好,不仅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同时改善患者的眼部血液循环,补充眼部肌肉所需营养,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眼肌麻痹 疗效
  • 简介:目的对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倾斜巩膜隧道、楔状小梁切除、加大滤过内外口等措施对原术式进行改良,临床应用于30例32眼青光眼.结果术后结膜反应轻微,前房开始时稍浅,术后7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37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弥散、扁平、范围广,均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该术式操作安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手术方式 倾斜巩膜隧道 滤过泡 眼压
  • 简介:目的对照观察和评价弥可保和腺苷钴胺片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评估弥可保的治疗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将37例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用弥可保和腺苷钴胺片治疗,比较两组间视力改善及视神经萎缩发生情况。结果弥可保治疗组视力改善有效率为63.15%,腺苷钴胺片对照组视力改善有效率为27.78%;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可保治疗组视神经萎缩发生率为46.15%,腺苷钴胺片对照组视神经萎缩发生率为72.22%,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可保对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治疗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药物,其对视功能的恢复优于腺苷钴胺片。

  • 标签: 弥可保 腺苷钴胺片 视神经 挫伤
  • 简介: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及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改善LASIK术后视疲劳的疗效观察。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戴全矫眼镜用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术后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30d,B组不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分别对其术后1wk;1mo行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术后融合范围均较术前减小。术后1wk时融合范围两组分别为18.58±8.91和13.45±8.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融合范围分别为20.55±7.23和18.12±6.1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时A组视疲劳评分3.92±1.65,B组评分5.16±2.3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评分分别是1.28±0.96和1.45±0.9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双眼的融合功能下降是出现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后早期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视疲劳症状。

  • 标签: 近视 LASIK 视疲劳 融合范围 融合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两种显微手术方法吻合泪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出泪小管的断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即麻醉导管单路插管吻合组(30眼)和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吻合组(37眼)。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到鼻侧泪小管断端并且一次手术成功吻合泪小管,随访6月~31月(平均11.5月),麻醉导管单路插管术30眼,治愈24例,好转3眼,失败3眼,治愈率80%;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术37眼,治愈32眼,好转3眼,失败2眼,治愈率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硅胶管双路环行置入法是理想的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在Terson综合征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经我科确诊的13例Terson综合征患者的17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疗效。结果13例患者的17只眼经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目前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对于Terson综合征患者而言安全有效。故临床医生需尽早明确诊断,若病情许可,宜早日手术,以避免部分患者视力发生永久性损伤。

  • 标签: TERSON综合征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割术 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疗效以及耐药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95例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氯霉素进行治疗,统计治疗数据,评价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效果和耐药性。结果: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A组患者痊愈54例(83.1%),显效7例(10.8%),有效3例(4.6%),无效1例(1.5%);采用氧氟沙星治疗的B组患者痊愈25例(38.5%),显效6例(9.2%),有效23例(35.4%),无效11例(16.9%);采用氯霉素治疗的C组患者痊愈4例(6.2%),显效3例(4.6%),有效36例(55.4%),无效22例(33.8%),组间治疗效果和耐药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起效快,效果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值得推广借鉴。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角膜炎 结膜炎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评价羊膜移植几种手术方法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分别采取角膜层间烧烙术、新鲜羊膜移植术、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手术。结果:18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术后1~5d疼痛消失,7~12d角膜上皮修复,7~21d后羊膜植片常规溶解。角膜层间烧烙术1眼、新鲜羊膜移植术3眼术后1~2mo再次出现角膜大泡及角膜刺激症状而再次手术。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术,术后当天疼痛消失,14d角膜上皮光滑,角膜大泡消失。随访6~18mo无1例复发,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大泡性角膜病变 角膜灼烙 羊膜嵌入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三联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72例72眼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术后3,18mo平均眼压分别为15.30±2.64mmHg和16.72±2.30mmHg,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眼压控制良好,能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 标签: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glaucoma,NVG)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类型的青光眼,难以控制的眼压、视力的急剧下降和眼部疼痛症状是其特点。目前国内外对NVG的研究颇多,新的治疗方法不断被探索,然而手术仍是其目前最终的治疗方式,尤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药物与其它手术的联合治疗更是近年NVG治疗的热门话题。本文对NVG的治疗方面的不同方法和疗效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药物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小梁切除术 Ahmed引流阀植入
  • 简介: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24眼角膜病变患者实施飞秒激光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对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觉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wk,角膜移植片透明者21眼(87.5%),移植片轻度混浊者3眼(12.5%)。视力≥0.5者18眼(75.0%),0.2~0.4者6眼(25.0%)。术后3mo,角膜散光2.25~3.09(平均2.16±0.21)D,较常规角膜移术后散光产生(平均3.67±0.38D)有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视力及散光均有差异(P均〈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根据不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设计不同角膜瓣形状,术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比传统穿透性角膜移植散光明显减少,切口精确整齐且可以选择个体化形状,具有更多的手术优点。

  • 标签: 飞秒激光 穿透性角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