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以传导性聋及不伴有鼓室和乳突急性化脓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为特征,是小儿常见致聋原因之一。本科对1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室注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2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12例;年龄3~70岁,儿童183例,10岁以下儿童141例;病程1d至2个月。右耳112例,左耳116例,其中8例为双耳同时发病。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鼓室注射 药物治疗 急性化脓性 中耳积液 感染症状
  • 简介:目的研究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声导抗各值的差异及与纯音听阈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162耳)SOM患者的声导抗和纯音测听资料,并将声导抗各项指标、纯音听阈测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将能抽出液体和不能抽出液体者进行上述指标比较。结果SOM患者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声顺值和Grad明显低于正常组,TW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耳道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抽出液体和不能抽出液体组,声导抗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M患者纯音听阈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是否出现障碍除TW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声顺值、Grad和TW有助于诊断SOM。鼓室压、声顺值、Grad和TW的值的大小不能为鼓室有否积液提供依据。SOM患者有听力下降,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可以通过声导抗中TW指标的大小,估计听力是否受损。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声导抗 纯音测听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细胞中端粒逆转录(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TERT)表达及其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gonucleotides,ASODN)对其表达和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探索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在不同时间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oavidin-biotin-enzyme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ERT的表达;不同浓度的TERTASODN和正义寡核苷酸(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s,SODN)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PE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ERT的表达;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在不同浓度的TERTASODN和SODN作用下RPE细胞生长活性及其生长抑制率.结果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可表达TERT,在5,10μmo/LASODN作用下,TERT的表达明显受抑制;TERTASODN能明显抑制RPE细胞增生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ERTASODN能序列特异性地抑制RPE细胞TERT表达和增生活性.

  • 标签: 端粒酶逆转录酶 核苷酸 视网膜色素 上皮细胞 RPE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鼓膜穿孔延缓愈合可导致声波传递增益减少。文献报道颗粒B通过细胞内、外途径介导炎症反应,影响或延缓皮肤等伤口愈合;颗粒B基因敲除的小鼠则不发生迟缓愈合。鼓膜结构与皮肤有相似性,但在正常鼓膜与损伤延迟愈合鼓膜中颗粒B的表达差异鲜有报道。本文总结了慢性鼓膜穿孔产生和延迟愈合的机制及颗粒B可能对其影响的途径,为研究颗粒B抑制剂在促进慢性鼓膜穿孔炎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 标签: 颗粒酶B 鼓膜穿孔 炎症反应 损伤修复
  • 简介:透明质酸结构复杂,功能特殊,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作为透明质酸的专一性水解存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透明质酸在眼科手术局部麻醉,白内障及其并发症、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报道很多,并有部分涉及甲状腺相关眼病等疾病的治疗应用情况:现将透明质酸基本性质及其在眼科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眼科疾病 临床研究 生物学活性
  • 简介:<正>例1,女,9岁。发热,双侧耳下部肿大5天,右耳内堵塞感及听力减退1天,于1998年12月25日来我科就诊。检查:体温38.7℃,心肺正常。二侧以耳垂为中心腮腺肿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发亮紧胀,不红,按之有弹性感及压痛,腮腺管口红肿。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腭弓、悬雍垂水肿,鼻咽部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鼻甲充血肿胀,总鼻道有清水样涕。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分泌性中耳炎 腮腺肿大 悬雍垂水肿 粘液性 腮腺管
  • 简介:目的研究聚合链反应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眼内液病毒DNA的临床价值.方法聚合链反应检测28例37个眼内液标本疱疹病毒DNA,分析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及最终诊断.结果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15例,单纯疱疹病毒1型DNA3例.适宜检测时间为炎症活动期,不用或短期使用抗病毒药.前房水和玻璃体均可取得可靠结果.结论聚合链反应检测眼内液病毒DNA,方法简便,尤其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急性视网膜坏死 致病病毒 影响因素 诊断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多见,虽经反复咽鼓管吹张、鼓膜置管等治疗,仍有复发的顽固病例。本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咽鼓管鼓口直径较正常狭小,提示可能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在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没有发现咽鼓管骨性段骨质增生现象。

  • 标签: 咽鼓管 测量 分泌性中耳炎
  • 简介:  一、MMP和TIMP  基质金属蛋白(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是自然界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一类,广泛分布各种生物中,它几乎能够降解除多糖以外的全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成分,并能激活多种其他的MMPs,形成瀑布效应.……

  • 标签: 中的作用 作用机制 发病中的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visualanaloguese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US4.8%,P=0.04)、患者满意度(85.7%掷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US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傩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局部阻塞 筋膜下麻醉
  • 简介: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谷胱甘肽S转移(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是典型的多功能,主要催化各种化学剂与谷胱甘肽结合。近些年的研究表明,GSTs有抗过氧化引起的白内障作用。GSTs表达水平的高低在白内障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近年来GST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 标签: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谷胱甘肽 白内障
  • 简介:目的观察白三烯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声导抗曲线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门诊急性SOM患儿80例(108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56耳)、对照组38例(52耳)。2组均给予抗生素1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2周及黏液促排剂2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白三烯拮抗剂孟鲁司特,疗程2周,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69.6%)明显高于对照组(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SOM的治疗中加用白三烯拮抗剂有助于声导抗曲线的恢复。

  • 标签: 白三烯拮抗剂 分泌性中耳炎 声导抗图 儿童
  • 简介:头颈鳞癌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9不仅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上皮-问充质转化及血管生成相关,而苴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头颈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侵袭与转移 头颈鳞癌 恶性肿瘤 辅助治疗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透明质酸和亚甲蓝染色对麻醉效果和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100例(100眼)白色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及改良亚甲蓝前囊膜染色组53例,对照组(球周麻醉中不加入透明质酸和前囊不染色)47例。球周麻醉后,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晶状体植入术。比较环形撕囊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结果2组术中撕囊成功率及人工晶状体体囊袋内植入率均有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及改良亚甲监染色明显提高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降低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副作用,且廉价易得,适合在防盲白内障手术中推广。

  • 标签: 白内障 透明质酸酶 亚甲蓝 囊膜染色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经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假说集中与多元醇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及氨基己糖途径有关。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PARP)作为统一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分子,与DR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密不可分,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可成为DR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