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锗是德国化学家Winkler于1886年2月最先从矿石中分离出并命名的。各种天然食物中均不同程度地含有锗,换算一下大约成人每天的锗摄入量为400~3500μg,因此锗普遍存在于机体中,是机体中一种正常的微量活性元素。

  • 标签: 冷饮食品 正常 摄入量 机体 功能性 命名
  • 简介:Crag1是牡蛎中主要过敏原,属于一种原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是存在于肌肉和非肌肉细胞中高度保守的、分子量大约为34~38kDa的一种结合蛋白。目前已经明确Crag1的一级结构是由284个氨基酸构成,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软体类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均没有复杂的三、四级空间结构。Crag1的过敏原性不是来自构象、非连续性表位而是来自于线性、连续性表位。Crag1在92~105区段(IQLLEEDMERSEER)中具有IgE抗原结合表位,其他的IgE抗原结合表位有待进一步试验确认。Crag1作为一种原肌球蛋白,对肌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物种原肌球蛋白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综述介绍了Crag1的基本结构性质与功能,系统地描述了Crag1,讨论了现阶段研究牡蛎过敏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治疗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食品的过敏性疾病,尤其是治疗牡蛎引起的过敏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牡蛎 过敏原 Crag 1 原肌球蛋白 结构
  • 简介:1国际领先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食品研究.在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华传统"养生学"指导下,作者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在国际上系统开展黑色食品研究与开发,通过20年来的科学实验与思考,首先发现在各类食物中,其自然颜色相对较深的食物,其营养因子生理活性物质相对更为丰富.

  • 标签: 生理功能 营养功能 保健功能 黑色食品
  • 简介:我国功能食品的原料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不仅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产品出口量也年年递增,而且外资和其他行业的资本也大量进入,助推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产业的发展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克服与跨越这些障碍,将极大地解放产业的发展能量,拓宽产业的发展空间。

  • 标签: 原料标准 功能食品 产业规模 市场 产品出口量
  • 简介:我国着手研发新型具备自我修复功能的防弹衣,穿山甲鳞片可以自行修复凹痕,这一发现可能推动自我恢复防弹衣的发展。

  • 标签: 修复功能 防弹衣 研发 穿山甲
  • 简介:黑龙江龙谊麦业有限公司与美国面粉专家合作,完成了即发型高档功能性面粉的调制技术和商业化生产环节的研究课题,其理化及营养指标均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据介绍,这种“即发面粉”是采用进口的先进配麦设备,以东北优质小麦面粉和生物型营养疏松剂为原料精制而成。这种面粉制作馒头等面食无需使用酵母,

  • 标签: 黑龙江龙谊麦业有限公司 功能性面粉 营养指标 营养疏松剂
  • 简介:以麦芽、糙米、废弃啤酒酵母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富集γ-氨基丁酸,定向降解生成所需要的糖原和蛋白原,通过一定的配比研究,控制美拉德反应,然后采用连续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开发功能性麦精。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淀粉酶、蛋白酶定向酶解麦芽的参数,确定蛋白酶的添加量为0.2%、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h以及淀粉酶的添加量为0.2%、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h;研究了通过促进糙米中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富集γ-氨基丁酸,确定添加VB6以及硫酸钙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研究了促进啤酒酵母自溶的条件:pH6.0、食盐添加量0.8%、50℃条件下提取4.5h。

  • 标签: 功能性麦精 麦芽 糙米 啤酒废酵母 Γ-氨基丁酸
  • 简介:从孕妇体型变化分析入手,提出了设计制作带有功能性辅助装备的孕妇装的理念:通过腹部支撑、背部牵引结构对孕妇的腹部产生一种上提的力来代替孕妇自身脊柱的力,从而减轻孕妇脊柱的压力。并对孕妇装辅助设备的设计进行具体的介绍。

  • 标签: 孕妇装 功能性 辅助装备
  • 简介:扼要地介绍了珍珠的价值与保健机理。立肯诺珍珠纤维的发明是自古以来珍珠护肤养颜的传统理念与现代纺织工艺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一发明使人们长期以来想把珍珠变成可以穿在身上的衣服的梦想成为现实。最后对珍珠纤维的保健功能作了分析,指出珍珠纤维纺织品可观的市场前景。

  • 标签: 珍珠 珍珠纤维 功能性纺织材料 保健功能
  • 简介:白藜芦醇主要存在于葡萄、虎杖、花生等植物中,是一种天然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突变、抗菌、抗炎、抗氧化、诱导细胞凋亡及雌激素调节物质。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对白藜芦醇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白藜芦醇在食品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 标签: 白藜芦醇 生物活性 作用机理
  • 简介: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能力体系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的课程内容与实施等关键问题,以校内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消化吸收行业企业资源,融创新教育理论与典型创业案例于一体,设计双创能力训练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探索并形成在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阶段轮换训练范式,并在试点推广中取得了应用成效。

  • 标签: 协同创新 创新创业 能力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