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人体来说,心血管系统确保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出现问题会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症状。尤其是在当前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情况逐渐增多,现阶段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排在了居民疾病死亡率的首位。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出现年龄相关性疾病的情况越发严重,比如心血管疾病,已经对整个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心血管疾病保护为角度,针对天然活性成分黄腐酚展开探讨。

  • 标签: 黄腐酚 心血管保护 天然活性成分 作用
  • 简介:【摘要】对于人体来说,心血管系统确保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出现问题会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症状。尤其是在当前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情况逐渐增多,现阶段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排在了居民疾病死亡率的首位。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出现年龄相关性疾病的情况越发严重,比如心血管疾病,已经对整个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心血管疾病保护为角度,针对天然活性成分黄腐酚展开探讨。

  • 标签: 黄腐酚 心血管保护 天然活性成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侧颈部淋巴结的示踪作用及对侧区淋巴结清扫策略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516例PTC患者病历资料,其中cN0患者(436例),cN1患者(80例),男137例,女379例,男女比例1.00∶2.76。在术中应用纳米示踪淋巴结,收集各个侧区(Ⅱ区、Ⅲ区、Ⅳ区)淋巴结数目,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计算黑染及非黑染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436例cN0患者黑染LNM率Ⅱ区(P=0.002)、Ⅲ区(P=0.000)、Ⅳ区(P=0.002)均高于非黑染LNM。80例cN1患者(Ⅱ、Ⅲ、Ⅳ)区黑染LNM率同样高于非黑染LNM(0.011、0.019、0.015),cN0患者Ⅲ区黑染LNM率影响Ⅱ区、Ⅳ区LNM(P=0.000、P=0.000)。cN1患者Ⅲ区黑染LNM率对Ⅱ区有影响(0.030),对Ⅳ区黑染LNM率无影响(0.315)。结论使用纳米后侧区(Ⅱ区、Ⅲ区、Ⅳ区)黑染LNM率能代表侧区LNM率,有助于指导侧区淋巴结清扫;另Ⅲ区黑染LNM率可影响Ⅱ区、Ⅳ区LNM率,有侧区前哨淋巴结的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侧颈部淋巴结 纳米炭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长治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足月重症肺炎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行无创呼吸机联合PS治疗,回顾性统计两组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胸部X线图像恢复正常者占90.00%(45/50),对照组占70.00%(35/50)。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t=1.945、0.631,P<0.05),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t=5.174,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t=19.774、χ2=7.111,P<0.05)。结论PS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可快速改善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4—2017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分离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94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和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还对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克拉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西丁、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体外进行了评估。结果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范围在0.25~64.0 mg/L,MIC50 和MIC90分别为4和16 mg/L。奈诺沙星对大部分(68.0%,132/194)脓肿分枝杆菌的MIC≤4 mg/L,显著高于莫西沙星(51.0%,99/194;χ²=11.651,P<0.01)、环丙沙星(46.4%,90/194;χ²=18.572,P<0.01)和左氧氟沙星(25.8%,50/194;χ²=69.586,P<0.01)的MIC≤4 mg/L的菌株所占比例。除亚胺培南外,没有观察到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结论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优于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作为联合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选择之一。

  • 标签: 奈诺沙星 脓肿分枝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5例NSCL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分选单核细胞,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单核细胞中IL-22R1、IL-20R1和IL-20R2 mRNA表达。应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的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Fas配体(FasL)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颗粒酶A、颗粒酶B和颗粒酶H水平变化。NSC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A549细胞共培养,观察IL-24刺激后单核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观察使用氯甲基酮Z-AAD-CMK抑制颗粒酶B后单核细胞杀伤功能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结果单核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单核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表达在健康对照和NSCLC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单核细胞FasL、TRAIL水平及分泌颗粒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和非肿瘤部位(P<0.05),IL-24刺激不影响FasL、TRAIL水平和颗粒酶A、颗粒酶H分泌(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单核细胞分泌颗粒酶B(P>0.05),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显著提升颗粒酶B分泌水平(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对单核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单核细胞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P<0.05),Z-AAD-CMK刺激可抑制高浓度IL-24介导的单核细胞杀伤功能提升(P<0.05)。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通过提升颗粒酶B分泌增强单核细胞的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单核细胞功能。

  • 标签: IL-24 非小细胞肺癌 单核细胞 抗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衰减值(computer tomography attenuation value,CT attenuation value)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与活性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时通过CT检查和MRI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测1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7个肝囊型包虫病的CT值及ADC值,分别对各型病灶囊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肝囊性包虫的CT值及ADC值,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比较各型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根据WHO分型标准,其中CE1:51例、CE2:47例、CE3:50例、CE4:52例、CE5:27例。5型囊性病灶的CT值和ADC值分别为:CE1型(4.79±1.70) HU和(3.25±0.31)×10-3 mm2/s、CE2型(6.02±2.53) HU和(3.18±0.15)×10-3 mm2/s、CE3型(22.96±4.82) HU和(2.57±0.25)×10-3 mm2/s、CE4型(35.30±17.80) HU和(2.40±0.12)×10-3 mm2/s、CE5型(108.77±51.02) HU和(2.13±0.68)×10-3 mm2/s,其中,CE3、CE4、CE5与CE1、CE2比较,CT值均增高(P<0.05);CE1、CE2、CE4、CE5的ADC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值和ADC值之间呈负相关(r=-0.835)。结论本研究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地诊断肝囊型包虫病各型病灶活性,根据各型病灶CT值和ADC值的不同,可间接反映病灶生长的活性,从而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囊型肝包虫 计算机体层成像衰减值 表观扩散系数 分型 活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植物内生菌因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本文章将从药用植物内生菌与宿主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物学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内生菌 药用植物 关系 活性代谢产物 生物学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饥饿条件下不同浓度硝酸盐对脑胶质瘤C6和U87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方法将C6和U8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饥饿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培养基培养,饥饿组给予等体积的Hank′s平衡盐溶液培养。两组细胞分别应用0 mmol/L、0.05 mmol/L、0.20 mmol/L和0.50 mmol/L的硝酸盐处理12 h和24 h,然后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各组p62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及硝酸盐转运蛋白(SLC17A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状态引起C6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C6细胞培养12 h和24 h后分别下降了(63.60±2.40)%和(77.10±2.70)%;U87细胞分别下降了(65.60±2.70)%和(86.80±3.20)%(均P<0.01);给予0.20 mmol/L和0.50 mmol/L的硝酸盐处理后,饥饿组C6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与0 mmol/L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均P<0.05),而0.05 mmol/L的硝酸盐浓度对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6细胞对照组给予0.20 mmol/L和0.50 mmol/L硝酸盐后,各组膜联蛋白Ⅴ和碘化丙啶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饥饿12 h后,0 mmol/L组膜联蛋白Ⅴ和碘化丙啶的阳性细胞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0.71)%和(7.80±0.34)%;0.20 mmol/L组分别为(17.30±0.82)%和(10.30±0.42)%;0.50 mmol/L组分别为(19.40±0.75)%和(12.60±0.7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87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对照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不影响C6和U87细胞p62 mRNA的表达水平(均P>0.05);而饥饿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后C6和U87细胞p6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均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饥饿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后LC3Ⅱ/Ⅰ的比值明显下调,而p62和SLC17A5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硝酸盐可抑制饥饿状态下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内的自噬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硝酸盐类 自噬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饥饿条件下不同浓度硝酸盐对脑胶质瘤C6和U87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方法将C6和U8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饥饿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培养基培养,饥饿组给予等体积的Hank′s平衡盐溶液培养。两组细胞分别应用0 mmol/L、0.05 mmol/L、0.20 mmol/L和0.50 mmol/L的硝酸盐处理12 h和24 h,然后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各组p62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及硝酸盐转运蛋白(SLC17A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状态引起C6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C6细胞培养12 h和24 h后分别下降了(63.60±2.40)%和(77.10±2.70)%;U87细胞分别下降了(65.60±2.70)%和(86.80±3.20)%(均P<0.01);给予0.20 mmol/L和0.50 mmol/L的硝酸盐处理后,饥饿组C6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与0 mmol/L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均P<0.05),而0.05 mmol/L的硝酸盐浓度对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6细胞对照组给予0.20 mmol/L和0.50 mmol/L硝酸盐后,各组膜联蛋白Ⅴ和碘化丙啶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饥饿12 h后,0 mmol/L组膜联蛋白Ⅴ和碘化丙啶的阳性细胞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0.71)%和(7.80±0.34)%;0.20 mmol/L组分别为(17.30±0.82)%和(10.30±0.42)%;0.50 mmol/L组分别为(19.40±0.75)%和(12.60±0.7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87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对照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不影响C6和U87细胞p62 mRNA的表达水平(均P>0.05);而饥饿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后C6和U87细胞p6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均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饥饿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后LC3Ⅱ/Ⅰ的比值明显下调,而p62和SLC17A5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硝酸盐可抑制饥饿状态下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内的自噬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硝酸盐类 自噬 细胞增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老年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水平,分析微血管心绞痛患者凝血活性的改变。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微血管心绞痛的老年患者45例(微血管心绞痛组),年龄60~80岁,男性27例,女性18例;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老年人43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FPA和GMP-140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测定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检测血小板、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尿酸、肝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微血管心绞痛组患者与对照组FPA(430.32±364.05)μg/L比(263.73± 118.29)μg/L,较对照组升高(t=2.913,P<0.01);GMP-140(5.78±3.92)μg/L比(6.95±1.91)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0,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33±5.70)mg/L比(0.81±0.86)mg/L,较对照组升高(t=2.927,P<0.01)。结论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较对照人群FPA水平升高,微血管心绞痛患者体内凝血活性增强。炎症状态可能促进微血管心绞痛发生、发展,但是否与炎症状态促进凝血活性增强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微血管 心绞痛 纤维蛋白肽A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AD和非HAD的艾滋病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Tat蛋白氨基酸位点变异及其对U87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BLAST和MEGA6对一例HAD患者(H)和一例非HAD患者(N)的基底节(BG)、脾脏(SPL)共4个部位来源的HIV-1 Tat蛋白进行序列分析,研究其氨基酸位点变异,并将tat基因转染至U87细胞,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初步判断Tat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at蛋白的表达;并使用cck-8法、Western blot、MDA检测试剂盒研究不同部位Tat蛋白对细胞活性、氧化应激指标GPX、MDA水平的影响。结果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N-BG、N-SPL、H-BG、H-SPL来源的HIV-1 Tat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Tat蛋白可抑制U87细胞的活性,抑制作用可以被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逆转。与对照组相比,四个实验组MDA水平均升高,GPX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4,P=0.000,P=0.003;P=0.000,P=0.016,P=0.000,P=0.021);且不同部位的Tat蛋白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不同,H-BG组MDA水平高于N-BG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且无论是HAD还是非HAD患者BG组GPX含量均低于S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7,P=0.01,P=0.007)。结论HAD及非HAD患者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Tat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也不同。

  • 标签: HIV相关痴呆 HIV-1 Tat蛋白 丙二醛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胚胎外胚层发育(EED226)抑制组蛋白甲基化过度修饰是否具有抗癌活性并研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用不同浓度的EED226处理肝癌细胞4、6、8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5 μmol/L的EED226或者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肝癌BEL-7402和SMMC7721细胞株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组蛋白3上的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和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株的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Bim)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EED226能强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的增殖,抑制效应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作用。处理8 d后,EED226在两个细胞株中的半数细胞活性抑制率(IC50)分别为0.8 μmol/L和0.9 μmol/L。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个肝癌细胞株分别经EED226处理与DMSO处理后H3K27me3的表达相比较显著下降。在BEL-7402和SMMC7721细胞中,EED226处理组H3K27me3的下游基因Bim和p2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DMSO组[1.00±0.15比5.67±1.53(t=-5.266,P<0.01),1.00±0.05比6.67±1.53(t=-6.422,P<0.05)和1.00±0.25比6.30±1.50(t=-5.968,P<0.05),1.00±0.10比6.00±1.00(t=-8.6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Bim和p21蛋白质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表观遗传调控新型抗癌制剂EED226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中组蛋白三价甲基化过度修饰,进而解除对Bim和p21表达的抑制,达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表明EED抑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肝癌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组蛋白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膝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筛选牛膝的有效成分,并收集其对应的作用靶点;检索与OP相关的靶点;有效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通过DAVID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有效成分10个,交集靶点有18 个。“成分-靶点”网络节点28 个。PPI 网络节点15个。KEGG富集通路7 条。结论:牛膝治疗OP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细胞分化和凋亡、代谢、炎症反应等途径有关。

  • 标签: 牛膝 骨质疏松 网络药理学 有效成分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骨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骨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骨活性。结果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2 ± 0.1)%,CPC组为(90.2 ± 0.1)%(P < 0.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成骨活性更强。结论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标签: 大黄素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活性
  • 简介:摘要神经肌肉因素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颏舌肌作为最大的上气道扩张肌,目前已被广泛作为上气道的主要代表性肌肉进行研究。然而,目前对于OSA患者的颏舌肌功能是否异常尚有争议。产生上气道反复塌陷的原因可能并不是颏舌肌本身功能异常,也可能是颏舌肌活性不足以抵消其他病理生理缺陷所致。且有研究显示,颏舌肌在对抗气道阻力负荷时的活性变化存在个体差异,提示OSA患者的颏舌肌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的临床表型。本文总结归纳了OSA患者颏舌肌神经肌肉活性特点的研究进展以及颏舌肌功能表型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颏舌肌 神经肌肉损伤 临床表型 治疗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勒醇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口腔颌面创伤中基于再生医学的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和修复带来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10.0 μmol/L、100.0 μmol/L)的富勒醇对大鼠ADSCs生物活性的影响。大鼠ADSCs在成骨培养基中培养,以加入较高浓度(1.0 μmol/L)富勒醇为实验组(成骨培养基+富勒醇,1.0 μmol/L),以未添加富勒醇为对照组(成骨培养基),成骨诱导14 d及21 d时利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两组成骨分化情况。结果Live/Dead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茜素红染色及q-PCR结果显示,富勒醇可以促进大鼠ADSCs中钙化结节的形成,提高成骨基因Runx2、骨钙素(OCN)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论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且具有促进AD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培养 富勒醇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和状态以及肺实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24、48 h,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48 h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分压比值(a/APO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别为(8.16±0.82)分和(8.20±0.78)分,治疗7 d后分别为(4.36±0.81)分和(6.23±0.78)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抗凝酶Ⅲ(AT-Ⅲ)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水平升高,DD-二聚体(D-D)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AT-Ⅲ、SP-B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氧和状态及AT-Ⅲ、SP-B、D-D的表达水平,降低肺部感染程度,促进胸片吸收。

  • 标签: 新生儿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感染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