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联合胶原清创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67.45±2.06)岁,年龄范围为49~85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VSD组和胶原组,每组20例。VSD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胶原组在VSD组的基础上联合胶原清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坏死组织清除面积百分比、细菌清除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胶原组患者换药次数[(1.43±0.03)次]少于VSD组[(3.14±0.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胶原组患者坏死组织清除百分比[(89.21±2.01)%]高于VSD组[(78.46±1.49)%];细菌清除率[(95.51±0.65)%]高于VSD组[(83.96±0.69)%];VAS评分[(2.09±0.22)分]低于VSD组[(3.11±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能够促进VSD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作用,加速创面愈合,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封闭负压引流术 胶原酶 糖尿病足 清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引导下靶点射频联合盘内小剂量胶原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并评定此种方法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住的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以靶点射频热凝治疗的对照组,及以靶点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小剂量胶原注射治疗的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提高。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优良率82.5%,观察组优良率90%。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CT引导下靶点射频联合盘内小剂量胶原注射提高了射频热凝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微创治疗。

  • 标签: CT 颈椎间盘突出症 靶点射频 胶原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注射用胶原,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注射至突出的髓核旁,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40例患者优23例(57.5%),良10例(25%),有效4例(10%),无效3例(7.5%)。结论该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损伤小、操作简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掌握正确的方法,不失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 骶裂孔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刀融切术联合髓核化学溶解术(胶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protrusion,LIDP)的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80例LIDP应用等离子刀手术系统对突出的腰椎间盘进行汽化消融成形,然后注入溶于5ml无菌生理盐水的国产胶原1200U溶解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结果80例术后2周、4周、6个月获得随访,按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估标准,优62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0%(72/8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等离子刀联合髓核胶原溶解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其适应证应严格掌握。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髓核成形 髓核溶解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引导下小剂量胶原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接收的10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名,观察组采用CT引导进行穿刺,并进行小剂量胶原联合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3ml利多卡因、10mg地塞米松、25ml生理盐水、100μg维生素B12行骶管封闭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T引导下小剂量胶原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

  • 标签: CT引导 小剂量胶原酶 射频热凝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导引下突出物臭氧&ldquo;爆破”联合胶原&ldquo;靶点”注射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患者俯卧CT检查床上,CT导引下精确定位,确定责任间盘,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穿刺针穿刺至突出物周围后,通过针内针刺入突出物内推注40%臭氧5-10ml,CT扫描显示突出物被臭氧&ldquo;爆破”。确保无不良反应后间隔15min抽取1ml胶原混悬液进行突出物靶位注射。拔出针内针,然后再次推注胶原3ml进行盘外注射,无不良反应后住院留观5-7天。结果根据改善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分别为39.4%和32.2%,总有效率为88.2%,疗效显著。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CT 导引 &ldquo 双针&rdquo 穿刺 臭氧&ldquo 爆破&rdquo 胶原酶&ldquo 靶点&rdquo 化学溶解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经皮切吸术和胶原溶解术共同治疗作用下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结论 [1]。将经皮切吸术和胶原溶解术分别开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它们各自的疗效,再与二者结合起来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共同作用下的疗效要优于单独治疗时的疗效。结论:综合往往是各取所长。对于治疗单 .纯腰椎盘突出症, APLD和 CCNL有着很大的发展趋势。

  • 标签: 腰椎盘突出 经皮切吸术 胶原酶溶解术
  • 简介:目的:植物来源的抗白血病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对肿瘤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已成为急性粒细胞性自血病的首选药物之一: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该药对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运动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为探讨其作用机理,进一步观察了该药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Ⅳ型胶原的分泌及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HT-1080细胞Ⅳ型胶原MMP-2和MMP-9的产生及活性。结果:三尖杉酯碱在0.001,0.01μg/ml浓度下对HT-1080细胞MMP-2和MMP-9的产生及活性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肿瘤细胞增殖 高三尖杉酯碱 Ⅳ型胶原酶 活性 分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 简介: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不同部位和不同途径注射胶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注射部位和途径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6.5)、EMbase(1966~2006.5)、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2期)、CRD(CenterforReviewsandDissemination,YorkUniversity)和CBM(1978~2006.5)、CNKI(1994-2006)、VIP(1989~2006),同时筛检了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有关不同部位和途径注射胶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1035例患者。由于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未能进行合并分析。其中,4个研究为比较盘内、盘外及盘内外注射,结果显示胶原盘内、盘外和盘内外注射的近、远期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4个研究(436例)为盘外法注射中各间隙比较,其中1个研究结果(100例)显示,前间隙与侧间隙注射胶原均优于后间隙注射;其余研究(纳入病例数均小于50例)显示,三个间隙注射疗效相似(P值均大于0.05)。结论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不同部位注射胶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有何差异,但不同间隙注射的研究显示注射到前间隙与侧间隙均优于后间隙。由于每种注射部位和途径纳入的研究数少,质量不高,且诊断标准、随访时间、结果测量指标和判效标准等均不一致,因此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胶原酶 髓核溶解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半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综合征。是外科常见疾病外伤或正常的活动使椎间盘压力增加,95%发生于L4、L5或L5-S1椎间盘1,压迫了L5或S1神经根,故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健康生活。胶原是一种主要溶解胶原蛋白的,此能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邻近结构。我院自2008年10月-2009年8月,采用臭氧(O3)髓核消融术与胶原蛋白化学消融术联合应用,治疗患者57例收到满意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类胰蛋白对肝星状细胞(HSC)Ⅰ型胶原和蛋白水解激活受体-2(PAR-2)表达的影响,探讨类胰蛋白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类胰蛋白作用后,应用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和PAR-2mRNA的表达。结果类胰蛋白(1~100ng/ml)能够促进HSCⅠ型胶原及PAR-2mRNA的表达,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类胰蛋白可能通过PAR-2作用于HSC,促进HSC表达Ⅰ型胶原,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类胰蛋白酶 肝星状细胞 蛋白酶激活受体-2
  • 简介:胶原Ⅲ肾病(collagentypeⅢglomerulonephroPathy),又名胶原纤维性肾小球病(collagenofibroticglomerulopathy),是近年来认识到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出现大量异常Ⅲ型胶原沉积,它由超微结构发现胶原纤维,经免疫荧光染色判定为Ⅲ型胶原而命名。1979年Arakawa等首先报告2例患者,其肾小球内存在胶原纤维,而无指甲-髌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当时并未证实肾小球内胶原纤维的类型,直至1990年Ikeda等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首先证实了肾小球内沉积的胶原为Ⅲ型胶原。1991年Arakawa等和Imbasciati等将该病命名为胶原Ⅲ肾病,目前沿用的胶原Ⅲ肾小球病(collagentypeⅢglomerulopathy)由1991年Imbasciati等命名。

  • 标签: 胶原Ⅲ 肾病 肾小球病 胶原纤维 Ⅲ型胶原 免疫荧光染色
  • 简介:摘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皮肤胶原的相关深入研究为治疗烧伤等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技术。

  • 标签: 胶原 创面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臭氧与胶原蛋白盘内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臭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常规胶原蛋白盘内外注射。结果观察组优良率86.44%,明显优于对照组73.73%(P〈0.05)。结论臭氧与胶原蛋白盘内联合注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高、创伤小、见效快,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臭氧 胶原蛋白酶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氧对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时的失分化过程的影响,探讨胶原蛋白脯氨酰4-羟化(collagen prolyl 4-hydroxylases,C-P4H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对软骨细胞进行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筛选用于缺氧诱导的最佳COCl2浓度为100 μmol/L后,将小鼠肋软骨细胞分为:常氧组、缺氧组,分别检测第3代0.5-72 h及1、3、5、7代于72 h的各项指标。使用CCK8法及细胞计数测定增殖率,RT-qPCR、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IF-1α、P4Hα1、P4Hα2和Col-II的动态变化。结果肋软骨细胞在不同浓度COCl2条件下培养48 h,100 μmol/L的COCl2组增殖率最高,呈典型的铺路石状;当COCl2浓度>150 μmol/L时,增殖率(P<0.05)降低。常氧与缺氧下诱导肋软骨细胞0-72 h,RT-qPCR显示缺氧组P4Hα2、ColⅡmRNA表达升高(P>0.05)。免疫荧光显示缺氧下HIF-1α与P4Hα2累积于胞核内,P4Hα2逐渐由胞核进入胞浆中。Western-blot显示缺氧组HIF-1α、P4Hα2蛋白表达(P<0.05)增高。缺氧组ColⅡ蛋白表达(P<0.05)在诱导后期增高。常氧与缺氧下培养肋软骨细胞1-7代,CCK8与细胞计数结果显示缺氧组各代细胞增值率及细胞数均增高(P<0.05),且传至6-7代时仍有增殖的潜力。RT-qPCR显示缺氧组各代细胞中P4Hα2、ColⅡ的mRNΑ均增高(P<0.05)。Western-blot显示,缺氧组各代HIF-1α、P4Hα2、ColⅡ蛋白表达(P<0.05)均增高。结论通过缺氧诱导高表达HIF-1α,从而使P4Hα2表达增高,可加速ColⅡ在软骨细胞内翻译后修饰过程,增加ColⅡ的合成和累积。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增殖率增高、失分化过程延缓可能与P4Hα2有关。

  • 标签: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胶原Ⅱ型 软骨细胞
  • 简介:摘要4例男性患儿均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其中2例伴有腹痛。胃镜组织活检病理诊断均符合胶原性胃炎表现,2例累及十二指肠。4例患儿均口服铁剂补铁,2例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1例患儿失访,另3例贫血症状均有改善,其中使用激素治疗的患儿胶原沉积减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骨钙素、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骨碱性磷酸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组,选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胫腓骨骨折患者的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无机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骨碱性磷酸、骨钙素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445,P<0.05;r=0.491,P<0.01)。而骨碱性磷酸、骨钙素水平与ES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骨吸收增强。

  • 标签: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骨钙素 骨碱性磷酸酶
  • 作者: 牛璐璐1,王丽2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9-19
  • 出处:《医师在线》 2019年第09期
  • 机构:摘要:目的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GE)与金属蛋白酶诱导物(EMMPR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关系,研究AGE是否通过EMMPRIN/MMP途径影响Ⅰ型胶原的代谢。方法用AGE-牛血清蛋白(BSA)、EMMPRIN抗体、AGE-BSA+EMMPRIN抗体分别干预小鼠成骨样细胞和巨噬细胞构建的共培养体系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Ⅰ型胶原含量。将不同浓度的AGE-BSA(0、50、100、200、400mg/L)干预共培养的细胞24h,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骨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胶酶谱法测定MMP-2和MMP-9的分泌量。结果AGE-BSA干预后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降低,EMMPRIN抗体组Ⅰ型胶原含量增加,EMMPRIN抗体+AGE-BSA组Ⅰ型胶原水平显著增加。不同浓度AGE-BSA干预共培养体系后,Ⅰ型胶原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且随AGE-BSA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加;MMP-2、MMP-9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并随AGE-BSA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在体外随着AGE浓度的增加刺激EMMPRIN/MMP分泌,促进Ⅰ型胶原降解,进而影响骨质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