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用带线钉固定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都接受带线钉进行固定疗效。观察分析这10例患者预后的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以及其骨折的愈合状况。结果:本次研究所选取的这10例患者的手术切口皆于I期完全愈合,没有任何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或是伤口愈合延迟的情况出现。在对这10例患者随访6至24个月,无任何一例患者出现分离移位情况、钉松动退出情况以及伸膝受限情况,所有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结论:针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钉进行固定治疗是一种非常可靠安全的治疗手段,其操作简单,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也比较小,用时短、安全牢靠,具有优秀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带线锚钉固定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用带线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4月我院接受的82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是41例,分别实施的是髌骨下极切除术以及带线钉方式治疗,治疗后总结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案例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的优良几率更高,是9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更低,是4.9%,和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2=8.33)。结论:针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实施带线钉的方式治疗,其效果显著,相对比其他方式,有突出的作用,值得实施和借鉴。

  • 标签: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带线锚钉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应用FASTING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报告,方法:将1例因摔伤致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患者应用FASTING钉治疗,记录病史及手术记录,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术后X线复查情况。[4]结果:患者症状术后迅速缓解,恢复良好。结论:此次FASTING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 标签: 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肩袖损伤 锚钉
  • 简介:摘要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常造成患者踝部疼痛和提踵无力,非手术治疗的再断裂率高并造成踝部跖屈力量下降,而开放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再断裂率、增加踝部跖屈强度,但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切口相对较小等优点,而钉的使用会使跟腱术后即刻得到较强的连接稳固性。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双钉半Kessler锁定"桥接"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跟腱 外科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缝合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65例合并后踝骨折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分为缝合钉组(采用suture-anchor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螺钉固定组(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前韧带)。缝合钉组17例,男7例,女10例;左11例,右6例;年龄(43.76±15.83)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7例。螺钉固定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左34例,右14例;年龄(39.90±13.57)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30例,旋前外展型1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8±4.46)个月,术后12~1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123.71±41.36)min和(25.17±16.29)次,缝合钉组分别为(99.94±24.16)min和(16.26±10.5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8,2.175;P=0.045,0.033)。术后螺钉固定组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和后间距分别为(3.15±1.35)mm和(6.48±1.43)mm,缝合钉组分别为(2.06±1.47)mm和(6.76±1.78)mm,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8,P=0.002),下胫腓联合切迹后间距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701,P=0.4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固定组16.67%(8/48),缝合钉组5.88%(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258)。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良率,16周时螺钉固定组91.67%(44/48),缝合钉组88.24%(15/17);末次随访时螺钉固定组95.83%(46/48),缝合钉组94.12%(16/17),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螺钉固定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相比,缝合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下胫腓联合前切迹的解剖复位率,减少手术时间,但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 标签: 踝骨折 韧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钉系统结合空心钉固定治疗后叉韧带撕脱骨折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择我院行钉系统结合空心钉固定治疗的80例后叉韧带撕脱骨折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2月)开展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配合,比较术后疼痛评分、不良情绪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1)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

  • 标签: 后叉韧带撕脱骨折 内固定手术 锚钉系统 空心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钉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舟山市中医院骨科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41±9.28)min,长于对照组的(45.69±12.54)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0.59%(7/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固定牢靠等特点,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固定。

  • 标签: 肩锁关节 肩脱位 骨固定钢丝 锁骨钩钢板 带线锚钉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可吸收微型骨应用于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1年4月为研究时间跨度区间范围,抽选病例样本共48例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可吸收微型骨治疗,分析具体治疗干预效果。结果:48例患者经可吸收微型骨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8%,手指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对手指外观均满意。结论:可吸收微型骨应用于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治疗中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 标签: 手外伤 肌腱止点断裂 可吸收微型骨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外排钉压肌腱线和打结线治疗重度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收治的42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29例;年龄(58.3±10.1)岁(32~74岁);右侧26例,左侧16例。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肌腱线组22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钉压肌腱线治疗)和打结线组2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钉压打结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及影像学Sugaya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打结线组比较,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有稍好的外展和前屈活动度、更低的疼痛VAS评分、更高的ASES评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的外旋活动度(39.2°±11.7°)、UCLA评分(28.1±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77.0±9.3)分均较打结线组[(29.8°±14.6°)、(22.1±5.7)分、(66.4±11.0)分]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影像学Sugaya分级较打结线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镜下外排钉压肌腱线比打结线治疗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疗效比较研究 肩袖撕裂 肌腱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钉四点固定治疗的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8.4岁(14~32岁);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9例,Ⅳ型24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胫骨髁间棘高度,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7个月(12~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85.2±4.9)分]、IKDC评分[(86.2±4.3)分]显著高于术前[(43.2±5.2)、(51.2±4.9)分],胫骨髁间棘高度[(9.1±1.2)mm]显著低于术前[(12.6±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胫骨髁间棘高度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32°±5°,3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Ⅱ级),2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Ⅰ级)。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微创、解剖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且对骺板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关节镜检查 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钉来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如何。方法:选用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4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钉内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选用的40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本次手术,在手术之后均无并发症症状出现,在手术后的3个月的ASES评分、UCLA评分和手术之前相比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铆钉内固定技术用于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手术创伤性小且效果好,恢复时间也较短,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科并接受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钉固定手术治疗的23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35.5岁(12~55岁);均为单侧损伤(右侧14例,左侧9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标准:Ⅱ型2例,Ⅲ型18例,Ⅳ型3例。收集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12个月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CT的胫骨前坡角(ATSA)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2~52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患者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患者术后1、12个月的Lysholm评分[(61.4±3.5)、(90.4±4.3)分]、IKDC评分[(69.6±4.2)、(88.5±3.0)分]均较术前[(45.4±6.8)、(49.6±3.9)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SA由术前的4.2°±5.7°恢复到术后1个月的-1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钉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内 膝关节 胫骨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MCL)钉缝合固定与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Schenck分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KD-ⅢM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5~62岁[(37.7±13.9)岁]。21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加MCL钉缝合固定(修复组);20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MCL不予修复(未修复组)。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应力X线片的内侧开口距离。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8~66个月[(54.4±5.1)个月]。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两组间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69.7±5.1)分和(83.8±4.9)分,较未修复组的(61.0±5.5)分和(74.6±6.0)分显著提高(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IKDC评分为(71.8±4.0)分,较未修复组的(71.1±3.9)分显著提高(P<0.05);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为(82.3±5.1)分,与未修复组的(83.2±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VAS为(2.5±0.6)分,较未修复组的(3.2±1.2)分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VAS为(2.0±1.4)分,与未修复组的(2.2±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个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7.6±6.9)°和(125.9±7.8)°,较未修复组的(89.6±4.0)°和(120.9±5.2)°显著增加(P<0.05)。修复组末次随访时内侧开口距离为(2.3±0.2)mm,较未修复组的(3.1±0.2)mm显著降低(P<0.05)。结论关节镜下MCL钉缝合固定或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较为满意功能恢复,但MCL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更快,关节稳定性更加可靠。

  • 标签: 膝损伤 膝脱位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内侧副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肩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板肩锁关节内固定在带线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治疗的56例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Ⅴ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重建组26例(带线钉重建喙锁韧带联合肩锁韧带重建治疗),钢板组30例(带线钉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肩关节主观评分系统(SSR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重建组与钢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重建组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7.9个月)随访,钢板组患者术后获7~18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重建组与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79.9±12.6)、(69.1±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5±19.1)、(65.0±16.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重建组与钢板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87.9±3.4)、(91.9±3.5)分,SSRS评分分别为(85.1±4.1)、(88.6±3.0)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1例出现切口区周围麻木,术后3个月恢复。钢板组2例切口出现感染;1例出现切口发红、渗出,换药术后3周愈合;1例出现切口区周围麻木,术后5个月恢复。结论肩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板肩锁关节内固定在带线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喙锁韧带、肩锁韧带同时重建手术时间较长,但后者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SSRS肩关节主观评分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同时可避免二次手术。

  • 标签: 肩脱位 修复外科手术 韧带 骨折固定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