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血管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类型,血管内机械取栓是近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进展,可显著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而前循环循环相比较进行血管内治疗及风险较前循环的血管内治疗难度程度都相应提高,且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加曲班治疗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循环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阿加曲班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全血黏度切变率(高切)、全血相对切变率指数(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加曲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缓解高凝状态,提升临床综合疗效。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阿加曲班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所接收的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以及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其症状以及危险因素。结果循环脑梗死常出现的症状有眩晕、头晕以及肢体无力,其次是语言不清、行走不稳以及吞咽困难。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不常见因素HCY5、以往卒中病史、酗酒、肿瘤8例和心房颤动。结论循环脑梗死患者症状有头晕、眩晕等,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临床特点 相关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颅内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2例颅内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结果62例患者中,术后治愈24例,恢复良好31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结论加强对患者颅内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能达到预防神经系统及内科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能及时发现病情,有利于减少死亡率和并病残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有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分型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K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病变组20例,小血管病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分型和循环血管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结果(1)大血管病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2)4、血管病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结论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评价支架取栓合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循环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合理分析15例经动脉溶栓(观察组)和22例支架取栓合并动脉溶栓(治疗组)的病例资料,分析2组的临床术后出血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采用动脉溶栓观察组和采用支架取栓合并动脉溶栓的治疗组对比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后循环脑梗死全部病例中,支架取栓合并动脉溶栓对于病人的远期恢复效果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溶栓 急性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摘要西医学观点认为,针对临床收治的循环缺血病例,实际上为一种非正常的相对缺血状态,但不管是对病例实施影像学检查或是分析其临床表现,均无法对此状态进行有效界定,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中医将本病引发的眩晕归属于“眩晕证”等范畴,以“风、火、痰、瘀、虚”为病机,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给予中药行辨证论治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本文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展开分析,并总结临床辨证辨治情况,包括气虚血瘀型、痰瘀交阻型、风阳上扰型、肾精亏虚型等,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以评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急性肾损伤(AKI)的疗效,为治疗心脏术后AKI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DHCA出现AKI并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中CRRT组共62例,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组共31例。以治疗前后患者SAPSⅡ评分变化作为疗效评估依据。结果CRRT组的SAPS-2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IHD组,且在治疗过程中,CRRT组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血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率较低,痊愈率较高,而透析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更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IHD相比,CRRT对于改善DHCAAKI的病情有显著疗效,而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减少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间歇性血液透析 深低温停循环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也。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为痰瘀互结、风痰互扰。本文从脾胃着手,探寻其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关系,以期为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 标签: 脾胃 眩晕 后循环缺血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循环脑梗死 78 例临床及预后分析策略 。 方法: 选择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在本院治疗的 78例循环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 CT或者 MRI检查证实,同时给予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头颈 CTA或者 DSA等进行评价。 结果: 导致急性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包括心脏病、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椎基底动脉形态学异常等。 本研究中,有 60例( 67.95%)患者在治疗 8周的 Barthel>85分,有 13例患者的 Barthel<85分,有 5例患者死亡。结论: 及时进行头颅 CT或者 MRI检查,全面筛查导致疾病病发的危险因素,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尽早对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临床分析 预后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及预后分析策略。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78例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者MRI检查证实,并进行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血管评价。结果:经过头颅CT或者MRI检查显示,在78例患者中有47例单发病灶病变,多发病灶组27例。头MRA结果显示,在78例患者中,基底动脉主干狭窄为14例,狭窄率为56%-78%。结论: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但是诊断困难,因此应认真详细查体,及时性头颅MRI及MRA检查是,是及早进行该疾病诊断的关键。同时通过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对于提升循环脑梗死的远期预后非常有帮助。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78例 临床 预后分析 策略
  • 简介:摘要:在实际运行的循环水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循环水系统出现泄露情况,进一步恶化水质。本文主要分析循环水系统出现泄露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质恶化处理对策,有效改善水质,提高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当地水质环境的生态效益。

  • 标签: 循环水系统 泄露 水质恶化处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循环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凝、降压等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参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研究组患者则应用替格瑞洛。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IHSS)、生活质量(SF-36)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循环脑梗死患者而言,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格瑞洛,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病情改善,并提升预后效果,阻断由于血小板聚集所导致的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保障内皮细胞功能与脑部血供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78例 临床治疗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文中主要针对尼麦角林治疗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对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中选取100例进行研究,并对其中50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参照组),另外50例应用尼麦角林治疗方法(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区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脑血管各项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对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以此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依据。结果 统计患者临床数据,研究组总有效率48(96.00%),参照组总有效率37(74.00%),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明显(P<0.05)。测评两组脑血管各项功能指标水平,数据体现,研究组Vs及Vd水平要高于参照组,RI及PI指标水平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 标签: 尼麦角林 后循环缺血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循环循环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 sI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确诊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循环组,分析sICAS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4例sICAS患者,男性82例(61.2%),女性52例(38.8%);年龄(60.28±11.46)岁;缺血性卒中115例(85.8%),TIA 19例(14.2%);前循环组92例(68.7%),循环组42例(31.3%)。循环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 1.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9~1.379;P=0.019]、高血压(OR 4.073,95% CI 1.135~14.616;P=0.031)和糖尿病(OR 2.783,95% CI 1.149~6.738;P=0.023)与循环sICAS独立相关。结论相对于前循环,高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循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卒中 脑缺血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最近我院循环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术后中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成功预测血管再通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循环中风患者100例,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或者血栓抽吸术。观察并对比患者相关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①在预后理想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术前行溶栓者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TICI2b/3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②预后理想患者术前进行溶栓处理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预后理想穿刺的时间在6小时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P<0.05);预后理想血管再通时间在6小时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P<0.01);预后理想患者TICI为2b/3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所占比例(P<0.01);④支架植入术和血栓抽吸术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实施抢救患者所占比例,三个月内mRS得分≤2患者所占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管闭塞位置、溶栓处理、支架治疗、血栓吸取、实施急救、发病到穿刺时间均与血管再通情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开始进行治疗时间可以作为对循环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内手术 中风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频发组与非频发组间基底动脉管壁差异。材料与方法将经过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和基底动脉HR-MRI扫描发现斑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24 h内TIA频次分为频发组(≥2次)和非频发组(<2次)。对两组斑块形态学指标、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斑块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8例TIA患者,共184个斑块(频发组:38例、108个,非频发组:30例、76个)。最狭窄层面的斑块形态学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较非频发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腹侧斑块占比较大(38.0% vs 22.4%),背侧斑块占比较小(17.6% vs 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6);两组侧壁斑块比例(44.4% vs 42.1%)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两组临床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频发组斑块多分布于腹侧,非频发组多分布于背侧,两组侧壁斑块比例相似。频发组斑块负荷、狭窄程度、重构指数更高,非频发组斑块更稳定。

  • 标签: 高分辨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PCIS)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梗死所致,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PCIS的临床表现各异且通常缺乏特异性,目前常用的院前卒中量表不能充分反映其体征和症状,甚至影像学检查也不易检测到,导致在急诊环境下早期正确识别PCIS存在困难,误诊和漏诊率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正确识别PCIS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急诊室PCIS的诊断错误因素,概述了提高PCIS识别和早期管理速度及准确性的策略和方法。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误诊 急诊室,医院 神经影像 决策支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