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血管瘤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并发症罕见且大多发生在大型血管瘤中,包括肿瘤破裂、瘤内出血、Kasabach-Merritt综合征、门静脉高压以及邻近结构受压等。本文报告了一例巨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出血合并感染的病例,经对症抗感染治疗、手术、引流等处理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 标签: 肝血管瘤 自发破裂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针对22名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病人进行手术切除。在手术之前进行心理辅导,手术期间进行麻醉护理,并还要在完成手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出现,调查病人的满意度。结果:全部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其中非常满意的病人一共有13名,占比率达到了59%,而一般满意的有7名,占比率为31%。不满意的有2名,占比率为10%。而不满意的患者,主要是因为肢体依然不灵活,通过CT检查后确认为是迟发性颅内出血,在对这两名病人进行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得到了患者的满意。结论:对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围手术期的病人做好护理工作,能够明显加强手术效果,并且会得到患者的满意,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采取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各随访1次,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均施行TAR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7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05±46)min,术中出血量为(55±15)mL,补片大小为(680±225)cm2。(2)术后并发症情况:72例病人术后随访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1周7例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发生血清肿,大小为(460±130)mm2,予以随诊观察;术后6个月上述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肿全部吸收。72例病人中,2例术后发生肠梗阻,考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2周好转。随访期间72例病人均无手术部位感染、肠瘘及疝复发。(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72例病人术前、术后12个月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分别为(40±12)分、(73±17)分,病人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7,P<0.05)。结论TAR应用于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安全、有效,能够改善病人疝相关生命质量。

  • 标签: 腹壁 巨大 腹横肌松解术 后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腹壁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146例行肝切除术的巨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49、甲胎蛋白≥400 ng/ml、非解剖性肝切除、肿瘤破裂出血、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以及大血管侵犯,基于以上7个因素建立复发风险模型,低危组1、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8.5%、34.2%,中危组为23.5%、15.3%,高危组为0、0。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49、甲胎蛋白≥400 ng/ml、乙肝病毒DNA载量(HBV-DNA)≥2 000 IU/ml、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以及肝被膜侵犯。基于以上7个因素建立预测生存模型,低危组1、3年生存率为94.7%、68.4%,中危组1、3年生存率为74%、30.1%,高危组1、3年生存率为40%、5.7%。结论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甲胎蛋白水平、HBV-DNA水平、非解剖性肝切除、肿瘤破裂出血、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以及大血管侵犯是影响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复发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用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CT诊断的检测,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0.91%,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在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诊断中给予CT诊断的有效性较高,能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诊断表现和特点,方便临床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T诊断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用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CT诊断的检测,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0.91%,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在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诊断中给予CT诊断的有效性较高,能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诊断表现和特点,方便临床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T诊断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瘤并不常见,而巨大囊性嗜铬细胞瘤更为少见,是嗜铬细胞瘤的一个亚组,大部分因为肿瘤坏死和出血过程形成囊性,极少为真囊肿。因为大部分儿茶酚胺在肿瘤内代谢或储存,当肿瘤发生囊性退变时,儿茶酚胺生成减少或储存在胞膜下,不易释放入血,导致其缺乏典型嗜铬细胞瘤的常见症状,生化检查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阴性亦不少见,加之影像学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腹腔或腹膜后占位鉴别,早期诊断极困难。本文就巨大囊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等方面综述其进展,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囊肿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良性肿瘤之一,随着瘤体不断增大,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从外科手术逐步发展至内镜下微创治疗。本文报道1例巨大食管平滑肌瘤行开窗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瘤体完整切除,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平滑肌瘤 食管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