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先关因素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分析情况。方法 选取2019.02~2020.09与我院出生的40例巨大儿和在该期间随机抽取的120例正常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其中巨大儿作为观察组,正常儿作为对照组,探究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情况。结果 采用多元非条件的logisic回归检验方法筛选,得知妊娠期患有糖尿病、孕期体重过高或过低、母亲年龄在33岁以上或在23岁以下以及男性新生儿均能够增加巨大儿的发生几率,(P<0.05)。观察组孕产妇分娩期并发症情况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自然分娩率较低,产钳胎吸以及剖腹产率较高,对照组中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次之,产钳胎吸助产率最低,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妊娠期患有糖尿病、孕期体重过高或过低、母亲年龄在33岁以上或在23岁以下以及男性新生儿均为致使巨大儿产生的重要因素,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多采用剖宫产,减少母婴并发症情况。

  • 标签: 巨大儿 分娩方式 剖宫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例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岁。腹痛、腹胀表现1例,左上腹部搏动性包块1例,查体发现1例;2例合并门脉高压症,女性患者均有2次妊娠史,1例左上腹触及搏动性包块,3例患者均行腹部强化CT检查。1例行介入支架腔内隔绝+瘤腔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未输血;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脾静脉瘤切除+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约400 ml,输注红细胞6 U,血浆600 ml。3例均治疗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发生。介入治疗者随访2年3个月,无不适。手术者1例随访6年,预后较好,另1例失访。结论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瘤 临床方案 治疗
  • 作者: 唐冬梅 文曦琳 杨泽萱 胡志敏 杨正兵 罗丹 魏素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重症产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放射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超声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病理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外一科 610091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晚孕期发现胎儿胸腔积液及胸腔巨大占位的纵隔毛细血管瘤病例。孕妇因“停经36周+3,发现胎儿胸部占位11 d”就诊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常规彩超及MRI检查均提示胎儿右侧胸腔积液,胸腔巨大占位。孕36周+5阴道分娩一活男婴,出生后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提示为纵隔血管瘤,予口服普萘洛尔出院。患儿生后1个月因“肺炎、呼吸增快”再次入院,多学科会诊后行右侧胸腔纵隔肿物切除术,病理结果示纵隔毛细血管瘤。术后患儿继续口服普萘洛尔,定期儿童保健及康复,截至2021年1月已7月龄,尚未发现异常。

  • 标签: 纵隔肿瘤 血管瘤,毛细管 胎儿疾病 妊娠 胸腔积液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例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岁。腹痛、腹胀表现1例,左上腹部搏动性包块1例,查体发现1例;2例合并门脉高压症,女性患者均有2次妊娠史,1例左上腹触及搏动性包块,3例患者均行腹部强化CT检查。1例行介入支架腔内隔绝+瘤腔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未输血;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脾静脉瘤切除+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约400 ml,输注红细胞6 U,血浆600 ml。3例均治疗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发生。介入治疗者随访2年3个月,无不适。手术者1例随访6年,预后较好,另1例失访。结论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瘤 临床方案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巨大肝囊肿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1年9月确诊的124例均接受无水乙醇治疗的巨大肝囊肿患者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将其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巨大肝囊肿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2017年10月26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脾区巨大多形性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因该疾病鲜有临床报道,临床诊疗经验亦极为匮乏,期望通过对该例患者的临床诊疗回顾及文献复习,提高广大普外科医师对该病的认知,并为未来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例巨大冠状动脉瘤并心肌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2岁8个月,以心功能不全相关症状起病,超声心动图提示巨大冠状动脉瘤并血栓形成,心脏重度扩大,心功能减低,室壁瘤形成。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但室壁瘤逐渐扩大,预后不良。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主要病因为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瘤,其早期识别及诊断尤为重要,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心肌梗死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oncocytic papillary neoplasm,IOPN)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无诱因腹痛就医。IOPN具有一定进展成浸润性癌的风险,应引起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的重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MUC1、MUC6、MUC5AC、CD117及HepPar-1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治疗IOPN患者的主要方式。该文报道1例65岁男性胰腺IOPN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肿瘤进展的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3例(15.5%),近全切除40例(47.6%),次全切除31例(36.9%)。89.3%(75/84)的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83(46.8±19.0)个月。围手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内2例(2.4%)死于手术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手术或放疗史、肿瘤的最大径、肿瘤的形状、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肿瘤是否侵入后颅窝、MRI显示的病灶强化特点以及肿瘤的质地均可能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0.089, 95%CI: 0.009~0.850, P=0.036)、肿瘤的质地(OR=0.246, 95%CI: 0.077~0.786,P=0.018)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84例患者中,随访期内肿瘤进展14例。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均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HR=0.316, 95%CI:0.107~0.932,P=0.037)为肿瘤进展的保护性因素,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HR=5.064, 95%CI:1.726~14.859,P=0.003)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海绵窦侵袭程度高(Knosp分级为3~4级)、质地硬韧的肿瘤不易达到全切除。切除程度高的肿瘤不易发生进展,而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的肿瘤容易发生进展。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巨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肿瘤进展的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3例(15.5%),近全切除40例(47.6%),次全切除31例(36.9%)。89.3%(75/84)的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83(46.8±19.0)个月。围手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内2例(2.4%)死于手术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手术或放疗史、肿瘤的最大径、肿瘤的形状、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肿瘤是否侵入后颅窝、MRI显示的病灶强化特点以及肿瘤的质地均可能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0.089, 95%CI: 0.009~0.850, P=0.036)、肿瘤的质地(OR=0.246, 95%CI: 0.077~0.786,P=0.018)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84例患者中,随访期内肿瘤进展14例。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均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HR=0.316, 95%CI:0.107~0.932,P=0.037)为肿瘤进展的保护性因素,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HR=5.064, 95%CI:1.726~14.859,P=0.003)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海绵窦侵袭程度高(Knosp分级为3~4级)、质地硬韧的肿瘤不易达到全切除。切除程度高的肿瘤不易发生进展,而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的肿瘤容易发生进展。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巨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巨大儿发生率对剖宫产率增加的临床影响分析。方法:选择巨大儿分娩的产妇5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正常分娩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在对照组中阴道分娩发生率达到60.00%,剖宫产发生率达到36.00%,产钳助产发生率达到4.00%,产后出血率为0.00%,窒息率为0.00%,产伤率为2.00%,肩难产率为2.00%;实验组中阴道分娩发生率达到16.00%,剖宫产发生率达到76.00%,产钳助产发生率达到8.00%,产后出血率为16.00%,窒息率为2.00%,产伤率为6.00%,肩难产率为4.00%;差异较大(P

  • 标签: 巨大儿 剖宫产率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混合痔巨大内痔痔核疾病应用分段结扎法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给予内痔痔核人员(2.0×2.0cm),实施中央弧形切开内痔的方式,促使其一分为二,贯彻缝扎切除分段的思路。均匀划分两个小组,即一般组与实践组,两组人员相同,研究不相同治疗方式的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疼痛感分数在0-3分之间的有16例、在4-6分之间的有6例、在7-10分之间的有3例,一般组患者疼痛感分数在0-3分之间的有10例、在4-6分之间的有9例、在7-10分之间的有6例,互相对比之下,实践组身体整体疼痛感小于一般组,p

  • 标签: 分段结扎法 混合痔巨大内痔痔核 临床观察 有效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原发性喉部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患儿女,10岁,因“睡眠打鼾伴呼吸不畅3个月”于2018年10月31日至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术前行喉镜及CT检查示喉部左侧类圆形孤立肿物,入院诊断为喉部肿物。入院后,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喉肿物切除术,肿物为2 cm×2 cm×1 cm大小质中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IMT。术后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BMI)分层的妊娠妇女中,通过孕中期的糖脂代谢指标建立巨大儿的风险评估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价值。方法为单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科门诊孕24~28周进行常规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孕妇共1 781例,排除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疾病及多胎妊娠后,最终入组1 114例,按照孕前BMI分为体重正常组(940例,BMI<24.0 kg/m2)和肥胖或超重组(174例,BMI≥24.0 kg/m2)。记录不同体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孕期糖代谢状态资料,记录妊娠结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建立巨大儿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价值并寻找相应预测切点。用PROCESS 3.4进行中介分析。结果与孕前体重正常组相比,孕前超重或肥胖组发生巨大儿风险更高(OR值为2.72,95%CI 1.75~4.23)。调整混杂因素(包括妊娠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后,孕中期的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hPBG)、妊娠期糖尿病(GDM)、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孕重增加(GWG)均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保护因素(均P<0.05)。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法建立巨大儿预测模型,孕前体重正常组共940例,最终纳入预测指标为孕中期的GWG、ApoB及TG/HDL-C;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74例,最终纳入预测指标为ApoB和TG/HDL-C。孕前体重正常组预测巨大儿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5.2%;超重或肥胖组ROC曲线下面积0.727,灵敏度仅为50.0%,特异度为97.3%。在2组中,TG/HDL-C作为中介变量,在血糖和巨大儿的关系里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孕中期ApoB、TG/HDL-C联合GWG建立的巨大儿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尤其在孕前体重正常的妊娠妇女中,提示血脂代谢紊乱对巨大儿的发生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 标签: 妊娠 体重指数 糖脂代谢 巨大儿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