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局灶肌内静脉畸形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康复锻炼的必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的单纯局灶肌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变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康复医师与手术医师共同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康复锻炼治疗。术后随访,复查MRI,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并对肢体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对比手术前、后VAS评分,评估症状缓解情况及康复治疗对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共选择19例单纯局灶肌内静脉畸形患者,女性11例,男性8例,年龄3~44岁,平均17.7岁,均以肢体疼痛不适为主诉。术后患者均获6个月至1年随访,术后半年MRI与术前对比,均提示病变瘤体切除完整。所有患者VAS评分术后均较入院时下降,术前VAS评分为(4.84±2.32)分,手术后为(2.16±1.1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经过康复锻炼,肢体功能均有所改善,关节稳定性、肢体肌力与步行能力恢复正常的生活,术前关节功能评分为(10.47±3.29)分,术后为(14.46±3.50)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局灶的肢体肌内静脉畸形可以通过手术方式彻底切除,术后康复治疗可有效防治术后肢体功能障碍,加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 标签: 肌内静脉畸形 手术治疗 康复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统一、预防造口的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把握、造口手术操作的原则及相关细节、手术前和术后造口护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 标签: 直肠肿瘤,中低位 预防性造口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单纯创伤桡骨头脱位(ITRH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的8例闭合复位失败的ITRHD患者资料。男2例,女6例;年龄15~41岁,平均27岁;左侧3例,右侧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2~13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屈伸活动度平均136.9°,旋转活动度平均143.8°。8例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及关节不稳定,除1例前臂旋转明显受限外,其余7例活动功能良好,8例患者的MEPS评分均为满分。结论闭合复位失败的ITRHD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其疗效稳定可靠,术中尽量避免克氏针贯穿固定上尺桡关节,术后应早期进行关节全范围活动。

  • 标签: 肘关节 脱位 外科手术 桡骨头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术式治疗小儿肛瘘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肛瘘并预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治愈率、术后疼痛情况、肛门功能、血清炎因子水平及引流物炎因子水平。结果手术前,两组血清、引流物炎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创面面积、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10%比72.41%),术后研究组疼痛评分、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及血清IL-4、IL-6、IL-10水平、引流物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相较传统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小儿肛瘘,能有效改善患儿术中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其能减轻患儿术后疼痛,保护其肛门功能,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对其术后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 小儿肛瘘
  • 作者: 汤坚强 陈贺凯 刘军广 丁西平 汪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4 现就职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北京 100021,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天津 30045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东营 257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及有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端直肠离断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或行姑息切除患者;(2)其他手术入路的患者;(3)直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患者;(4)在研究期间合并其他肿瘤需额外治疗者。回顾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行远端直肠离断的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骨盆和标本径线测量数据及术后短期疗效。优势角度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实际切割线与模拟传统TME入路切割线之间角度。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R)表示。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和经肛手工吻合。中位手术时间193(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58)ml。所有患者均R0切除,远切缘距肿瘤中位距离1.7(0.4)cm,吻合口距肛缘中位距离2.0(0.1)cm。远端直肠单个钉仓离断率52.0%(26/50),两个钉仓离断率48.0%(24/50),切割线长度6.6(1.5)cm。经闭孔神经前入路通路构建中位时间8.0(6.0)min,4.0%(2/50)的患者发生临近血管副损伤,无闭孔神经损伤发生。经闭孔神经前入路与模拟传统入路的骨盆入口宽度分别为(9.9 ± 1.3)cm和(7.2 ± 1.1)cm(t=24.781,P<0.001),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优势角度(15±2)°,标本中线及右侧线的远切缘距离较模拟传统入路离断位置低0.6(0.2)cm和1.0(0.2)cm。本组1例(2.0%)于术后17 d因肺部感染死亡;二次手术率4%(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8.0%(14/50),包括吻合口漏14.0%(7/50)、术后尿潴留12.0%(6/50)、盆腔感染4.0%(2/50)和小肠梗阻4.0%(2/50)。术后住院时间12(6)d。结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安全有效,在肥胖、骨盆狭窄、极低位直肠癌等困难状态下更具优势,可作为低位直肠离断方式的一个补充。

  • 标签: 直肠肿瘤,低位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连续确诊为RRD的376例39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4例224只眼,女性162例167只眼。单眼361例,双眼15例。患者平均年龄(37.16±16.36 )岁;平均病程3个月。视网膜裂孔数量1~10余个,分布于各个象限以及锯齿缘离断。患眼平均视力为0.27。391只眼中,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268只眼,2~3个象限97只眼,全脱离26只眼;累及黄斑23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其中,单纯巩膜外加压手术376只眼,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9只眼,单纯环扎手术6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的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率,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1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75只眼,复位率为95.91%;未复位16只眼,占4.09%。视网膜未复位的16只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100.00%;其中,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8只眼,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5只眼,单纯注气3只眼。患眼手术后平均视力为0.41. 391只眼中,眼压升高45只眼,占11.51%,于手术1~3 d后出现眼压升高;仅给予局部点药和20%甘露醇治疗,患眼于1~3 d后眼压完全控制。除1只巩膜下放液患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以外,其余患眼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RRD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为95.91%,视力明显改善。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巩膜扣带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后急性期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前瞻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符合要求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8~85(57±11)岁。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16例,Ⅳ级4例,Ⅴ级1例;Fisher分级Ⅰ级7例,Ⅱ级36例,Ⅲ级11例,Ⅳ级6例。患者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者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末次随访时按照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因出血量较少,术后予以脑室穿刺外引流后好转。术后即刻DSA造影检查显示,Raymond Ⅰ级(动脉瘤完全闭塞)51例,Raymond Ⅱ级(动脉瘤瘤颈显影)9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于术后第13天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于术后第19天死于肺部感染后呼吸衰竭。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47例,3分8例,4分2例,5分1例。5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29.3±2.2)个月。随访期间无新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表现,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2分者53例(53/58,91.4%),3分4例(4/58,6.9%),4分1例(1/58,1.7%);53例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末次随访时,Raymond Ⅰ级53例(53/58,91.4%);Raymond Ⅱ级5例(5/58,8.6%),其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2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中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小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结论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和有效,但是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且术者应具有一定的手术操作技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宽颈 破裂急性期 单纯弹簧圈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超滤与连续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难治水肿的效果及安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试验组、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予以连续静脉-血液滤过,对照组予以单纯超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水肿、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80.5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257,P<0.05)。治疗后,试验组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2±0.11)g/24 h和(3.32±0.17)g/24 h,t=29.632,P<0.05],试验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45±3.54)mmHg和(87.12±1.05)mmHg,t=11.911,P<0.05]。结论连续静脉-血液滤过能有效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等生化指标,减轻机体水肿,较单纯超滤治疗效果更优,且治疗中患者血压较为稳定,安全较高。

  • 标签: 单纯超滤 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 肾病综合征 水肿 血流稳定性
  • 简介:摘要肛瘘为肛肠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其最佳治疗方式。肛瘘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传统的手术方式如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等对内口、感染灶及瘘管的处理较为彻底,但不可避免的对括约肌损伤也较大。近年来,外科手术渐趋于精细化,众多学者越来越重视对肛门括约肌的保护,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肛瘘微创治疗术式,如直肠黏膜瓣推移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肛瘘激光闭合术、肛瘘镜、内镜超范围夹夹闭术、聚氨酯海绵负压疗法以及各种生物学括约肌保留术式等。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各类括约肌保留术式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直肠瘘 结直肠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括约肌保留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超声造影联合经瘘管超声造影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79例肛瘘患者,在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分别行经静脉和经瘘管双重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外口的数目、位置、距肛缘的水平距离,瘘管的走行、与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Parks分类),内口的数目、位置、距肛缘的垂直距离,分支瘘管的数目、走行,与手术诊断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双重超声造影诊断肛瘘Parks分类的准确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92.41% vs 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7,P=0.022)。双重超声造影诊断肛瘘内口和分支瘘管数目的准确分别为92.79%、85.71%,常规二维超声诊断内口和分支瘘管数目的准确分别为76.58%、6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2、4.718,P=0.001、0.030)。结论双重超声造影检查可充分发挥超声造影技术的优势,对肛瘘的Parks分类、内口及分支瘘管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可弥补常规二维超声的不足,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欣母沛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6例难治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联合"8"字间断缝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欣母沛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出血量以及术后子宫体积变化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47/48),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阴道出血量为(60.39±12.64)ml,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为(31.26±6.41)ml,均低于对照组的(124.43±24.72)、(65.68±9.2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45 d子宫体积为(167.53±18.29)、(103.14±15.29)cm3,均小于对照组的(208.42±23.46)、(146.19±18.3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欣母沛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效果确切,可减少术后出血量,促进子宫恢复。

  • 标签: 产后出血 前置胎盘 低位B-Lynch缝合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探究其与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外科行低位直肠癌根治切除手术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28例)和死亡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R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死亡的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ROC曲线分析AGR对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获得最佳临界值;分析AGR与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在5年随访期间的生存率。结果存活组肿瘤分期为Ⅰ、Ⅱ、Ⅲ期人数、细胞高/中分化人数、肿瘤侵袭深度为T1/T2、人数、淋巴结未转移人数、化疗人数、术前白蛋白、球蛋白、AGR水平分别为68例、42例、18例、99例、95例、108例、60例、(43.52±6.73)g/L、(23.75±4.38)g/L、1.90±0.34,死亡组分别为6例、11例、7例、15例、17例、18例、8例、(39.42±4.28)g/L、(26.58±4.12)g/L、1.62±0.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χ2=18.695、4.455、5.120、3.742、2.137、2.873、2.931、3.506,均P<005),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存活组术后白蛋白、球蛋白、AGR分别为(38.72±5.69)g/L、(24.13±4.56)g/L、1.60±0.35,ALB、AGR明显低于术前(t=6.162、6.956,均P<005),死亡组分别为(34.18±4.37)g/L、(26.92±4.25)g/L、1.27±0.39,ALB、AGR明显低于术前(t=4.197、2.879,均P<005),死亡组的白蛋白、AGR明显低于存活组,球蛋白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05、2.779、4.162,均P<005);AGR预测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73;AGR≤1.73分别与患者术后复发、死亡密切相关(OR=1.18、1.23,95%CI:1.02~1.59、1.08~1.64,均P<005);AGR>1.73的患者的生存人数为98例,明显高于AGR≤1.73的患者(3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9,P<0.05)。结论术前患者血清AGR水平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AGR的患者术后死亡的风险越大,术前血清AGR水平对患者的临床结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直肠肿瘤 预后 危险因素 相关性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纯病椎间固定融合术与后路病椎间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单、双节段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2例,女21例;年龄(50.9±8.18)岁(范围38~69岁);单节段44例,双节段19例。采用单纯病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31例(单纯固定组),采用后路病椎间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32例(病清固定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服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Frankel分级和临床疗效。结果63例患者随访时间(27.16±6.07)个月(范围15~38个月)。单纯固定组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105.86±16.66)min,术中出血量为(295.00±55.11)ml,术后住院时间为(4.45±1.53)d,均明显少于病清固定组(P< 0.001),术后服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固定组双节段的手术时间为(150.33±26.29)min,术中出血量为(242.05±50.56)ml,术后住院时间为(4.56±1.50)d,均明显少于病清固定组(P< 0.001),术后服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单纯固定组和病清固定组单、双节段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单纯固定组和病清固定组CRP在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节段单纯固定组和病清固定组术后3个月CRP分别为(1.29±0.52)mg/L和(1.36±0.48)mg/L,较术前(7.39±4.03)mg/L和(6.88±2.91)mg/L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节段单纯固定组和病清固定组ESR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组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固定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6.5%,2/31),病清固定组8例(25%,8/32),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4.057,P=0.044)。结论在规范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后路单纯病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布鲁杆菌脊柱炎的手术疗效满意,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腰椎 布鲁杆菌病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的安全与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联合预防回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标本娩出途径不同分为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组(46例)和耻骨上另切口娩出标本组(109例)。结果纳入的155例患者中除28例患者因术后时间尚短,其余均完成造口还纳手术。与耻骨上另切口娩出组相比,经预防造口组手术时间[(243±66)min比(281±73)min,t=3.003,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7.5±2.2)d比(8.8±4.3)d,t=2.516,P<0.05]。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造口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预防造口娩出组的造口较大(P<0.01),但两组的造口还纳时间、延期还纳的比例、造口粘连程度、还纳手术时间及还纳手术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合并末端回肠转流术经预防造口切口娩出标本更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回肠造口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直肠癌的发病部位以中低位直肠为主,且低龄患者占比增多。由于原发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依旧是直肠癌治疗的基石,因此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保留肛门成为当下低位直肠癌治疗的热点。文章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直肠肿瘤 保肛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低位直肠癌,在追求远期肿瘤学疗效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兼顾患者术后生命质量,保留正常生理功能,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理解的深入、多学科综合诊断与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发展、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等手术技术和治疗理念的引入,以及技术设备与外科手术方式的持续创新,低位直肠癌保功能手术得到不断完善与持续发展。直肠癌外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将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保留与保护等方面。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有赖于精准选择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和精细地施行个体化的保肛手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根治术 功能 保留肛门手术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策略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16例新鲜肱骨鹰嘴窝以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骨折形态呈肱骨头冠状面骨折、部分合并肱骨滑车及后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Ⅰ型9例、Ⅱ型3例、Ⅲ型4例。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单纯肱骨头冠状面骨折或合并滑车骨折的骨折面较稳定的患者采用外侧入路,行单枚或多枚埋头螺钉固定;肱骨头冠状面骨折合并滑车粉碎性骨折、骨折面移位明显者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后外侧锁定钢板及埋头螺钉复合内固定。术后2周观察创面、软组织恢复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复位愈合、内固定位置、骨关节炎等情况及肘关节活动范围,末次随访采用Mayo评分系统评估肘关节功能,对不同Dubberley分型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1±9.2)个月(范围:15~39个月)。术后2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经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后缓解,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炎症状,将长螺钉取出并松解尺神经后症状缓解。12个月随访时均未出现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患者肘关节的最大屈曲角度为(120.4±11.2)°,最大背伸角度为(5.5±1.9)°。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88.7±9.1)分,其中优11例、良4例、一般1例。DubberleyⅠ型患者Mayo评分为(90.1±3.7)分,Ⅱ型患者Mayo评分为(89.7±4.6)分,Ⅲ型患者Mayo评分为(84.5±5.8)分,三种分型患者的Mayo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02,P>0.05)。结论根据低位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及形态采用合适手术入路、关节面解剖复位及个体化复合内固定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 标签: 肱骨骨折 内固定器 肱骨滑车 冠状面 低位肱骨远端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低位直肠癌占50%以上,根治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低位直肠癌保肛一直是结直肠外科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在保肛率和保肛质量上一直未取得突破进展,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手术视野和创新的手术器械。通过特制器械辅助,精准功能保肛手术可在直视下完成低位直肠癌病灶的精准切除和肠管断端的确切缝合,为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 标签: 直肠肿瘤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精准功能保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肛瘘的儿童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共确诊66例C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前是否合并肛周瘘管,将患儿分为肛瘘组和非肛瘘组,统计比较两组患儿初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根据是否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将合并肛瘘的CD患儿分为IFX组和非IFX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肛瘘临床缓解情况。结果肛瘘组30例,其中复杂型肛瘘20例,单纯肛瘘10例;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手术者11例,未手术者19例。非肛瘘组36例。肛瘘组患儿男性比例高于非肛瘘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6.7%比58.3%,P = 0.011)。30例肛瘘患儿中,20例采用IFX诱导缓解+维持治疗,设为IFX组;10例采用肠内营养诱导缓解+硫唑嘌呤维持治疗,设为非IFX组。随访6 ~ 12个月,IFX组患儿肛瘘临床缓解率高于非IFX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5%比30%,P = 0.0001)。结论合并肛瘘的CD患儿以男性多见,使用IFX治疗后其肛瘘临床缓解率更高。

  • 标签: 克罗恩病 肛周瘘管 儿童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临床特点 临床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5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评估肛瘘活动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肛瘘患者71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依据手术所见、病理组织成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42例)和缓解期组(29例),采用交叉表Pearson χ2检验对两组的TIC类型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的ADC值。结果TIC类型:活动期组Ⅰ型(流入型)[47.6%(20/42)]、Ⅲ型(流出型)[35.7%(15/42)]均显著高于Ⅱ型(平台型)[16.7%(7/42)](χ2=9.22、3.94,均P < 0.05);缓解期组Ⅰ型(流入型)[34.5%(10/29)]、Ⅱ型(平台型)[55.2%(16/29)]均高于Ⅲ型(流出型)[10.3%(3/29)](χ2=4.86、13.23,均P < 0.05);ADC值测定:活动期组[(0.932±0.074)×10-3 mm2/s]明显低于缓解期组[(1.164±0.061)×10-3 mm2/s](t=-13.87,P < 0.001)。结论磁共振动态TIC联合ADC值能有效评估肛瘘活动,可以作为肛瘘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序列加以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磁共振成像 直肠瘘 评价研究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