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分析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该技术在被提出后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实际的材料分析中,热分析技术展出了较高的优势,该技术下的材料分析更加准确、敏捷,而且速度快、效率高,随着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热分析技术也在其物理性质和温度关系分析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未来,热分析技术还将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热分析技术 高分子材料 技术作用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肠道慢性炎性免疫性疾病。近年来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用于治疗IBD,同时也带来机会性感染,其中潜伏结核感染再激活的危害较大。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地之一,临床医生对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诱发的潜伏结核感染再激活高度重视。本文回顾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等药物相关的潜伏结核感染再激活的风险,以及国内外指南的诊疗推荐,期望能为IBD合并潜伏结核感染的患者在应用这些药物时提供参考。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潜伏结核感染
  • 简介:摘要数字PCR(dPCR)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绝对定量的技术,该技术将含有DNA模板的反应体系分配到大量独立的反应单元中进行PCR,根据泊松分布和统计阳性信号来计算DNA拷贝数。与传统的qPCR相比,dPCR不依赖于扩增曲线,不受扩增效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可以实现绝对定量。本文综述了数字PCR发展历史以及在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肿瘤液体活检、产前诊断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 病原微生物 肿瘤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是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作用于特定遗传背景下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儿童IBD,尤其是早发、极早发IBD的发病与单基因缺陷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这类患儿,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基因缺陷类型,而且可以揭示其炎症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IBD治疗药物相关的药物遗传学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应答率,从而影响临床缓解及肠黏膜修复,因此尽快了解与揭示亚裔人口的自身药物免疫原性,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患儿在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期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及复发十分重要。总之,分子诊断在儿童IBD诊治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病因诊断,对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分子诊断 单基因缺陷 药物遗传学 儿童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慢性白血病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CAR-T疗法尚缺乏体内实时监控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血液肿瘤的过程中无法预测及监测治疗效果,从而无法准确预估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分子影像有望用于CAR-T体内生物学行为实时可视化监测,直接标记细胞和报告基因间接评价研究已取得相关突破。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展望。

  • 标签: 免疫疗法 受体,抗原,T细胞 分子成像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血清S100、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尿酸(UA)水平与年龄及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至10月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纳入标准入选健康体检者366名(男性131名,女性235名),按照年龄间隔20岁分为3个年龄段组,其中20~40岁156名(男性53名,女性103名),41~60岁110名(男性36名,女性74名),61~80岁100名(男性42名,女性58名)。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组之间血清S100、CRP、SAA及UA水平的差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以BMI =24 kg/m2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非超重组(BMI<24 kg/m2)和超重组(BMI ≥ 24 kg/m2)两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性别,非超重组96名[男性43名,女性53名,年龄52(35, 66)岁],超重组96名[男性44名,女性52名,年龄52(36, 64)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之间血清S100、CRP、SAA及 UA水平的差异。结果366名健康体检者中男、女血清UA水平中位数分别为356和277 μmol/L,男性高于女性(Z=-10.428, P<0.001);男、女血清SAA水平中位数分别为 3.1 mg/L和4.4 mg/L,女性高于男性(Z=3.652, P<0.001)。3个年龄段组血清S100中位数分别为0.058、0.057及0.070 μg/L,血清CRP中位数分别为0.32、0.58及0.93 mg/L,血清SAA中位数分别为3.2、4.0及5.2 mg/L,血清UA分别为(301.8±61.5)、(298.6±69.8)及(329.0±77.8)μmol/L。61~80岁年龄段组血清S100、CRP、SAA、UA均显著高于20~40岁年龄组(H=-2.749, H=-6.731, H=-5.033, H=-2.521, P=0.018, P<0.001, P<0.001, P=0.035)和41~60岁年龄组(H=-2.719, H=-2.539, H=-2.540, H=-2.486, P=0.020, P=0.033, P=0.033, P=0.039);41~60岁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20~40岁组(H=-4.108,P<0.001),20~40岁组与41~60岁组血清S100、SAA及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189, H=-2.360, H=-0.165, P=1.000, P=0.055, P=1.000);血清CRP、SA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s =0.342, rs =0.301, P<0.001, P<0.001)。超重组、非超重组血清S100中位数分别为0.065和0.059 μg/L,血清CRP中位数分别为0.92和0.47 mg/L, 血清SAA中位数分别为5.0 mg/L和4.1 mg/L, 血清UA中位数分别为339.5和301.5 μmol/L;超重组血清CRP、SAA及U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超重组(Z=4.278, Z=2.025, Z=3.787, P<0.001, P=0.043, P<0.001),超重组血清S100高于非超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62, P=0.388),血清CRP、UA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s=0.348, rs =0.264, P<0.001, P=0.009)。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者血清S100、CRP、SAA及 UA可能呈上升趋势,尤其血清CRP和SA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超重者血清S100、CRP、SAA及UA水平可能高于非超重者,尤其血清CRP、UA水平与BMI呈正相关。

  • 标签: 年龄 体重指数 炎症
  • 简介:摘要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的应用改善了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预后,但其引起机会性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国家,研究显示IBD患者HBV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者,而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的应用可能会增加HBV携带者病毒再激活的风险。本文主要讨论不同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对HBV再激活的机制和风险,分析其对HBV疫苗的影响,总结国内外指南对IBD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时HBV感染筛查和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生物制剂治疗背景下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分子B7-H3对O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OA膝关节滑膜组织5例和正常膝关节滑膜组织4例,并分离、培养原代细胞株。以OA滑膜组织和原代OA-FLS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PCR、流式细胞术研究OA滑膜组织B7-H3表达情况。根据B7-H3 996及1041位点设计相应siRNA沉默并下调OA-FLS中B7-H3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靶细胞B7-H3蛋白抑制情况,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析其迁移、侵袭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B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正态分布数据用±s表示,数据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7-H3分子在OA膝关节滑膜组织中FLS异常高表达。相比于siNC,si996、si1041可以抑制OA-FLS中B7-H3的表达。在Transwell迁移实验中,OA-FLS迁移能力下降[siNC组和si996组(100.3±3.7)个/视野和(48.7±1.2)个/视野,t=13.24,P<0.001;siNC组和si1041组(100.3±3.7)个/视野和(59.7±1.9)个/视野,t=9.80,P<0.001]。在Transwell侵袭实验中,表明侵袭能力下降[siNC组和si996组(127.3±5.6)个/视野和(39.7±3.3)个/视野,t=13.49,P<0.001;siNC组和si1041组(127.3±5.6)个/视野和(57.3±1.9)个/视野,t=11.85,P<0.001]。沉默B7-H3基因可以抑制OA-FLS细胞因子IL-6[siNC组和si996组(248±21) pg/ml和(111±12) pg/ml,t=24.08,P=0.002;siNC组和si1041组(248±21) pg/ml和(46±5) pg/ml,t=13.21,P=0.006]、IL-8 [siNC组和si996组(118.1±15.6) pg/ml和(47.1±5.4) pg/ml,t=6.68,P=0.022;siNC组和si1041组(118.1±15.6) pg/ml和(10.0±1.3) pg/ml,t=13.08,P=0.006]和趋化因子CXCL8[siNC组和si996组(178.8±6.4) ng/ml和(83.2±2.7) ng/ml,t=13.77,P=0.005;siNC组和si1041组(178.8±6.4) ng/ml和(93.5±2.8) ng/ml,t=12.23,P=0.007],CCL2[siNC组和si996组(184.1±5.1) ng/ml和(109.4±5.9) ng/ml,t=9.57,P=0.011;siNC组和si1041组(184.1±5.1) ng/ml和(97.1±1.5) ng/ml,t=16.39,P=0.004]的分泌。结论B7-H3可能对OA-FLS的迁移、侵袭及细胞因子分泌等生物学功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B7-H3参与OA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 标签: 骨关节炎 滑膜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B7-H3 生物学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进行临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免疫损伤组学机制,预测针对性治疗药物,并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并筛选差异基因,应用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探讨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机制,并应用表观精准治疗平台预测潜在治疗药物。结果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机制复杂,包括通过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通过Th17信号通路诱导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以及通过IL-6、NF-κB、TNF等分子生成自身抗体介导自身免疫应答等。川穹、益赛普等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具有治疗作用。结论SARS病毒能够引起大量免疫相关分子及信号通路的异常,川穹、益赛普等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可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SARS病毒 COVID-19 免疫损伤 临床生物信息学 药物预测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但是由于缺少可信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导致其临床诊断极具挑战性。分子影像技术是将分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的一门新兴技术。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能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虽然关于分子影像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结果日渐增多,但其临床应用仍不充分。因此,很有必要认识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合理地利用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标签: 帕金森病 分子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遗传代谢性疾病(IMD)又称先天性代谢缺陷,从发病率来看IMD属于罕见病,虽单一病种发生率均较低,但作为一类疾病的群体患病率较高。迄今发现的IMD疾病有700多种,并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增加。由于IMD受累基因多,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对IMD的准确诊断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就IMD发生的分子基础、疾病诊断思路、检测手段及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 标签: 代谢缺陷 先天性 分子诊断技术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分子影像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胃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排名第三。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较复杂,分子分型方法有利于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预后。胃癌的分型方法有很多,包括病理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以及免疫分型等。本文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型方法,分析不同分型方法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为精准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癌是临床常见的肝恶性肿瘤,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关死因,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对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对于肝癌的发生及其相关分子通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研发出了多种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两大类。一线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索拉非尼和乐伐替尼,两者均能有效延长不可切除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对于一线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或用药期间肿瘤进展的患者,还可选择瑞戈非尼和卡博替尼等二线药物,可能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所帮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抑制剂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两者均可通过一定机制抑制免疫检查点来阻止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有效延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正逐步被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中。

  • 标签: 肝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本共识针对近年来研究结果较为明确的肝胆肿瘤相关蛋白质、基因表达层面的分子标志物在诊断、治疗、分子分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指导意义等做了详尽的总结,提出了专家指导意见。同时对肝胆肿瘤相关血清学、组织病理学、二代测序等实验室检测的标准、结果判读、报告内容及全过程质量管理等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旨在为一线临床工作人员普及肝胆肿瘤分子诊疗最新知识,并提供科学、合理选择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的可执行依据。

  • 标签: 肝脏肿瘤 胆道肿瘤 分子标志物 临床诊断 疗效评估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转移是一个关乎多个基因和生物分子的复杂的、多步骤生物过程。临床治疗乳腺癌主要通过手术、化疗和放射等,可以控制原发肿瘤的生长,但转移性疾病仍然是肿瘤学中最大的临床挑战。这些方法在预防复发或治疗乳腺癌转移方面仍不十分有效。本文对乳腺癌转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包括转移级联和扩散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分解和迁移、原发肿瘤,破坏血管壁,适应新环境,器官向性和休眠细胞。癌细胞与正常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转移级联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广泛的信号传递和刺激生物分子和基因,介绍了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 标签: 乳腺癌 转移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针对整合素αM(CD11b)受体的预定位分子探针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十一聚乙二醇-1,2,4,5-四嗪/CD11b抗体片段-反式-环辛烯[68Ga-NOTA-Polypeptide-PEG11-Tz/anti-CD11b-F(ab′)2-TCO],并通过microPET显像探讨其作为CD11b受体靶向分子探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膜表面CD11b受体的表达情况。将CD11b抗体与TCO连接,并通过酶切法得到anti-CD11b-F(ab′)2-TCO。对配体NOTA-Polypeptide-PEG11-Tz进行68Ga标记,检测标记率以及放化纯。进行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预定位生物分布以及microPET显像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验证肿瘤微环境中CD11b+细胞的浸润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CD11b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成功合成anti-CD11b-F(ab′)2-TCO。放射性配体68Ga-NOTA-Polypeptide-PEG11-Tz标记率约为94.6%,比活度为7.0~7.4 MBq/μg,放化纯大于95%。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CD11b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及显像结果示,在预定位4、12以及24 h时间间隔下,模型鼠肾放射性摄取较高,表明分子探针通过肾代谢;肿瘤/肌肉比值为9.23±1.45、12.53±1.36和10.74±1.11(F=848.8,P<0.05);在预定位12 h注射放射性配体后1 h显像,肿瘤与非靶器官对比度最佳:肿瘤标准摄取值(SUV)为0.67±0.12,肌肉SUV为0.09±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T26结肠癌微环境中浸润了大量CD11b+细胞。结论成功合成预定位分子探针68Ga-NOTA-Polypeptide-PEG11-Tz/anti-CD11b-F(ab′)2-TCO,该标记物对CD11b阳性结肠癌具有较强的靶向能力,有望用于靶向CD11b受体的体内示踪。

  • 标签: 抗原,CD11b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点击化学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结肠肿瘤 小鼠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复杂,白细胞向肠道的迁移增加是IBD异常免疫应答的关键。本文将对控制白细胞迁移通路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物质进行论述,总结这类药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相关进展。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迁移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塑化技术在眼眶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10月学习眼科学课程的大连医科大学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6名学生和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2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和住院医师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生物塑化标本教学,对照组采用普通标本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结果学生中试验组眼眶解剖考试成绩为(79.68±8.84)分,对照组为(62.28±12.64)分;住院医师中试验组眼眶解剖考试成绩为(81.25±4.27)分,对照组为(71.50±7.0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生中试验组教学效果的评分为(89.19±5.60)分,对照组为(71.48±5.60)分;住院医师中中试验组教学效果的评分为(94.82±2.95)分,对照组为(80.13±5.8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相对于普通标本,生物塑化标本能够让学生和住院医师更加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眼眶解剖结构,从而提高眼眶解剖教学效果。

  • 标签: 生物塑化 P45技术 眼科教学 眼眶解剖
  • 简介:摘要4D生物制造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其基于3D生物打印,将第四维度"时间"融入其中,使用的智能生物打印材料具有响应环境刺激的能力,使其对所制造的构件既有空间控制,又有时间控制,可以更准确地模拟自然组织的动态变化,在再生医学领域创建高分辨率的复杂动态结构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 标签: 4D生物打印 智能材料 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