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e6/TNZ加光照(Ce6/TNZ+L)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考察Ce6(质量浓度为0~20 mg/L)、TNZ(质量浓度为0~16.6 mg/L)及其混合物Ce6/TNZ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Ce6、TNZ和Ce6/TNZ及结合635 nm激光照射(功率0.5 W/cm2,时间5 min)对牙周炎大鼠牙菌斑生物膜中活性氧生成的触发效应,评价Ce6的动力性能;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活菌/死菌染色法考察各种治疗的体外抗菌性能,并计算Ce6介导的PDT联合TNZ的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采用凋亡试剂盒流式检测各种治疗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的诱导效应。各组大鼠局部给药后行激光照射(功率0.5 W/cm2,时间5 min),治疗结束后用显微CT评价PDT联合TNZ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的抑制效应。结果Ce6、TNZ、Ce6/TNZ在预设浓度范围内L929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激光照射后,Ce6与Ce6/TNZ的牙菌斑生物膜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绿色荧光,触发了菌斑内活性氧大量生成;但在不同浓度下,Ce6/TNZ的牙菌斑存活率分别为(85.4±5.5)%、(76.0±8.9)%、(61.7±0.6)%、(56.3±2.6)%、(43.5±0.6)%,均显著低于Ce6和TNZ组(P<0.01),且各药物浓度点对应的CI<1.0,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Ce6+L与Ce6/TNZ+L具有显著强于Ce6与Ce6/TNZ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P<0.01)。牙周炎大鼠体内,Ce6/TNZ联合激光照射能有效抑制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分别为(1.49±0.07)mm3和(47.08±0.71)%,颊、腭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分别减小至(2.13±0.07)和(1.94±0.10)mm。结论基于Ce6的PDT联合抗生素TNZ对牙周炎大鼠有协同治疗作用,能有效杀伤牙菌斑,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牙槽骨吸收。

  • 标签: 牙周炎 光动力疗法 替硝唑 大鼠,Sprague-Dewley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凝术(PRP)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RVO黄斑水肿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57眼)行PRP治疗,观察组63例(63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回顾性对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CMT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t=2.258、3.411、2.978,P=0.025、0.001、0.003),观察组CMT低于对照组(t=8.443、8.000、7.509,P=0.001、0.001、0.001),观察组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可有效提升CRVO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改善黄斑中心厚度,稳定眼压。

  • 标签: 视网膜 康柏西普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啉(PSD-007)动力疗法(PDT)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50只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单纯PSD-007组(B组)、单纯光照组(C组)、局部注射PSD-007+光照组(D组)、腹腔注射PSD-007+光照组(E组),每组10只。治疗7 d后,测量各组裸鼠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并计算肿瘤抑制率;HE染色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LC3、Beclin 1 mRNA表达。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B组、C组、D组和E组荷人鼻咽癌裸鼠瘤体质量分别为(2.05±0.18)g、(2.02±0.20)g、(2.04±0.15)g、(0.43±0.11)g、(0.94±0.12)g,肿瘤体积分别为(1.11±0.13)cm3、(1.18±0.16)cm3、(1.13±0.14)cm3、(0.51±0.07)cm3、(0.65±0.10)cm3,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749,P<0.001;F=62.418,P<0.001);与A组、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裸鼠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E组相比,D组裸鼠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P<0.001;P=0.023)。B组、C组、D组、E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07±0.11)%、(0.55±0.06)%、(79.11±0.06)%、(54.05±0.0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987,P<0.001),与B组、C组和E组相比,D组抑瘤效果最明显(均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A组、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均出现较大肿瘤坏死区,坏死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残留肿瘤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性,胞核固缩明显;D组肿瘤坏死程度高于E组。5组裸鼠瘤体中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06、1.00±0.05、1.01±0.05、0.23±0.02、0.48±0.04,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06、0.65±0.05、0.64±0.05、0.06±0.02、0.17±0.02,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6、1.01±0.06、1.01±0.06、0.30±0.02、0.45±0.04,LC3 Ⅱ/LC3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85±0.05、0.83±0.05、0.83±0.06、0.22±0.02、0.41±0.04,Beclin 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06、0.64±0.05、0.64±0.06、1.67±0.07、1.02±0.05,LC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29、0.92±0.25、1.02±0.26、3.76±0.28、2.38±0.28,Beclin 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1±0.40、1.19±0.29、1.16±0.24、6.84±0.54、2.94±0.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90.160,P<0.001;F=160.014,P<0.001;F=160.183,P<0.001;F=119.964,P<0.001;F=186.257,P<0.001;F=211.089,P<0.001;F=374.835,P<0.001),与A组、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裸鼠瘤体中PI3K、p-Akt/Akt和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及LC3 Ⅱ/LC3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降低,LC3 mRNA相对表达量、Beclin 1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均P<0.001);与D组相比,E组裸鼠瘤体中PI3K、p-Akt/Akt和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及LC3 Ⅱ/LC3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升高,而Beclin 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LC3、Beclin 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均P<0.05)。结论PSD-007 PDT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PSD-007 PDT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及促进自噬有关;局部注射PSD-007 PDT效果更显著。

  • 标签: 鼻咽肿瘤 光化学疗法 磷酸肌醇3-激酶 癌光啉 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凝(PRP)及阿柏西普(aflibercept)联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南阳市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CRVO继发青光眼68例(6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与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单纯以PRP治疗,联合组以PRP及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3、6个月的视力(BCVA,logMAR)联合组为0.66±0.02、0.61±0.03、0.54±0.03,均优于常规组的0.70±0.03、0.66±0.02、0.60±0.0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69,8.086,8.246;均P<0.001)。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眼压联合组为(33.48±2.25)mmHg及(27.85±1.82)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常规组的(40.67±3.06)mmHg及(34.01±2.33)mmHg(t=11.038,12.149;均P<0.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7,P=0.127)。治疗后1、3及6个月的黄斑中心区厚度联合组为(315.45±31.15)μm、(278.43±27.83)μm及(239.37±22.63)μm,均薄于常规组的(337.16±32.71)μm、(297.56±29.76)μm、(258.18±25.47)μm(t=2.790,2.738,3.219;P=0.007,0.008,0.002)。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22,P<0.001),联合组消退率为88.24%(30/34),高于常规组的67.65%(23/34)(χ2=4.191,P=0.041)。治疗有效率联合组为85.29%(29/34),高于常规组的58.82%(20/34)(χ2=5.916,P=0.0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555)。结论PRP及阿柏西普联合治疗CRVO继发青光眼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阻塞,中央静脉,视网膜 青光眼,继发性 光凝,视网膜,广泛 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母系遗传性线粒体遗传病,以双眼无痛性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患者视力预后一般较差。近年来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提供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人们对LHON的认识,其干预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深入了解LHON自然病程及治疗后OCT和OCTA下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改变,对揭示其发病机制、预测发病时间、鉴别诊断、治疗效果随访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学龄前儿童的屈状态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7至10月调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区所有在园学龄前儿童。收集受检儿童的一般资料,调查并评估其屈状态,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受检儿童的屈状态;采用问卷形式向家长了解受检儿童在家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身高、体重、双亲视力状况、每天睡眠时间、不良用眼习惯等项目。计量数据行t检验,计数数据行χ²检验;视力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共检录学龄前儿童2 793人,最终受检者2 755人,受检率98.64%。排除眼病共2 749名儿童纳入研究,包括常住高原儿童2 646人,年龄(4.52±0.97)岁,其中男性1 501人,女性1 145人,检出屈状态异常者253人(9.56%);非常住高原地区儿童103人,检出屈状态异常者24人(23.30%)。学龄前儿童屈筛查异常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不同性别的异常率(男生133/1 501,女生120/1 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79,P>0.05)。常住高原地区儿童2 646人中屈异常者253人(9.56%),非常住高原地区儿童103人中屈异常者24人(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93,OR=2.87,P<0.05)。营养不良(OR=0.06,95%CI:0.04~0.08)、父母患近视眼(OR=0.11,95%CI:0.04~0.25)是导致高原地区学龄前儿童屈状态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昌都市学龄前儿童屈不正率相对较低,促进营养均衡发展可能是干预高原地区屈不正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72-776)

  • 标签: 屈光不正 屈光,眼 儿童,学龄前 营养不良 横断面研究 西藏[自治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 ± 6.65比22.56 ± 4.13,59.67 ± 4.30比21.89 ± 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 ± 15.33)%比(5.46 ± 2.44)%,(12.15 ± 4.86)%比(1.98 ± 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 标签: 光化学疗法 癌,鳞状细胞 免疫,细胞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川东北地区某眼视门诊12~35岁患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SBVD)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招募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视门诊寻求常规视力检查的12~35岁志愿者172例。检查内容包括主觉验光、立体视觉、水平隐斜、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聚散灵活度(VF)、集合近点(NPC)、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活度(MAF)、调节反应(MEM)、集合不足症状问卷(CISS)等。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各类NSBVD分类诊断并计算其患病率。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NSBVD在门诊患者中占比为36.1%,其中以集合不足最为常见,为12.8%。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SE)和双眼SE差值为NSBVD发病的相关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双眼SE差值与任何一项双眼视觉指标相关,但右眼SE与远距PFV(r=-0.243,P=0.010)、远距NFV(r=-0.247,P=0.009)及CISS(r=-0.211,P=0.027)呈负相关,与NPC呈正相关(r=0.224,P=0.019)。结论:NSBVD在眼视门诊12~35岁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性别、屈状态不是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增加,NPC移近,CISS评分变差。

  • 标签: 视光门诊 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 聚散 调节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眼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28例(128眼)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64例(64眼)。研究组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广泛视网膜凝;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凝。术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8%(62/64),高于对照组的85.94%(55/64)(χ2=4.873,P=0.027);术后1周、1个月研究组视力及房水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房水IL-6、IL-8、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4/64),低于对照组的18.75% (12/64)(χ2=4.571,P=0.033);术后6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206,P=0.040)。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广泛视网膜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雷珠单抗 光凝,视网膜,广泛 小梁切除术 因子,炎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32 nm激光全视网膜凝术(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00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予以532 nm PRP治疗,研究组予以532 nm 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微循环、黄斑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BCVA、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CRA-EDV)、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RA-PSV)、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CRA-RI)、睫状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CA-EDV)、睫状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CA-PSV)、睫状后动脉阻力指数(PCA-RI)、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BCVA、CRA-EDV、CRA-PSV、PCA-EDV、PCA-PSV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RA-RI、PCA-RI、黄斑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BCVA、眼底微循环、黄斑厚度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532 nm 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DR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BCVA、眼底微循环、黄斑厚度改善效果。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32 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 羟苯磺酸钙 眼底微循环 黄斑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凝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DR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凝,研究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凝。比较两组疗效、最佳矫治视力(BCVA)、中心黄斑厚度、N1波潜伏期波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8.46%,46/52)高于对照组(71.15%,37/52),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BCVA高于对照组,中心黄斑厚度和N1波潜伏期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血清PIGF、SD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85%,2/52)低于对照组(17.31%,9/52),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凝治疗PDR效果显著,可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减少中心黄斑厚度,改善视力水平和NI波潜伏期波幅,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全视网膜光凝 最佳矫正视力 中心黄斑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患者全视网膜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的变化,探讨PRP对SNP的损伤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9年4—11月纳入拟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PRP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Ⅳ期的患者57例11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水平-垂直激光组和垂直-水平激光组。其中水平-垂直激光组29例29眼,凝顺序为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垂直-水平激光组28例28眼,凝顺序为下方-上方-颞侧-鼻侧。选择病情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采用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CCM)采集SNP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的图像,采用Photoshop CC 2017图像处理软件合成拼图,于Neuron J图像分析软件中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于每次凝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患者激光术后治疗眼疼痛情况;比较患者不同眼别及不同凝顺序组间不同观察时间点SNP的NFL变化。结果治疗眼PRP后有11眼出现不同程度SNP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对照眼SNP神经纤维未观察到明显变化。不同观察时间点治疗眼与对照眼NF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眼别=2.020,P=0.039;F时间=4.062,P=0.001)。水平-垂直激光组在第1次凝后和第2次凝后出现凝侧SNP结构缺失;垂直-水平激光组在第3次凝后和第4次凝后出现凝侧SNP结构缺失。2个组间治疗眼NFL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99,P=0.754),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F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231,P<0.001)。PRP后治疗眼出现疼痛者9例,其中7例疼痛发生于第1次凝后。结论DR患者PRP后可出现SNP损伤,水平径线凝时容易导致凝侧的SNP损伤。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角膜 神经损伤 全视网膜光凝 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 涡状结构 结构拼图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温州院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温州院区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屈不正患者35 902例(70 766眼)的资料,其中男22 372例(43 973眼),女13 530例(26 793眼),年龄为16~62岁(中位数为22岁)。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手术对象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手术数量、术式分布的历年变化进行分析,采用R4.0.3统计软件对手术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数量除了2012和2014年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2年,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占当年手术总量的比例波动于0.10%~0.19%。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由2010年的7.68%增至2011年的8.71%,随后开始下降至2016年的0.03%(χ2=1367.475,P<0.001)。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所占比例2012年(3.20%)至2019年(36.87%)呈持续上升趋势(χ2=4388.776,P<0.001)。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2010年占当年手术总量的92.21%,之后逐年下降,2018年降至0.22%(χ2=23052.398,P<0.001)。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由2011年的29.35%增至2016年的72.90%(χ2=3635.744,P<0.001),随后开始下降,到2019年降至31.41%(χ2=1107.074,P<0.001)。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由2016年的4.11%增至2019年的31.72%(χ2=2021.33,P<0.001)。另外,每年6—8月是手术大高峰,2月是小高峰。结论:2010年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温州院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数量除前期有所下降外,之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板层手术仍为主流术式,表层手术的回归趋势逐渐突显,近年来TPRK、FS-LASIK、SMILE这3种术式为主要术式。每年6—8月及2月是手术较为集中的月份。

  • 标签: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 飞秒激光 长期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皮肤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NHDF)分为NHDF组(未转染)、AQP3 cDNA组(转染AQP3 cDNA)、AQP3 siRNA组(转染AQP3 siRNA)、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Q(hnRNPQ)cDNA组(转染hnRNPQ cDNA)、hnRNPQ siRNA组(转染hnRNPQ siRNA)、AQP3-hnRNPQ cDNA组(转染AQP3 cDNA和hnRNPQ cDNA)、AQP3-hnRNPQ siRNA组(转染AQP3和hnRNPQ siRNA)、cDNA空载体组(转染cDNA空载体)、siRNA空载体组(转染siRNA空载体)。用长波紫外线(UVA,10 J·cm-2·d-1)连续照射已经转染或未转染的NHDF 3 d来建立细胞衰老模型,同时以未接受UVA照射的NHDF作为对照。用细胞计数法评估各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对各实验组进行染色来评估HDF的衰老水平,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p53转录调控活性,用Western印迹分析NHDF中AQP3、hnRNPQ及衰老相关蛋白p53、p21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用UVA连续照射各组NHDF 3 d后,NHDF中p53、p21的表达水平和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未照射的对照组(P<0.05),但是AQP3的表达水平和照射后第5、6、7天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接受UVA连续照射3 d后,AQP3 siR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较siRNA空载体组明显加重,两组间p53、p21、hnRNPQ的表达水平和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沉默hnRNPQ能够逆转上述反应。与siRNA空载体组相比,hnRNPQ siR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明显减轻,两组间p53、p21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接受UVA连续照射3 d后,cDNA空载体组中p53、p21、hnRNPQ的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6 ± 0.08、0.70 ± 0.07、0.92 ± 0.03、(81.53 ± 7.62)%、7.16 ± 0.25、(2.15 ± 0.23)× 106/ml,而AQP3 cD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明显轻于cDNA空载体组,其上述指标分别为0.25 ± 0.06、0.23 ± 0.06、0.82 ± 0.09、(31.23 ± 6.54)%、2.52 ± 0.36、(2.93 ± 0.33)× 106/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过表达hnRNPQ能够逆转上述效应。在接受UVA连续照射3 d后,hnRNPQ cDNA组中p53、p21的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41 ± 0.09、1.42 ± 0.06、(91.06 ± 4.24)%、12.35 ± 0.88、(1.23 ± 0.41)× 106/ml,与cDNA空载体组相比,hnRNPQ cD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明显加重,两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QP3可能通过调控hnRNPQ下调p53的表达来减缓UVA诱导的NHDF衰老。

  • 标签: 细胞衰老 成纤维细胞 水通道蛋白质3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类 基因,p53 紫外线 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Q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凝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7例(106眼)。按手术方式分为凝组(n=51例,57眼)与传统组(n=46例,49眼),凝组予微创凝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传统组予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评估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1周、1个月眼压变化,记录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房深度、平均视野损失,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细胞比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结果凝组、传统组的手术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组、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传统组术后1 d眼压为(14.12±3.95)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凝组的(12.35±4.17)mmHg(P<0.05),其余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组、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BCVA均较术前上升(P<0.05),凝组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BCVA(LogMAR)分别为(0.67±0.14)、(0.70±0.13)、(0.68±0.15),均高于传统组的(0.59±0.11)、(0.63±0.09)、(0.60±0.11)(均P<0.05);凝组、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前房深度均较术前上升(均P<0.05),组间不同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组、传统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视野缺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组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367.45±268.89)个/mm2,高于传统组的(2 198.52±200.16)个/mm2(P<0.05);凝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15.79%(9/57)比28.57%(14/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凝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效果与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相似,但前者微创,更能促进术后视力恢复,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小,眼内炎发生风险较低。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房角粘连分离 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 眼压
  • 简介:摘要随着光源、分辨率、扫描深度和分析软件的更替与进步,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能更准确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并给予精确的定量测量。OCT测得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以及OCTA测得的视盘旁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指标在神经眼科疾病中均具有特征性改变。OCT和OCTA已成为沟通神经科学与眼科学的重要手段,其在首发症状为视功能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变性疾病进展评价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广大神经眼科医生深入了解、重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系统疾病 述评 神经眼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波紫外线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中miRNA-26a的表达情况,以及上调或下调miR-26a表达对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靶基因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2(EZH2)及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以10 J/cm2 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别在第0、3、7天提取RNA,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PCR)检测miR-26a的表达;通过转染miR-26a模拟物(mimic)和miR-26a抑制物(inhibitor)上调或下调miR-26a的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实时定量PCR检测miR-26a表达量,并评估转染效率。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UVA组(UVA照射)、miR-26a-mimic组(转染miR-26a-mimic)、UVA+miR-26a-mimic组(转染miR-26a-mimic后UVA照射)、miR-26a-inhibitor组(转染miR-26a-inhibitor)、UVA+miR-26a-inhibitor组(转染miR-26a-inhibitor后UVA照射)。第7天完成UVA照射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DNA甲基化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RT-PCR检测EZH2、DNA甲基转移酶1(DNMT1)mRNA以及miR-26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EZH2以及DNMT1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比空白对照组,UVA照射组中miR-26a表达量逐渐增高,在UVA照射第7天后,两组间miR-26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5,P < 0.05)。miR-26a mimic/miR-26a inhibitor转染HSF后,细胞内均有较高的荧光表达,提示均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UVA组、miR-26a-mimic组、UVA+miR-26a-mimic组、miR-26a-inhibitor组、UVA+miR-26a-inhibitor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2.82% ± 2.56%、78.56% ± 4.34%、53.63% ± 3.13%、89.52% ± 4.17%、54.39% ± 3.86%、65.34% ± 4.7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28,P < 0.01),其中UVA组高于空白对照组(t=8.848,P < 0.01),UVA+miR-26a-mimic高于miR-26a-mimic组(t=11.922,P < 0.01)和UVA组(t=3.154,P < 0.05),UVA+miR-26a-inhibitor组高于miR-26a-inhibitor组(t=3.087,P < 0.05),但低于UVA组(t=3.547,P < 0.05)。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检测显示,上述各组甲基化水平(A450值)分别为0.676 ± 0.024、0.323 ± 0.043、0.506 ± 0.035、0.169 ± 0.024、0.602 ± 0.036、0.422 ± 0.02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402,P < 0.01),其中UVA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1),UVA+miR-26a-mimic低于miR-26a-mimic组(P < 0.01)和UVA组(P < 0.01),UVA+miR-26a-inhibitor组低于miR-26a-inhibitor组(P < 0.01),但高于UVA组(P < 0.05)。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6组细胞间EZH2、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UVA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5),UVA+miR-26a mimic组均低于miR-26a mimic组(P < 0.05)和UVA组(P < 0.05),而UVA+miR-26a inhibitor组均低于miR-26a inhibitor组(P < 0.05),但均高于UVA组(P < 0.05)。结论在UVA照射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老化中,miR-26a表达上调,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上调miR-26a的表达,可下调其靶基因EZH2及甲基化相关基因DMNT1的表达,促进细胞老化,反之,下调miR-26a的表达,可上调EZH2及DNMT1的表达,抑制细胞老化。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紫外线 细胞衰老 微RNAs 基因,EZH2 微小RNA-26a
  • 简介: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与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视神经病变,主要影响青年男性,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和视神经轴突丢失有关,导致视神经萎缩。近年来,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在LHON中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对临床认识该病病程、临床表现、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但OCTA对于LHON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LHON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相同位点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位点不同家系甚至相同家系不同分支之间的OCT、OCTA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