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MR5通道表面相控阵线圈(SENSECARDIACCoil1.5T)在肩关节临床应用方法及肩关节MR检查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常规肩关节MRI检查,20例肩关节间接造影检查使用5通道表面相控阵线圈,860个扫描序列图像进行评价。结果优质图像占82.45﹪(709/860),良好图像序列占10.70﹪(92/860),一般图像占5.12(44/860)﹪,较差图像占1.75﹪(15/860)。结论使用5通道表面相控阵线圈检查肩关节,可减少扫描时间,获得较佳的肩关节MRI图像。

  • 标签: 肩关节 磁共振成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不同方法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成像,选择最优成像方法以提高诊断鉴别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对比分析CT、MRI和DSA下的临床影像。结果CT无明显钙化,骨质破坏边缘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硬化边,无明显骨膜反应;MRI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等或稍高为主的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DSA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肿瘤供血丰富且供血动脉增粗扭曲。结论充分认识骨巨细胞瘤的CT、MRI及DSA常见表现及各自特点,在诊断时运用合适方法对病历分析及合理利用资源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骼 骨巨细胞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模态MR成像技术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36例直肠癌当做此次观察对象,对其分别实施常规MR平扫、MR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DWI),以此来进行直肠癌病变的T分期,比较诊断、手术病理结果。结果与常规MR平扫对比,MR、DWI、MR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结论对直肠癌患者应用多模态MR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价值较高,不仅可以清晰的检查到肿瘤侵及肠壁的深度与范围,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多模态MR成像技术 直肠癌 T分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膝关节单纯性骨髓水肿及应力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8例膝关节不适及疼痛、无明显外伤患者MRI检查表现。结果28例患者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水肿,STIR序列能显示所有病灶。其中6例合并有应力性骨折,T1WI、T2WI均见线形或条状低信号(骨折线)。结论MRI检查对单纯性骨髓水肿及应力性骨折有重要价值,具有普通X线及CT检查不可替代的价值,尤以STIR序列显示病灶效果更好。

  • 标签: 低场MRI 膝关节 单纯性骨髓水肿 应力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资料表现进行对比,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确诊前均进行过MR影像学检查,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MR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形态分叶状、有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有肿瘤内坏死囊变信号、有硬膜尾征、T1WI信号低等混杂信号、T2WI信号等高混杂信号、肿瘤增强信号中度增强、肿瘤增强均匀MR影像学特征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MR影像学特征资料,有助于提高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临床诊断。

  • 标签: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MR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在评价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兔膝髌骨骨腱接点修复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8只成年兔左膝髌骨骨腱接点损伤修复术后随机分为2组,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每日接受低强度超声刺激,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分别于术后3周、6周(n=7)行MR横断、矢状、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T1WI、GET1WI、GET2WI和STIR序列,分析MR表现。结果对照组术后3周MR可见髌骨骨腱接点重接区域结构模糊,髌韧带下1/4段肿胀;术后6周见髌骨清晰,髌韧带上3/4段轮廓可辨,髌韧带下1/4段水肿基本消失,张力良好。超声组术后3周MR所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6周MR可见髌骨骨腱接点重接区域结构较对照组清晰,髌韧带上3/4段信号更低。结论MR可显示兔膝关节髌骨骨腱接点重接术后早期变化,在评价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髌骨骨腱接点修复作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骨腱接点 修复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
  • 简介:目的:为了克服颅脑CT立体定向手术中软组织分辨率低的不足,而MR立体定向手术的禁忌症较多,探索在脑CT立体定向手术中辅以MR模拟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将5粒鱼肝油丸置入西瓜的不同深处,在MR机上做2mm断层扫描,在CT机上做1mm断层扫描。利用软件进行CT/MR图像配准,测量5个鱼肝油检测点的CT的坐标和MR的坐标,分析检测点CT实测坐标与MR的指示坐标的误差。结果:MR的模拟坐标和CT实际坐标误差〈2mm,利用软件配准在MR图像上进行CT立体定向的模拟可视化是可行的。结论: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CT/MR联合定位具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立体定向 模拟定位 密度分辨率 图像配准 图像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予MR及CT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均施予MR及CT检查,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CT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98个、38个,其中,突出合并膨出、脱出依次是18个、6个,72.34%(136/188);MR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88个、46个,其中,Schmorl结节、脱出、脱出游离依次是3个、6个、2个,检出率为71.28%(134/188);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诊断期间,运用CT与MR,均能够获得较优的监测成效,临床中应依据患者相关病情以选取适宜的方式。

  • 标签: MR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效果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以及MR在CAS斑块性质评估中的价值。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住院并经CT或MRI证实为初发脑梗死患者80例,经复查后将全部患者分为脑梗死复发组和脑梗死未复发组各40例。所选初发脑梗死患者均行3D-TOF、(DIR-FSE)T1WI、双回波T2WI和PDWI扫描。运用多序列对比MRI分析CAS斑块成分并进行AHA分型及稳定性评估,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的狭窄程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复发组以IV、V、VI型斑块为主,其中VI型斑块所占的比例,脑梗死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复发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的比例。结论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相比,CAS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复发更加相关,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多序列对比MRI具备对CAS斑块进行MR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能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CT/MR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125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应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提出对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12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其中离子型造影剂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针对CT/MR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应用不良反应,临床应结合必要的护理操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诊断效果,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CT/MR 增强扫描 造影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诊断中的优劣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山医院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38例冠心病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CCTA采用64层螺旋CT,MRA采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至少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CMRA和CCTA诊断的粥样斑块的相关性狭窄(≥50%),并与CAG结果分析对比,评价CMRA和CCTA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价值。结果CCTA和CMRA判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3%、34.6%和82.1%、74.8%,CCTA和CMRA判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84.7%和48.5%、73.4%。斑块的钙化与否是CMRA和CCTA诊断斑块的准确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CMRA和CCTA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效能接近,C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而C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

  • 标签: 64层螺旋CT MR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在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及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152例次各期脑梗死患者行颅脑DWI检查,测定脑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结果超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部分病灶中心区ADC值低于边缘区,提示梗死中心区脑细胞损伤重于周围区,提示缺血半暗带的存在。结论ADC值测量结合DWI图像不仅可以对超早期脑梗死做出诊断、为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提供了量化指标,并且可以量化脑组织损伤程度,提示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为临床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DWI) 表观弥散系数(ADC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 年 01 月至 2019 年 01 月期间在本院就诊 的 94 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开展 此次研究,均分为参照组( n=47 ) 给予胆道 CT诊断 和研究组( n=47 ) 给予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 , 比较两组的阳性率和 结石直径小于 8 毫米患者的检出率 。 结果 参照组诊断的阳性率 ( 68.89 % ) 显著低于研究组( 88.89 % ) ,(P< 0.05 ), 参照组结石直径小于 8 毫米患者的检出率( 64.00 % ) 显著低于研究组( 92.00 % ) ,(P< 0.05 )。结论 在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 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 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胆道 CT MR胰胆管水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胆道CT与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8例,根据抽签法的要求均分成实验组(44例MR胰胆管水成像)与对照组(44例胆道CT),分析诊断的准确率和结石小于0.8毫米的显示率、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准确率和结石小于0.8毫米的显示率、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数值的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工作中采用MR胰胆管水成像法有助于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促使结石小于0.8毫米显示率的提升,有着较高的推广优势。

  • 标签: 胆道CT MR胰胆管水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对X线影像照射、CT影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诊断中具有的应用价值进行效果评估。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纳为研究区间,将因肩锁关节脱位前往我院实施影像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采集数据62例(n=62),其中存在22例患者应用X线影像照射、22例患者应用CT影像检查、18例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检查。对患者诊断结局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X线影像照射、CT影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技术三种诊断途径的最终诊断符合率依次为63.64%(n=14)、59.09%(n=13)、94.44%(n=17);该诊断顺序下的漏诊率依次为18.18%(n=4)、18.18%(n=5)、5.56%(n=1);该诊断顺序下误诊率依次为22.73%(n=5)、27.27%(n=6)、0.00%(n=0)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准诊断符合率高于其他两种检查途径,数据组间差距显著(P0.05),CT影像检查的漏诊率较高于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患者,但组间呈现出的差距不显著(P>0.05),该组患者误诊率较磁共振患者显著提高,数据组间差距显著(P

  • 标签: 影像学 关节脱位 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意义的相关性。方法14例MRI诊断的垂体柄阻断综合征患儿,男13例,女1例,年龄5~16岁,平均(11±3)岁,对其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柄缺如6例,其中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4例,单一生长激素缺乏2例;垂体柄纤细8例,其中单一生长激素缺乏7例,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1例。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垂体后叶异位,其中13例表现为垂体前叶发育不良。结论垂体柄缺如或明显变细,垂体后叶异位,垂体前叶发育不良是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三联征,垂体后叶异位是提示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特征性标志。目前,MRI是诊断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唯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垂体后叶异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对非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两方面影像学表现,包括脑体积的萎缩和反映白质脱髓鞘等神经退行性改变的白质高信号(WMH)进行定量测量。并研究存在不同程度非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的患者的各方面危险因素初始状态对脑萎缩和WMH的进展加速的影响程度,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传统意义的血管病危险因素、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WHM的病变程度。

  • 标签: 非出血性脑血管 危险因素 血管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