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宣教时机的选择对提高床位护士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采用不同的宣教时间与方式,查看患者对床位护士知晓的情况。结果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进行宣教,可明显提高床位护士的知晓率。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宣教时机与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床位护士知晓率,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呼唤关系,提高满意度。

  • 标签: 宣教时机 床位护士 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以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22例急性胆囊炎病例,均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组64例,自起病3d内。II组40例,自起病3d-7d。III组18例,自起病大于7d。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腹腔引流管引流量、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等。结果三组间只有手术时间有显著差异,急性胆囊炎发病距入院手术时间越长,手术时间也越长,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病时间越长,手术难度增大,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的,发病7天以上的急性胆囊炎仍适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72h以内行LC最佳,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缩短,中转开腹率较低。

  • 标签: 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 胆囊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胆源性胰腺炎手术的最佳时机以及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3月到2011年5月的5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0例患者按照住院之后的手术时间早晚分为早期组和延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之后效果。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显示,早期组的患者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相比延期组患者明显偏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和延期组患者的病死率相对比没有显著区别(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患者的胆总管探查率为94.8%,延期组的胆总管探查率为38.3%,早期组患者的胆总管探查阳性率为44.8%,延期组的胆总管探查阳性率为89.6%。结论通过对本组50例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和延期进行手术治疗都是安全的,针对胆源性胰腺炎的最佳手术时机为炎症发作减退、血清淀粉酶下降到正常数值之后并且是患者第一次住院期间。

  • 标签: 胆源性胰腺炎 手术时机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时机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治疗,对于炎症较为严重或周围渗液较为明显的患者采取温室孔放置乳胶管引流治疗,在术后24~48h内进行拔除,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有95.00%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成功切除,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结论在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采取腹腔镜手术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并且应根据患者的状况选择手术时间,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疗效。

  • 标签: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切除子宫的原因、最佳时机、具体术式以及具体操作。方法择取2006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40例患者,全部行子宫切除,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探究其切除原因、切除方式、切除时机以及具体操作。结果①原因胎盘植入,胎盘前置、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子宫瘢痕、凝血功能障碍等。②方法全子宫切除手术16例,次全子宫切除手术24例。③时机2小时内切除者28例,2~24小时切除者8例,1~14日切除者4例。④处理结果患者全部存活,但围生儿有1例(2.5%)死亡。结论胎盘因素是造成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的主要原因,临床尽量在2小时内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切除子宫,如此可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产后出血 子宫切除 原因 方式 时机 临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机放疗计划剂量学改变特征,探讨最佳的放疗时机。方法2014年1月~2015年5月,入选20例,采用自适应放射治疗,分析不同计划期放射剂量学改变。结果放疗前后,GTVnx、GTVnd、左右腮腺大小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周、第3周,分别有3区域、4个区域受照射剂量水平显著变化。结论建议在第1、3个周期进行自适应放疗,放疗期间做好监测,以及时调整放射计划。

  • 标签: 鼻咽癌 调强放疗 自适应放疗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移植时机下的冻融周期中卵裂期胚胎临床结局。方法分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疗中心于2015年—2016年8个月内行卵裂期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的326个移植周期,病例分组为观察组153例和对照组173例,分组依据为自然周期排卵后移植时间和人工周期黄体酮行内膜转化的时间。根据内膜准备方式不同将观察组分为自然周期组(冻融胚胎移植在排卵后第4天进行,A1)和人工周期组(冻融胚胎移植在黄体酮内膜转化第5天进行,A2)。同样方式将对照组分为自然周期组(冻融胚胎移植在排卵后第3天进行,B1)和人工周期组(冻融胚胎移植在黄体酮内膜转化第4天进行,B2)。对比四组间的生化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生化妊娠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适当推迟卵裂期冻融胚胎的移植时间,可明显改善临床结局。

  • 标签: 卵裂期胚胎 胚胎移植 内膜转化时间 冻融周期
  • 简介:摘要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是对医院综合医疗管理水平的评定。本文首先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特点进行概述,对内部审计评审条款以及实施细则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根据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提出了迎接评审的对策与具体措施,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

  • 标签: 三甲评审 内部审计 迎评
  • 简介:摘要分级护理质量追溯机制的建立是分级护理质量的保证。本文分析了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如何建立分级护理质量追溯机制,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等级医院评审 分级护理质量 追溯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松解时机对梗阻小肠黏膜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选择60条犬制作低位小肠梗阻模型,将其分为对照组、肠梗阻72h组、肠梗阻120h组及其相应的手术松解组,对各组小肠粘膜紧密连接的变化情况、Claudin2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肠梗阻72h梗阻近段粘膜紧密连接呈缩短、模糊状,与对照组比较,梗阻1、2组粘膜无论是近段、远段Claudin2表达均有显著下降(P<0.05);松解梗阻后紧密连接修复,较之于梗阻72h有上调(P<0.05);肠梗阻120h紧密连接消失,松解梗阻后并未恢复。结论肠梗阻造成的粘膜紧密连接损坏程度与肠梗阻时间呈密切相关,对肠梗阻的尽早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手术松解时机 梗阻 肠黏膜紧密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手术时机选择及其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开小窗微创大部分血肿清除术的185例HICH患者,根据手术实施时间,分为超早期组(63例,7h以内)、早期组(62例,7~24h)、延迟组(60例,24h后),比较三组的治疗结果。结果①超早期组、早期组、延迟组的术后出血率分别为20.63%(13/63)、12.90%(8/62)、6.67%(4/60),超早期组最高(P<0.05);②从三组术后GOS量表评分来看,超早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但早期组、延迟组的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随发病到手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超早期手术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同时不可盲目,需做好术中操作等措施。

  • 标签: 手术时机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对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急诊内科行气管插管治疗患者94例,将其救治过程中气管插管的时机与方法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94例患者救治成功83例,占88.3%临床死亡11例,占11.7%。结论对于急诊内科危重患者在行抢救治疗时,把握气管插管时机并行正确气管插管操作,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急诊内科 危重患者 气管插管 时机选择 插管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机对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的疗效进展。方法对颅脑损伤后继发出呼吸衰竭的患者,采取给予气管切开、机械性通气及气管插管等综合性治疗手段并加强呼吸道营养支持及护理的情况,进行分析性回顾。结果经过临床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之后,患者治愈的24例,好转11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8例。结论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生命体征加强监测,要做好气管插管、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和气管药物内滴等呼吸道的气管插管的综合性护理,从而使呼吸道的分泌物能够及时的排出,给予早期的营养支持,是防止呼吸并发症和对患者的死亡率能后有效的降低。

  • 标签: 颅脑损伤 呼气衰竭 气管插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术时机的不同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对比。方法选择我院于2008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45例超早期手术病人(发病后6h以内)与55例延迟期手术病人(发病6h以上),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康复情况。结果超早期手术组症状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延迟期手术组,并且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延迟期手术组,(P<0.05)两组病人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具有疗效显著、病人康复情况良好以及死亡率低的优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时机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9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于发病48h后进行手术,研究组于发病48h内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65%,死亡率2.17%,肠坏死率4.3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恢复时长(10.86±3.83)d、住院时长(14.96±5.74)d、肠胃恢复时长(12.85±4.95)d,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肠梗阻患者给予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其生存率,促进术后恢复速度。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手术时机 治疗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神经外科中随机选出80例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手术时机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为出血后24h,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出血后24h以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肿大小、GSC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前者血肿量低和并发症发生率于后者,GSC评分高于后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在出血后尽早实施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不同时机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的时机对高血压导致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分析不同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在近两年,即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由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将40例患者以治疗时机为依据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0例,其中观察组为超前治疗组,也就是在患者发生出血后的6个小时内就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则是患者出血时间大于6个小时。根据GOS评分进行疗效的评定,同时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再出血和再开颅情况。结果通过GOS评分分析疗效,观察组患者恢复优良率为60.0%,对照组为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在接受较早接受了微创手术治疗之后发生再出血3例,再次开颅手术2例,对照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之后,发生再出血患者5例,再次开颅患者4例。结论及早对由高血压引发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之后取得的疗效较好,可以说明对于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把握好时机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微创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通过不同时间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对比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的观察,说明早期应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察1组生后一经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即开始NCPAP治疗,而观察2组以鼻导管吸氧或头罩吸氧开始,经皮血氧或氧分压不能维持则开始NCPAP治疗;统计两组患儿机械通气的例数、百分数,肺炎患病率,动脉导管开放率,死亡率,吸氧时间,NCPAP支持时间(限于仅通过NCPAP即治愈的患儿)等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观察1组的NCPAP支持时间、吸氧时间较观察2组缩短,观察1组的肺炎患病率,动脉导管开放率,死亡率,机械通气率均较观察2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CPAP能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应该一经诊断及早应用NCPAP开始治疗,才能减少上机率,显著降低合倂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缩短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

  • 标签: 应用时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CPAP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对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3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诊断情况及手术时间2项指标对患儿进行分组研究,观察不同情况对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诊断为有肠绞窄趋势时行手术治疗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已发生肠绞窄时行手术治疗组患儿,入院至手术时间<48h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48h组患儿,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诊断为有肠绞窄趋势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儿应及时行手术治疗,此外入院后48h内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 小儿 手术时机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时机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分为三组,各为18例,第一组患者在第1-2周给予康复治疗,第二组患者在第2-4周给予康复治疗,第三组患者在第4周给予康复治疗,患者发病的第一周为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为治疗后,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BI评定、FAM平衡功能、FMA运动功能的各项功能指标给予比较,根据统计数据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将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评定指标给予比较,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后的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定指标给予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第一组与第三组的各项功能评定指标给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定指标明显高于第三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给予康复治疗,最佳介入时间为第2-4周,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并且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见,在对脑梗死患者给予康复治疗时,选择最佳康复介入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康复介入时机 功能评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