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神经外科中行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麻醉复苏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神经外科行血管介入手术病人106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3例,所有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实验组给予盐酸纳美酚注射,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对病人消化系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给药至拔管用时(2.51±0.83)min,对照组给药至拔管用时(8.46±0.97)min,两组相比有明显区别(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腹痛、腹胀、嗳气、早饱、反酸等消化系统的症状评分皆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性血管介入术全麻后使用盐酸纳美酚可缩短病人恢复意识的时间,使复苏更为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血管介入手术 麻醉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环醇治疗因胃癌化疗所致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给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等化疗,在出现肝损伤后给予双环醇治疗。结果46例胃癌患者在化疗后,28例(60.9%)发生肝损伤,其中包括Ⅰ级3例(10.7%),Ⅱ级19例(67.9%),Ⅲ级4例(14.3%),Ⅳ级2例(7.1%);经4w治疗,28例患者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由(77.6±37.1)U/L、(103.9±42.8)U/L和(79.5±57.2)μmol/L降至(45.8±31.2)U/L、(33.5±27.4)U/L和(37.2±11.4)μmol/L,血清ALB由(28.5±1.8)g/L上升至(34.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胃癌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使肝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双环醇 胃癌 化疗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脊柱微创手术患者预后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12例行脊柱微创手术的病患,将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记录术后指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指标,满意度,并对这些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在术后指标结果、胃肠道恢复结果、满意度结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微创手术病患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帮助病患更好、更快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脊柱微创手术 胃肠道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比较急性阑尾炎感染期与恢复期中性粒细胞活性和吞噬能力的变化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后死亡方式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珠江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10例成年急性阑尾炎患者静脉全血作为样本,用磁珠分选法分离中性粒细胞,检测其0、12、24、48及72h细胞存活情况;在中性粒细胞中加入CFSE标记的珠子共同培养1~6h,流式细胞仪(FCS)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及其吞噬情况。结果体外培养感染期患者中性粒细胞72h仍存活,正常人及恢复期患者中性粒细胞24h即出现大量死亡。病人感染期中性粒细胞在2h可达最大吞噬量,吞噬后细胞多发生凋亡;恢复期中性粒细胞在4h达到最大吞噬量,吞噬后细胞多发生坏死。结论感染期中性粒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和恢复期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在感染期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后以细胞凋亡为主,而在恢复期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后细胞以坏死为主。这可能与不同时期中性粒细胞功能活化有关。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急性阑尾炎 凋亡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占消化专科门诊的1/3以上。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部分FD病人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为此我们采用多潘立酮(吗丁啉)联合氟哌噻吨(黛立新)治疗FD,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多潘立酮 氟哌噻吨 FD 功能性消化不良 联合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的上消化道症状。本病是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观念的改变而提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症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功能性症状。本文采用多潘立酮加低聚木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4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多潘立酮 低聚木糖 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枳术宽中胶囊组)及对照组(多潘立酮+泌特),分别口服用药,疗程4周。用药前后分别进行FD临床症状评分、焦虑评分(HAMA评分)及抑郁评分(HAMD评分),用药期间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治疗前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较本组用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用药后的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低于对照组。结论枳术宽中胶囊有效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FD患者,其症状改善较多潘立酮联合泌特更明显,费用较联合用药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焦虑 抑郁
  • 简介:国内20个省市500家医院对88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症状调查,并观察西沙必利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上腹胀满(89.7%).餐后饱胀(87.7%)、嗳气(74.7%)、早饱(63.2%)、弥漫或烧灼样上腹疼痛(57.8%)、厌食(52.8%)、恶心(50.8%)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且各种症状间相互重叠。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病程越长者,症状越严重(P<0.01),但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西沙必利用药2周即可见明显疗效.继续用药,疗效可进一步加强(P<0.01),治疗4周,总有效率达88.8%。症状重、病程长者,疗效更显著。治疗过程中,1743例(19.6%)出现药物相关症状,如稀便(16.1%)、肠鸣(12.9%)及腹部痉挛(5.2%),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因而西沙必利是FD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 标签: 西沙必利 症状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和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和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和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和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和12.16±8.37μg/L,P〈0.05),但治疗后1周分别下降至12.28±7.36mg/L和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和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和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和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 乳果糖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胃肠功能、临床疗效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术后T管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LCBDE后一期缝合治疗后。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对比两组应激反应、胃肠功能、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皮质醇(Cor)、肾上腺素(A)、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or、A、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但观察Cor、A、CRP、IL-6水平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腹痛缓解时间、术后肠鸣音消失时间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引流不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1.33%(P〈0.05)。治疗前1天,两组GIQL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周,两组GIQL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GIQ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LCBDE术后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促进其胃肠功能改善和机体恢复,因此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腹腔镜 胆总管探查术 肝外胆管结石 胃肠功能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1.90%和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CD8+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CD8+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CD8+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肯定,可保护患者的T细胞亚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仍属安全,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食管癌 卡培他滨 疗效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脓毒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在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45例接受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0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前,联合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71.2±56.4U/L、292.5±77.4U/L和83.2±22.6μ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283.1±62.3U/L、297.5±83.3U/L和90.3±27.3μmol/L(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9±16.5U/L、41.3±14.5U/L和14.7±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4±20.5U/L、70.2±18.8U/L和21.2±10.3μmol/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损害 脓毒血症 异甘草酸镁 还原型谷胱甘肽 治疗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onaldyspepsiaFD)是常见消化疾病之一,它发病率高,在人群中总的患病率20%,在普通门诊中约占20%~40%,在消化专科中约为60%~70%[1,2]目前许多学者认为FD与精神状态(焦虑与抑郁)及心里因素有关,为此我们观察了96例FO患者,一组为多潘立酮(Domperidone,西安杨森公司生产)组,另一组为加用氟西汀(nuoxetine,商品名Proza,百忧解,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组.现将两组疗效的对照观察总结如下.

  • 标签: 多潘立酮 小剂量 氟西汀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的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的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与FD的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难治性FGIDs的可行方案。方法选自来院就诊、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经常规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的难治性FGIDs患者,采用单一或联合用药、小剂量、短疗程的个性化服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23例患者抗抑郁剂治疗后躯体症状明显好转,抑郁(SDS)/焦虑(SAS)评分指数明显下降,其中以黛力新单用或黛力新联合SSRI治疗的患者起效快,约3~4d,单用SSRI的患者起效较慢,大约20d左右。结论单一用药、小剂量、短疗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FGIDs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使焦虑和/或抑郁的情绪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抗抑郁剂 SDS/SAS
  •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尿失禁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患者,信封法分组,对照组予简单护理,实验组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患者满意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尿恢复正常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积分、最大尿流率、国家前列腺症状评分;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水平。结果:实验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尿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积分、最大尿流率、国家前列腺症状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积分、最大尿流率、国家前列腺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少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减轻焦虑,加速排尿恢复正常,提高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 尿失禁 影响
  • 简介:目的:针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而言,对其全面探析了传统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在此前提下运用综合对比得出上述两类治疗模式能够达到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凭借抽签法予以分组。研究治疗药物期间,对照组(50例):选择传统开腹手术施以子宫肌瘤的相应治疗;观察组(50例):运用腹腔镜手术予以治疗;最终就两组子宫肌瘤患者现有的各项指标施以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表现为子宫肌瘤症状的所有患者相比,观察组整体上表现为好转趋势(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模式的开腹手术相比,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如果能对其施以腹腔镜手术,那么有助于实现针对后续各类并发症的显著抑制,同时也突显了优良的临床疗效,且有益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传统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 临床疗效评价胃肠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运用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ERAS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镇痛次数、排便、进食、排气等消化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肝切除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