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消耗等特点。目前SCI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发和继发性神经元死亡,大量的轴突变性和弥漫脱髓鞘;损伤后胶质瘢痕构成阻碍轴突生长的物理屏障;局部炎症反应和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的缺乏,以及SCI后损伤区微环境中大量的抑制因子的产生(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等)。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雪旺细胞 嗅鞘细胞 组织工程材料
  • 简介:内皮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由日本Yana-gisawa等[1]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具有强烈收缩血管效应的血管活性物质。

  • 标签: 内皮素 颅脑损伤 结构 合成 分泌 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和发病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1周内头颅超声的检查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胎龄、体重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及并发症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0例早产儿中53例发生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为53%(53/100),不同胎龄与不同体重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出血程度在Ⅲ级及以上的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程度与胎龄、体重的因素密切相关,头颅超声作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方式较可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早产儿 脑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1临床资料男23例,女3例;年龄5~66岁.车祸伤18例,钝器伤3例,坠落及砍伤各2例,火器伤1例.损伤和类型:上矢状窦损伤24例,前、中1/3各12例,其中前1/3段横断3例,部分裂伤9例;中1/3段横断2例,部分裂伤10例.横窦损伤2例:全断1例,上壁裂伤1例.裂伤长度:记载明确15例,其中<0.5cm者7例,0.6~1.0cm者5例,1.1~1.5cm者2例,1.6cm者1例.无1例系单纯静脉窦损伤,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颅脑伤或复合伤.休克7例,重度、中度各2例,轻度3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静脉窦损伤 治疗
  • 简介:创伤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到2020年创伤损伤将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1,2]。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遭受创伤损伤,其中主要集中在15-24岁的年轻人和75岁以上的老年人。TBI后神经细胞受损、缺失或死亡,常使神经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偏瘫、失语、智力障碍或昏迷,甚至死亡。

  • 标签: NSCS 组织工程 TBI 再生与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时间环节上对交通事故罩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为我冈相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制定的《交通事故重型颅脑损伤统计表》严格筛选出合格病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分析急救接报时间与到达现场时间差的不同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中不同时间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结果急救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时间段与患者预后均存存负相关关系(r_s=-0.10,P=0.002;r_s=-0.06,P=0.034),即随着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的增加及随着现场抢救时间的增力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逐渐增高,预后越差。结论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性颅脑损伤预防和控制中心.科学制定院前急救、转运等各项救治制度,尽量缩短路途耽搁时间及现场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可提高救护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交通事故伤 院前急救 预后
  • 简介:目的:了解护士的压力程度及主要工作压力源,为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5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对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护士感到压力较高;对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护士感到压力一般。结论:护士工作压力源不仅与护理工作的性质有关,也与护龄、工作地点及科室有关。护理管理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护士进行减压训练,维护其心理健康。

  • 标签: 护士 工作压力源
  • 简介:目的探讨褪黑素通过调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症复合体(NLRP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小鼠颈动脉线穿法SAH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溶剂组、SAH+溶剂组和SAH+褪黑素组四组,进行SAH出血量评级和小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水含量测定脑水肿,伊文思蓝法测定血脑屏障(BBB)通透,检测脑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神经核抗原(NeuN)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神经元存活和死亡率,WesternBlot检测脑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1β(IL-1β)、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症复合体(NLRP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前凋亡因子(Bim)和活化的caspase-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脑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_6(IL-6)水平。结果槲皮素可以提高SAH小鼠生存率,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脑神经元凋亡,提高脑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减轻脑水肿和BBB通透损害。槲皮素可以降低NLRP3以及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表达,抑制IL-1β、IL-6的分泌和活化的caspase-1的蛋白表达,并可以增高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降低凋亡前体因子Bim的表达。结论槲皮素通过抑制NLRP3炎性相关的凋亡来减轻SAH后的EBI。

  • 标签: 褪黑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症复合体
  • 简介: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脑外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PO治疗组.后2组建立液压冲击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接受同样的操作但不接受液压冲击,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伤后除EPO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EPO(5000U/kg)2d外,另外3组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外伤后30d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伤后37d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脑源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训练后2、3、4、5d各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潜伏期最短,模型组最长,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搜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原来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最高,模型组最低,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DNF的表达高于另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压冲击造成的颅脑损伤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外源性给予EPO可以改善外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EPO促进BDNF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 脑源性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压迫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周围神经形态学改变及微管相关蛋白1B(MAP1B)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50只Wistar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慢性压迫20%组、慢性压迫40%组、慢性压迫60%组,每组10只。后3组置入平头塑料螺钉对大鼠脊髓进行后路渐进压迫,2个月后分别压迫到20%、40%、60%左右程度。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做k棘突和部分椎板咬除术,不实施压迫。造模后60d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作为标本,行HE染色,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同时行MAP1B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各压迫组大鼠运动功能减退;Tarlov评分、斜板实验评分、BBB-21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压迫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退变现象,并且压迫程度越重变化越显著。各压迫组周围神经轴突中MAP1B的表达均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发生退变,且因为神经元凋亡、坏死或受抑制使得轴突的再生不明显,造成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不良。

  • 标签: 脊髓损伤 周围神经 微管相关蛋白 神经退变 轴突再生
  • 简介:低钠血症是颅脑损伤最常见并发症,而颅脑损伤导致低钠血症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症(SIADH)和脑盐耗综合症(CSWS).本文旨在探讨颅脑损伤后不同原因所致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脑损伤 低钠血症 鉴别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科5年来收治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结果死亡41例(60%),经手术治疗的50例,存活27例(40%),恢复良好8例,中残9例,重残10例.未经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无一生存.结论加强对以颅底损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变化的观察,积极行手术减压及生命支持,维持有效的脑血流灌注和脑供氧,改善脑微循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是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特重型颅脑损伤 治疗 生存质量
  • 简介:1995年11月至2002年11月我院共收治3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CT诊断并按GCS分型,以入院GCS≤8分为重型诊断标准和出院时病人的状态判断结果(自动出院按死亡统计),现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估DynaCT术中辅助应用在颈椎损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DynaCT辅助颈椎损伤手术的患者共52例,其中上颈椎损伤(C1-2)15例。下颈椎损伤(C3-7)37例。全麻成功后,固定体位和头架(颈椎后路),先行基准DynaCT扫描。颈椎前路手术中,椎间盘摘除和骨减压操作后行第二次DynaCT扫描。Cage或钛笼置入并再次DynaCT扫描。颈椎后路手术中,常规侧块或椎弓根螺钉置入和脊髓减压后行二次DynaCT扫描。前路或后路手术中,对于合并有骨折脱位者,复位矫正后需再次DynaCT扫描,对于骨减压范围不充分,植入物位置不良或复位矫正不满意者均需进一步操作直到DynaCT确定满意为止。结果颈前入路10例,颈后入路39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颈前入路根据术中DynaCT对减压不充分者进行再次或多次骨减压5例;调整Cage位置1例;合并脱位者6例,其中对复位不满意再次或多次矫正3例。颈椎后路植入椎弓根螺钉1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2枚;植入侧块螺钉25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12枚;合并脱位者15例,根据DynaCT对脱位矫正不满意者进行再次或多次复位纠正8例。术中平均使用DynaCT3.76次。术后随访1~3个月,行MRI及三维CT检查,术后影像学均证实减压充分、固定及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1w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恢复率为63.42%。本组无因减压不充分或固定复位不满意而二次翻修手术病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损伤1例。无与DynaCT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DynaCT的应用可减少颈椎损伤手术中因减压不充分、固定和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而造成手术效果差,降低需要二次手术的机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颈椎外伤手术的安全及精确,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Dyna CT 颈椎损伤 减压术 复位 螺钉固定
  • 简介:损伤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外伤、出血性、缺血性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对于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保护技术和脑神经修复再生两个方面。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参与体内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血管新生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并取得积极成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发生与脑血管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血管新生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区血管新生.恢复损伤区微循环,达到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修复的统一,这可能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治疗模式:血管一神经新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新生 血管新生
  • 简介:2000年,Burmester在Nature上首次报道在人和小鼠脑内存在一类新的携氧蛋白——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而今NGB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基因序列、定位和蛋白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标签: 脑红蛋白 继发性脑损伤 缺血缺氧性损伤
  • 简介:脑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功能损害将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脑损伤是造成脑功能损害的直接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无论是脑创伤、脑部缺血或出血,其共同病理特点都是神经元严重受损、缺失或死亡,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偏瘫、失语、视力丧失、智力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脑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和卒中,前者因机械损伤所致,后者因脑血管梗死或出血引起,其中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损伤)最为多见,占80%[1].

  • 标签: 颅脑损伤 功能重建 干预性研究
  • 简介:脊髓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脊柱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及椎管内肿瘤、脊髓外伤以及脊髓血管性疾病,常导致脊髓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损伤。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损伤部位和性质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脊髓或脊神经的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以及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标签: 脊髓损伤 患者 临床分析 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损伤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分为假损伤组、颅脑损伤组及rhEPO组。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rhEPO组伤后即刻腹腔注射rhEPO(3000IU/kg);伤后3h、12h、24h、48h、72h、5d和7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的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伤后3h,损伤脑组织NF-κB表达明显升高,伤后24h达最高峰,随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至伤后7d仍明显升高(P〈0.05);rhEPO治疗后,每个时间点损伤脑组织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3h,血清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伤后12h迅速达到最高峰,随后其水平逐渐下降;伤后3d,其水平又再次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至伤后7d仍明显升高(P〈0.05)。rhEPO治疗后,每个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F-κB和TNF-α可能在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rhEPO可能通过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而减少损伤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