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前身心都会受到影响,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不好的情绪,这样不良的情绪会不利于手术麻醉的实施及其术后病人的恢复。引起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对其治疗过程的认知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去配合医生,特别是不知道怎么配合麻醉医生。所以本文主要围绕手术麻醉患者该如何来配合医生的操作来阐述,希望可以帮我到患者对整个过程有个良好的认知和信念。

  • 标签: 麻醉 术前准备 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对于胎盘早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24例胎盘早剥娠患者资料,分为初组及经组,比较两组分娩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经组顺产率、早产率、顺产率、低出生体重儿比例、新生儿转儿科比例均高于初组( p<0.05);初组剖宫产率高于经组( p<0.05);两组钳率、产后出血率、 DIC、死胎、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近年二胎分娩人数明显上升,而经是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之一,对于有早产征象的经产妇及产程中经产妇更应该严密监护,警惕胎盘早剥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母儿结局。

  • 标签: 产次 胎盘早剥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考察综合护理方式对感染 HIV 产妇围产期的效果评价。通过选取本院 在 2014 年 3 月到 2019 年 12 月 收治的 19 例感染 HIV 孕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产前护理及产后护理等综合护理,考察发生母婴传播的情况及产妇并发症的出现。结果表明,综合护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在围产期发生并发症,也可以大大减少母婴传播的几率,同时也防止了医学性感染的发生。

  • 标签: HIV 孕产妇 围产期 综合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单角子宫产妇的围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妊娠≥28周的单角子宫产妇共98例,排除死胎4例、双胎妊娠4例及临床资料不全者10例,共纳入单角子宫组80例。按照1∶2配比,根据随机表选取年龄、分娩孕周及分娩方式与单角子宫组相同的同期分娩的160例无子宫畸形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术指征顺位、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等围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角子宫组80例中阴道分娩10例,剖宫产术分娩70例,其中早产剖宫产术和足月剖宫产术的首要指征均为胎位异常,分别占7/18和50.0%(26/52);对照组160例中阴道分娩20例,剖宫产术分娩140例,其中早产剖宫产术的主要指征为前置胎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瘢痕子宫,均占19.4%(7/36),足月剖宫产术的首要指征为胎位异常,占23.1%(24/104)。单角子宫组、对照组中阴道分娩者产后出血量分别为(319±161)、(261±152) ml,剖宫产术分娩者产后出血量分别为(257±106)、(272±123) m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角子宫组、对照组中阴道分娩者的第一产程时间分别为(502±386)、(465±296) min,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74±73)、(47±30) min,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角子宫组、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 018±548)、(3 080±562) 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根据是否早产以及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对两组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角子宫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9.25~10)、10(10~10)分,5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10~10)、10(10~10)分,足月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10~10)、10(10~10)分,5分钟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10~10)、10(10~10)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角子宫妊娠在无其他剖宫产术指征可阴道分娩,且可获得与非子宫畸形产妇相似的围结局。但单角子宫妊娠易合并胎位异常,成为其主要的剖宫产术指征。

  • 标签: 妊娠并发症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子宫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株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临床分离的1株耐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属,用Vitek2-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分别检测blaOXA-51-like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和RNA聚合酶亚基基因(rpoB),以确定菌株型别。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NDM、KPC、VIM、IMP、SIM、SPM、GIM、OXA-23-like、OXA-24-like、OXA-58-like)、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A、rmtB)、β内酰胺酶(TEM、SHV、CTX-M、VEB、PER)以及一类整合子;另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情况。结果通过基因分析,证实此菌为Acinetobacter baylyi,并且仅携带NDM-1型碳青霉烯酶,其他相关耐药基因均为阴性结果。质粒分析发现blaNDM-1位于约54 000~60 000 bp不可接合质粒上。结论应注重耐碳青霉烯类非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及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 标签: 不动杆菌属 β-内酰胺酶类 质粒 抗药性 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