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孕周正常妊娠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孕产妇管理系统中正常妊娠妇女5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周数将其分为早期妊娠组124例,中期妊娠组283例,晚期妊娠组153例,另选取非妊娠期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血清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分析不同孕周正常妊娠妇女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正常妊娠孕妇ALP指标随着孕周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即晚期组ALP指标>中期组ALP指标>早期组ALP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与中期组ALP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而晚期组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妊娠孕妇不同孕周血清ALP存在明显差异性,可视为妊娠期生理性变化,可能与胎儿的发育、孕妇肝、骨代谢及胎盘功能相关。

  • 标签: 不同孕周 正常妊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以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利巴伟林、黄芪等治疗;治疗组3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 标签: 1 6-二磷酸果糖,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子是膜蛋白的一部分,透过细胞膜转运各种生物分子,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在变异链球菌中,ABC外排子与基因感受态、四(五)磷酸鸟苷[(p)ppGpp]累积、细菌素分泌与免疫密切相关。本文就变异链球菌ABC外排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和抑制剂作一综述。

  • 标签: ATP结合匣式转运子 ABC外排子 变异链球菌 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价值,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诊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6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心率、LVESD、LVEDD、LVEF、血浆BNP和疗效。结果采用相应治疗后,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LVEF、LVESD、LVEDD和BNP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常规治疗心衰药物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慢性心功能不全 治疗价值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09-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肌酸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所收治的11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5例。其中甲组患儿用药方案果糖二磷酸钠;乙组患儿用药方案磷酸肌酸。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心功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乙组总疗效92.73%(51/55)显著高于甲组总疗效80.00%(44/55),P<0.05,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乙组患儿心功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改善均显著优于甲组,P<0.05,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磷酸肌酸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磷酸肌酸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盐酸托烷司琼为澄清液体,用干预防癌症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以及手术后的恶心和呕吐。地塞米松磷酸钠,是一种无色的澄清液体,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身体免疫性炎性疾病,多用于结缔组织病、活动怀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本院发现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应用时出现配伍反应。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遵医嘱给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某公司生产,批号:H20050535)5mg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某公司生产,批号:H37021224)5mg,注入同一注射器内,出现浑浊、变色现象,立即给予停用。实验方法:将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分别各取少量注射在同一注射器内,立即出现乳色浑浊,经反复实验发现结果一致。

  • 标签: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 配伍禁忌 类风湿性关节炎 液存 改良根治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钠和参附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DD、LVSD、6MWT、心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症状及心脏检查指标改善程度,6MWT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缺血性心肌痛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参附注射液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采用匹多莫德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44例,分别给予匹多莫德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及利巴韦林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及单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77.3%,数据明显(P<0.05)。联合组疱疹消失时间及咽部充血消失时间少于单一组(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使用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匹多莫德 单磷酸阿糖腺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收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体重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和HbA1c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胰岛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dpp-4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磷酸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2 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对改善.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重构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一次性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建立。型糖尿病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糖尿病组(DM组,n=10)、糖尿病+伊班膦酸钠组(DM+IB组,n=10)。建模成功后DM+IB组SD大鼠连续16周每天皮下注射5微克/千克剂量伊班膦酸钠溶液,control和DM组大鼠在相同位置注射相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实验。1周后分别对3组SD大鼠行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测定,HF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横截面大小,Masson。复合染色检测心肌组织胶原纤维沉积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左心室内径增大、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显著增厚、心功能降低、心肌细胞明显肥大、心肌间质及心肌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沉积显著增多(P<0.01);DM+IB组大鼠虽出现上述结构及功能改变,但与DM组相比上述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抑制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左室重构与心脏功能。

  • 标签: 糖尿病心肌病 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 伊班膦酸钠 左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联合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hBMP-2)作为植骨材料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复位后的骨缺损分别采用可注射rhBMP-2/CPC(实验组)和单纯CPC(对照组)进行充填,并用PHILOS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ane-SandhuX线评分和肩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例经过平均14.2个月随访。切口局部无搔痒感或疼痛。随访发现实验组术后平均20.8周获得骨性愈合,优于对照组的25.8周。通过Lane-Sandhu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X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提示:运用可注射rhBMP-2/CPC人工骨患者在术后1年的Neer关节功能评分表结果优于单纯运用CPC人工骨患者(P〈0.05)。结论可注射rhBMP-2/CPC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充填效果确实等优点,能有效避免复位后骨量的再丢失,可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是充填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骨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磷酸钙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移植替代物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90例,将患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组(n=45)患儿在此基础上合用注射用维生素C治疗,实验组(n=45)患儿在此基础上合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CK-MB、LDH-1及HBDH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K-MB、LDH-1及HBDH水平分别为(25.1±2.8)U/L、(53.2±5.1)U/L、(220.2±45.4)U/L,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33.2±4.0)U/L、(68.5±15.0)U/L、(253.1±50.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11.129,ta=6.478,ta=3.270,P均小于0.05);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39,P<0.05)。结论在常规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能降低患儿心肌酶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