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护理干预对预防骨创伤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针对100名骨创伤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分到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50)和实施预防性护理的研究组(n=50)。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和下肢静脉出现率。结果:研究组关节恢复效果评分、疼痛感评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骨创伤 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方法:从我院选取60名病患当成研究样本,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1年3。划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股静脉流及满意度评分差异。结果: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血液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神经外科患者下肢静脉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是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骨科手术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恢复、侵入性治疗操作的刺激等,加上很多患者依从性差,容易在术后发生下肢静脉,影响患者预后,严重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近年来临床上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的护理水平也显著提升,且疗效颇为理想,显著减少了下肢静脉的发生及危害。

  • 标签: 骨科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依据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机制,通过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对肿瘤手术之后容易发生下肢静脉的病患提前采取护理干预,使用压力抗栓泵来有效减少病患形成血栓的风险。比如说评估易发人群、测量下肢周径、加强健康教育、增加下肢活动(比如说勾脚趾、背伸脚掌、脚腕活动等)。

  • 标签: 肿瘤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109例下肢静脉确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静脉造影检查结果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两种不同影像学诊断情况,比较本次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相关参数。结果:本次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相较于静脉造影检查,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本次研究对象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腘静脉管径、股静脉管径、腘静脉最大血流速度以及股静脉最大血流速度等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相较于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静脉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下肢静脉患者护理中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20.03-2021.11期间收治的84例下肢静脉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42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的方式(4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以及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HAD)。结果  观察组遵从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6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HAD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遵医行为 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研究下肢静脉的预防护理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对下肢静脉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有效的护理方法。研究结果:对于下肢静脉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现状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有效的护理方式。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围生期孕产妇血流动力学和心理等会发生变化,因此导致下肢静脉形成概率极高。不仅会导致孕产妇身体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因此,给予孕产妇有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孕产妇妊娠结局,提升孕产妇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分析围生期下肢静脉孕产妇存在危险因素,重点探索护理干预模式,作如下综述。

  • 标签: 围生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诊断下肢静脉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有效性。方法:研究时间段起止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5月,从此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临床资料全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我院的健康体检者60名,将其作为对照组,均对两组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双侧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内侧腓肠静脉(MGV)、胫周围静脉近端(PTV)、腘静脉(POV)的血管内径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值。结果:(1)观察组的CFV、SFV、MGV、PTV的血管内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V血管内径对比差异不显著。(2)观察组的PSV、EDV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的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诊断下肢静脉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实现快速诊断,值得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下肢静脉患者致肺栓塞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临床干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因下肢浮肿住院并由B超确诊为下肢静脉的患者共193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双下肢静脉CTV+双肺动脉CTA检查明确下肢及肺部血栓情况,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纳入病例组,未发生肺栓塞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筛选出各危险因素,分析其与肺栓塞的相关性。结果:在193例DVT患者中,出现PE者97例(50.26%),其中男55例(56.70%),女42例(43.30%),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发生PE组与未发生PE组,在所研究的危险因素中,右下肢静脉是发生肺栓塞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因素并没有危险倾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下肢静脉是下肢静脉中导致肺栓塞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具有明显的危险倾向性。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危险因素
  • 作者: 杨乔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2-07
  • 出处:《今日健康》2020年第1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 简介:目的:分析下肢静脉采用经胭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以及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4例下肢静脉患者,分组后,实验组患者采用经胭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优质护理。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出,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高,P<0.05。结论:下肢静脉采用经胭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以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经胭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下腔静脉滤网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前合并静脉效果。方法纳入的72例研究对象都来自本院骨关节中心2020年1月 ~2021年1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前合并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6例(常规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36例(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网后再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36例下肢静脉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接受了下腔静脉滤植术.术中手术顺利,未见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肺栓塞。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经术后随访,14例患者静脉缩小,6例消失,6例未见明显变化。滤网周围均未见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网能有效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提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结论术前下腔静脉滤网植入应用于伴有下肢静脉的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降低术中、术后肺栓塞发生的机率,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帮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

  • 标签: 静脉滤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对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2021年我院78例脑血栓下肢静脉患者,数字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性护理,比较组间患肢周径、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消肿时间、凝血指标。 结果 患肢周径、下床活动时间与消肿时间比较,观察组各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袜在ICU静脉风险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这一方式,将患者以每组10例划分为2组,并应用不同方式。实验组运用常规预防静脉的相关措施与血栓弹力袜,对照组利用常规预防静脉方法与空气压力波仪治疗。对2组患者的双下肢周径差值、双下肢股静脉流速度、D-二聚体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2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在治疗之后,实验组在双下肢周径差值、D-二聚体对比中,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双下肢股静脉流速度比较中更高。并且,差异明显。结论 对于ICU患者而言,实现对静脉的预防是重点,护理人员需要实现对血栓弹力袜的有效推广。

  • 标签: 血栓弹力袜 深静脉血栓 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方法对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行综合性护理方法,能加快患者患肢恢复速度,可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出血、非感染性炎症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价值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腿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静脉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60岁住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静脉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17例行PICC置管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6例、女41例,年龄(74.73±4.36)岁。从置管第1天开始进行为期6周的观察,每周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是否有静脉形成,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有血栓组(21例)与无血栓组(96例),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静脉形成的可能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总结影响老年患者静脉形成的可能因素。结果静脉患者中,无症状血栓患者16例(76.19%),有症状血栓患者5例(23.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9.034)、导管尖端位置(OR=10.496)、导管型号(OR=3.370)、是否长期卧床(OR=6.573)、是否有恶性肿瘤(OR=5.270)、化疗史(OR=4.655)、置管史(OR=5.191)、血栓史(OR=3.168)均为静脉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PICC置管术后上肢静脉形成与年龄、导管尖端位置、是否长期卧床、是否有恶性肿瘤、化疗史、置管史、血栓史等因素有关。

  • 标签: PICC 上肢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ICU科室收治的120例患者,统计患者相关情况,探讨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并分析护理对策。结果:120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有21例,发生率17.50%。发现机械通气时间、年龄、卧床时间、脑卒中、采血次数、手术史是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主要原因。结论:ICU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较多,需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防止下肢静脉的出现。

  • 标签: ICU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引致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静脉(DVT)预防的护理体会。方法:本文基于2020.5-2021.5对我院收治的ICU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进行选取(80例),按照投掷硬币法分为2组(各40例),其中4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4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早期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

  • 标签: 卧床 老年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护理体会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