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甘肃华亭县南部的安口镇和神峪乡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北朝石刻造像,经过笔者整理校录,其中共计8件造像有供养人题记。根据题记内容和窖藏地理位置分析,笔者认为造像供养人就是文献记载的北朝时期活动于小陇山的南山屠各与陇东屠各。

  • 标签: 华亭 造像题记 供养人 南山屠各 陇东屠各
  • 简介:1985~1995年间,原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先后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发掘了北朝和隋代墓葬13座,其中7座墓出有墓志和砖铭,其他器物有少量陶器和铜、铁器。这批材料有助于对该地区北朝和隋代历史的研究:

  • 标签: 三门峡市 北朝和隋代 墓葬 清理简报
  • 简介:出土彩绘文物在环境突发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常有变色或褪色现象,影响文物的安全及其艺术展示。为了解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发掘出土后色彩的变化规律,跟踪监测了该墓葬壁画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绘画区域的色度及相应的表面水含量,同时对颜料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葬壁画所用颜料红色为HgS,黄色为FeO·OH,蓝色为(Na,Ca)_(7-8)(Al,Si)_(12)(O,S)_(24)[SO_4,Cl_2(OH)_2],黑色为C;壁画出土后轻微的褪色现象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新出土壁画表面湿度较高,颜色鲜艳。随着画面干燥,壁画表面含水量的降低导致颜色饱和度降低,壁画色彩变浅。盐结晶的析出以及颜料颗粒脱落导致画面色彩饱和度降低,也可能导致壁画色彩变浅。

  • 标签: 色度 表面水含量 变色 盐结晶
  • 简介:在以国内城为首都的时期,高句丽不断而有效地与外来侵略势力进行斗争,从而培养了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同时进一步向西和向南扩大领域,也就完全恢复了古朝鲜的故地。以此为基础。高句丽便为统一三国而倾注了更多的力量。

  • 标签: 高句丽 平壤 首都 朝鲜 遗址 考古工作
  • 简介:该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课题,由上海博物馆承担,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课题组经过3年研究,考察分析了上海博物馆馆藏钱范,选择河南和陕西等地的铸钱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铸钱遗址综合分析研究为基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铸钱陶范和金属范进行了成分和相结构检测分析,开展了平板(陶)范铸钱工艺和叠铸工艺的实验室模拟试验,进行了平板范竖式浇铸与叠铸两类铸造工艺的流动和凝固过程计算机对比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中的石范铸钱、陶范铸钱和金属范铸钱三类工艺的演变与发展,

  • 标签: 铸钱工艺 南北朝时期 课题组 两汉 钱范 国家文物局
  • 简介: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碑》《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陇东地区 《山公寺碑》 《北周立佛像》 人名
  • 简介: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 标签: 电子探针 白瓷 青瓷 原料 巩义窑 邢窑
  • 简介:本文以麦积山西魏第127窟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285窟为讨论的主要对象,在二地同时期石窟艺术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

  • 标签: 北朝佛教石窟 样式 区域性特征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 标签: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梨车